內容農場,劇本新聞,長在腦袋上的攝像頭:我們的平行時空|丁陽一席少年第3位講者

丁陽
騰訊新聞較真平臺首席查證員
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早已經跑遍了全城。

一個新聞
福爾摩斯
2025.03.30 北京 | 一席少年
大家好,我叫丁陽,是騰訊新聞較真平臺的首席查證員。
很高興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事實查證員的工作。事實查證員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職業,可能在座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
先給大家講一個曾經在網上很流行的印度克隆村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印度有一個叫哈拉貢南的村子,全村有247個人。雖然他們並非都有血緣關係,但這247個人長得一模一樣。據說他們都有圓錐形的鼻子,鼻骨和眉骨都很突出,而且都有深棕色的眼睛。村民之間只能透過聲音互相辨認。
光聽這個故事,大家可能會覺得太荒誕不經,難以置信。但如果配上一張圖呢?這是三個看起來像女性的人,她們的面部有著濃密的毛髮,確實長得非常像。
如果只有一張圖也就罷了,還有別的圖。
看了這些圖之後,你是否會覺得這個故事的可信度提升了呢?
如果檢索“哈拉貢南村”,你會發現已經有一些百科類產品收錄了這個詞條,而且資訊還挺多。
據說這個村子位於印度馬德拉斯邦班加羅爾城的南部,是溫帶季風性氣候。更進一步,這個詞條還解釋了247個人長得一模一樣的原因,說德國有一個遺傳學家叫比哈爾茲,他來到當地考察之後,發現土壤和水源含有很多鉍元素和鉑元素,造成了這裡的人長得一模一樣。比哈爾茲還給這個現象起了一個專有名詞,叫作“無系別現象”。
看到這裡,大家是否會覺得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又提升了呢?
其實仔細思考的話,你就會發現這個故事有很大的漏洞。說是有247個人長得一模一樣,但剛才展示的幾張圖片,說來說去不也就三個人同框嗎?
而且你會發現一些別的疑點。我找了一下這個印度克隆村故事的不同版本,發現還存在這樣的配圖:這三個毛茸茸的女孩跟其他疑似村民的合影,而這些村民跟這三個毛茸茸的女孩長得明顯就不一樣。
還存在別的版本的配圖,比如這兩個雙胞胎女孩,確實是雙胞胎,但她們跟剛才那三個毛茸茸的女孩也顯然不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懷疑到底什麼是真相了。在懷疑之後,可以開始使用一些工具,比如圖片反搜,也就是以圖識圖。
透過以圖識圖,可以發現這三個毛茸茸的女孩實際上是印度浦那市附近村莊的三姐妹,她們患有一種罕見的先天遺傳性多毛症,俗話說就是“狼人綜合徵”,跟克隆村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那兩個雙胞胎女孩,實際上是來自印度某所高中的學生,這個學校有很多雙胞胎,全校1000多人,有28對雙胞胎,他們跟這個克隆村也沒有任何關係。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透過不斷檢索“哈拉貢南村”“比哈爾茲”這些關鍵詞以及它們的英文版本,並且順藤摸瓜,你會發現美國媒體《世界新聞週報》1994年的一篇報道上有這個故事。這篇報道的標題叫《科學家為一個村子裡面的所有人長著同一張臉而困惑》。這個配圖,看起來是不是比剛才那些配圖更有說服力一點呢?
但問題恰恰就在這裡,因為《世界新聞週報》是一個荒誕小報,經常為了娛樂效果編造故事。這是他們的一個招牌系列,叫“蝙蝠男孩”,對蝙蝠男孩的誕生、逃亡、活躍進行了長期的跟蹤報道,顯然這都是瞎編的。
至此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個所謂印度克隆村的故事就是一個編造出來的假故事、假新聞。

對資訊環境的
不滿意
說到這裡,是不是有點福爾摩斯破案的感覺呢?相信大家差不多能夠理解所謂的事實查證員是什麼意思了。狹義來講,事實查證又叫事實核查,指的是新聞行業下面的一個細分領域。廣義地說,只要是針對非虛構作品中那些聲稱是真實的內容,去看一下它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正確,這就叫事實查證。
事實查證這一細分領域誕生的契機,以及我本人從事事實查證的契機,都是源於對資訊環境的不滿意。
2015年的時候,隨著智慧手機和4G網路的普及,以及網民數量的增長,我和我的同事發現網路上的虛假資訊越來越多了。2015年下半年,較真平臺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專門從事事實查證的欄目,包括事實類的查證和知識類的查證,知識類包含科學、健康、食品方面的查證。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從事事實查證行業十年以來最深的一些感受。最開始我們做較真的時候,經常都是跟著傳統新聞媒體的報道去找選題。比如2016年裡約奧運的時候,當時有一則圖片新聞,標題叫《巴西奧運會場地瓜納巴拉灣出現浮屍》,就是這張圖片,看上去還挺嚇人的。
隨著這張圖片的火爆傳播,後來又傳出來一個更誇張的說法,說里約奧運選手將猶如在人類的糞便中游泳。當時新華社駐里約熱內盧分社的記者有一個闢謠,說沒有聽說過這個說法,國際媒體也沒有這個報道,因此懷疑這個圖片是偽造的。
對於這個闢謠,我有一點不滿意,因為他並沒有說清楚這張圖片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我就想找出這張圖到底來源於什麼地方。
我也找到了,確實來自外國媒體,但是這個報道叫《瓜納巴拉灣出現浮屍》。這個地方將是奧運帆船比賽的舉辦場地,但“這個地方”指的是整個瓜納巴拉灣,這個瓜納巴拉灣可大了,最長處達31公里,最寬處達28公里,佔地面積多達412平方公里,有5個入海口之多。
在某個犄角旮旯的地方出現一具浮屍,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稀奇的。這個拍攝者、記者做這個報道的目的是想說里約熱內盧這個城市治理水汙染並不是很給力。
那麼奧運場所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就是圖上的三個點,佔據的位置並不大。到底有沒有嚴重的汙染呢?我也找到了相關的圖片,發現這個奧運比賽的場所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這就是當年一個標準的事實查證作品的樣子。
碎片化
時代的謠言
但是到今天,情況就變得非常不一樣了。我們今天面臨的許多虛假資訊都與傳統媒體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比如這是我們之前闢過的一個謠,說是一個叫喻洪樹的老師寫了一封推薦信,內容是:這是我的學生,能當驢用。
很多人就覺得這是一個真實的推薦信,但其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是真的。我們透過尋找、定位這封推薦信最早發出來的賬號以及這個賬號的其他內容,發現這就是一個搞笑博主發的段子而已,但確實有很多人信以為真。
更知名的是這個秦朗巴黎丟作業事件。
就是一個網紅在巴黎的時候,有一個法國人遞給她兩本中國人的寒假作業,說希望還給失主。然後這個網紅就專門拍了一段影片,說這個失主叫秦朗,她要把這個作業帶回國交給他。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相信有這麼一件事情,許多人都試圖找到這個秦朗是誰,有說是陝西的,有說是福建的,但其實從頭到尾都是這個網紅自導自演擺拍的一個內容。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社交媒體上的這種謠言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人們對真實性的判斷,往大了說,甚至侵蝕了人們的認知能力。有不少人甚至是活在平行時空之中。
同學們九年級的時候就要學中東戰爭,眾所周知,中東戰爭有5次。但是2024年的時候,有一個僅存在於社交媒體上的第六次中東戰爭。從所謂的戰爭爆發,到所謂的阿拉伯十萬聯軍劍指以色列,到所謂兵臨城下,有許多自媒體都在進行更新,就像真有這麼回事一樣。
但是從正規渠道接收資訊的人卻從未聽說過有這場戰爭,因為這場戰爭根本就不存在。
社交網路上的資訊是充分濃縮過的,它把那些可以用於識別資訊真假的細節給省略掉了。比如新聞的六要素,比如來源是什麼記者和編輯的名字這些就更不用提了。當一個人習慣了不需要這些資訊之後,那他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著名作品《思考快與慢》裡面提到,人類的思考有兩種系統:一種是做快決定的下意識的系統,只要看到某個資訊他就覺得是真的;而另一種是用於做慢決定的深度思考的系統,這種系統是用來懷疑和批判的。然而在碎片化閱讀時代,有多少人願意帶著深度思考去刷短影片、刷社交媒體呢?這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今天我還想講一下是誰在製造謠言,以及造謠者的動機是什麼。首要的一點是利益動機。常見的一種就是博眼球、博流量。
演算法推薦、流量激勵,在這些機制的加持下,一個內容生產者有非常大的動機去起一些聳人聽聞的標題,或者持有非常極端的立場。再往前一步,可不就是製造謠言了嗎?
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內容農場”。其實就是一些人用工業化的手段,規模化地生產那些低可信度、缺乏深度、沒有實用價值的資訊,可以說是數字時代的垃圾資訊製造機。你在網上一搜,每個平臺都會出現大量一模一樣的內容。
再比如這個“38歲的媽媽凌晨4點半輔導孩子作業,結果被活活氣死”的故事。
左邊這個版本是影片版的,我查了一下,其實是篡改於另外一則短影片,但那一則短影片根本就沒有提到猝死這回事。右邊則是圖文版的,它來自某個網路寫手的創作,反正就跟“真實”兩個字完全不沾邊。
流量帶來的還有“劇本新聞”。所謂劇本新聞,就是透過表演來製造所謂的新聞。最常見的就是“兒子犧牲之後,過了6年婆婆送兒媳婦出嫁”“我狠狠打了婆婆一耳光,帶著一老一小淨身出戶”……
看起來都非常吸引眼球,但這類訊息的特點是:你在網上一搜,就能發現幾十上百條相關的內容,其實都是對著劇本念出來的而已。
另外,在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謠言往往特別多。比如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瀘定發生了6.8級地震。在地震詳情還沒有很清楚的時候,有一段影片就在網上廣泛流傳了:一個男人在廁所裡面求救,說他的房子塌了。
除了滿嘴的四川話之外,你找不到任何能證實這是在地震當時發生的證據。因為這個影片非常具有娛樂性,我下意識地就懷疑這到底是不是有人制造出來博流量、博眼球的。
我在網上用關鍵詞一搜,包括“房子塌了”“上廁所”等關鍵詞,發現這個影片在2019年5月就已經在網上出現,此後,多次地震發生後都離不開這個影片。
除了地震以外,還有些別的謠言也會反覆出現。
比如剛才提到的里約奧運水質汙染的謠言,在2021年東京奧運的時候又出現了,說東京灣鐵人三項比賽的時候,因為水質太惡劣,很多選手嘔吐了。結果一位中國選手站出來說,實際上是因為天氣太熱,他並沒有覺得水質有多麼糟糕。尤其有意思的是,2024年巴黎奧運的時候,同款謠言又出現了,說是塞納河水質糟糕,很多選手游完之後吐了,甚至有一個選手嘔吐了10次。結果那個當事選手自己出來澄清,說也是因為天氣太熱,自己喝了太多水,腸胃有點不適,所以才會嘔吐,跟水質沒有任何關係。
另外,知名人物、機構也容易被編造謠言。最典型的就是“當紅炸子雞”馬斯克。你在短影片網站刷一刷,就能發現他的各種語錄。比如這個系列,說是“馬斯克怒懟北京商報”。
我不知道這些人怎麼有這麼多創作的熱情,馬斯克怒懟北京商報的內容,我發現有十幾種不同版本,實際上都是內容農場、自媒體人、營銷號編造出來的。
再比如清華大學,也很容易成為流量黨人的目標。
最近兩個謠言是說“清華大學80%的畢業生都出國了”“清華的校慶日不升國旗”,可以說是蒙受了不白之冤。
除了利益動機之外,還有很多謠言屬於認知錯誤,就是有些人並不是故意造謠,而是對某個情況的認知有問題,瞭解得不夠清楚。
比如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你在喝咖啡的同時,實際上是在吃蟑螂,咖啡機裡面蟑螂是18代同堂”,非常誇張。
至於出現這個說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說美國藥監局有個說法,說咖啡中可含有不超過10%的昆蟲屍體。這個說法是不是有點誇張?100克的咖啡豆裡面,其中10克是昆蟲屍體,是不是有點超乎想象呢?
真相是什麼呢?實際上美國藥監局說的是,有蟲咬痕跡的咖啡豆只要不超過10%,這一批咖啡豆就可以接受。這跟“10%的昆蟲屍體”完全是兩碼事。
還有一種情況屬於無意造謠。有個地方流傳一則謠言,當地很多人在傳一個截圖,說某個小區發生了命案,來了很多特警,是一個非常惡劣的入室搶劫殺人案,鬧得這個地方人心惶惶。
結果是因為有個男的回家晚了怕被女朋友罵,於是編了一個謠言,說是因為有命案所以堵車了。結果他的女朋友信以為真,把這個東西轉發了出去,結果鬧得全城的人都跟著瞎操心。
接下來,我想講一下製造謠言的套路。當你瞭解了更多的套路之後,你就能更快、更便利、更輕鬆地去識別謠言。
套路一:拼湊既有素材,加工成能操控人們情感的內容
比如2023年在微博上流傳非常廣泛的一個影片,短時間內就有上千萬人看了這個影片。說的是一個女孩在電梯裡塗抹糞便,鄰居們非常難以忍受,苦不堪言,物業調解也沒有很好的效果。
這個時候影片的後半部分響起了話外音,介紹了事情的緣由:女孩的母親近期在家裡面去世了,他們想用電梯把母親運出去,但鄰居不樂意,說以後再用這個電梯會晦氣。於是女孩只好跟家人一層樓一層樓地把母親運離家裡,然後女孩就在電梯裡塗抹糞便,是為了報復這些鄰居。
好傢伙,一反轉,網友們就紛紛開罵,說這些鄰居根本不是人。但實際情況是什麼呢?整個故事是營銷號內容農場從正規新聞裡面改編過來的,正規新聞裡面根本就沒有提到“不讓女孩的媽媽用電梯”這回事,整個話外音都是營銷號編出來的。
套路二:配合固有認知,生成似是而非的謠言
比如這張截圖,說是辛巴威這個國家推出了新款鈔票,是10的303次方,這個鈔票的1後面跟著303個0。
大家可能聽說過,辛巴威是一個以惡性通貨膨脹而知名的國家,如果知道這個事實,你可能會下意識地相信這個結果。但這恰恰是為了迎合你的刻板印象,繞過你的心理防線而製造出來的一個謠言。
你用工具以圖搜圖,就會發現可以在一個收藏品網站找到這張圖片,其實是一些商人制造出來賣錢的。
套路三:擺拍影片
比如這兩個之前流傳很廣的影片,一個是說男子被裁之後瞞著妻子去送外賣,然後跟妻子抱頭痛哭;另一個是說孫子回家,奶奶等到了凌晨2點。
做這些影片的人非常懂得挑選最具有刺激性的畫面,很懂得戳中你的心窩子。怎麼識別呢?
第一招:不要相信“腦袋長攝像頭”的人。你要考察這個影片的畫面、攝像頭以及拍攝者和拍攝物件之間的關係。比如左邊這個故事,這對夫妻在一個起居室裡面商量這個事情,他們平時肯定是知道後面有攝像頭的,這時候你就要懷疑這個攝像頭是不是有意擺設的,是不是為了拍這個劇情。
右邊這個奶奶就更有意思了,更容易看出問題。奶奶在凳子上直接站起來,突然起舞,誰去拍攝的這個東西?這個攝像頭是誰擺的?為什麼要擺到這個時候還在啟動?考慮這些問題,你就會發現這個影片是擺拍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二招:檢查一下有沒有“劇本”。像這個奶奶等孫子的影片熱傳的時候,你只要用關鍵詞去搜索一下,就會發現短影片平臺上有大量的非常類似的影片。
第三招:在賬號的其他內容處找線索。同樣是這個奶奶等孫子的影片,裡面來了一輛車,結果你發現,在同一個賬號釋出的其他不相干的內容裡,也有同樣的車,車牌號都是一樣的。
這時候你就可以斷定,這個賬號本身就是一個靠擺拍發段子、用來博流量的賬號,它發的任何東西都不可信。
套路四:藉助AI造謠
在今年1月的西藏日喀則地震的時候,出現了這麼一張圖片,在短影片網站流傳得非常廣,說是一個埋在廢墟下的孩子,看了非常讓人同情。
但你仔細看這個孩子的左手,會發現他有6根手指頭。
這是AI生成圖片的一個典型特徵。看到這個之後,你再去順藤摸瓜,就能發現這其實是某個使用者在地震之前就生成的一張圖片,跟地震沒有任何關係。
但這裡的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AI圖片都有這麼鮮明的特徵,而且隨著技術進步,AI生成的內容越來越逼真,這種問題也越來越難以識別。對於專業的事實查證者而言,如果沒有明顯的線索,可能也無法很快判斷這是AI生成的內容。我們希望隨著技術的進步,能夠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謠言不能止於闢謠。謠言的產生往往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僅僅闢謠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去了解這個謠言為什麼會產生,以及除了闢謠之外還可以做些什麼。
七八年前,有一個關於“塑膠紫菜”和“塑膠大米”的謠言曾經反覆出現,不管你闢謠多少次,都有人繼續傳播類似的謠言。
這是因為這個謠言觸碰到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經。在這種情況下,光闢謠是不夠的,你需要不斷地去普及食品安全和食品生產的相關知識,同時呼籲加強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解決監管方面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讓大家信任你的闢謠。
有人問我,從事事實查證10年,會不會覺得很累?因為有兩個關於謠言和闢謠眾所周知的說法:一個叫“造謠張張嘴,闢謠跑斷腿”;另一個叫“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早已經跑遍了全城”。這兩句話其實凸顯了闢謠和較真工作的難度,以及其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
就我個人而言,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難免會沮喪,但總體來說,從事事實查證工作還是讓我感到非常多的樂趣。當你首先找到一個流傳很廣並且藏得很深的謠言的真相時,你能體會到那種福爾摩斯破案的快樂。而且當你的闢謠能夠讓許多人恍然大悟的時候,這種快樂還會加倍。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有朝一日也能夠體會這種快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辨別真假的能力,不被謠言所左右。謝謝大家,我的分享就到這裡。
一席少年(YiXi Youth)是一席的子品牌,致力於為青少年、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涵蓋人文、藝術、科技、哲學、博物、心理等多領域內容,以跨學科視角拓展認知邊界,重塑教育的可能。
關注並“星標”一席少年公眾號↑,第一時間獲得更多線上內容和線下活動資訊。

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