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昨天的熱搜都是股票,但其實還有件挺重要的事情:
蔡徐坤勝訴了。
歷時近兩年的維權拉鋸戰,終於將“超能攝影陽陽”與“懂瓜呱”等人的造謠行為蓋棺定論。

現在兩人手寫了道歉信,還登上了《上海法治報》。

他們支付的賠償金,也被蔡徐坤轉手捐給了希望工程。這明顯是一種表態——打官司不圖錢,只圖一個公正。

這事其實還挺解氣的。
因為以往我們看到的都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就算最後闢謠了,造謠者也就是發條微博或者鑽空子改口了事。
能要造謠者手寫道歉信,還登報展覽。
這對以後再敢造謠的人無疑是個震懾,對深受網路謠言困擾的人也很提氣。
事情本身並不複雜。
2023年,幾個八卦博主爆料蔡徐坤的私生活,然後東拼西湊幾張圖,說得信誓旦旦的。
雖然被他們當作證據的圖,事主很快就出來闢謠說和蔡徐坤毫無關係:

雖然面對如此荒唐的造謠,蔡徐坤方第一時間去報案了,也準備證據和造謠者對簿公堂。

但司法判決需要時間,而且吃瓜網友往往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最後情緒沖淡了理性,謠言也蓋過了真相。
一直到兩年後,才由法院的判決書還他清白。
好在國家已經不斷推出政策,強化執法力度,對惡意造謠者實施“行政拘留+高額罰款”的懲罰,讓他們知道造謠需要付出代價。
就在今日,央視新聞報道了有關部門持續打擊這些低俗炒作明星資訊的行為,其中也包括蔡徐坤一案中的被告。
不用想也知道,這幫人過去在網路上攪了多少渾水,造了多少謠。

希望大家記住。
網路從來不是法外之地,每個人都該為自己做的事付出代價。

其實類似的謠言屢見不鮮。
就在上個月,有個叫徐某的網民,利用AI結合“頂流明星”“境外豪賭”“輸光十億”等爆款關鍵詞,炮製出一篇謠言,繪聲繪色地描述“某種頂流明星在澳門豪賭7日,輸光10億,抵押三處豪宅”的故事。

由於過於勁爆,這假訊息傳得比火箭還快,直接風靡全網。
網友們把可能的物件列了一籮筐,從周杰倫猜到黃曉明,嚇得大家拐彎抹角地跳出來闢謠。

造謠的網友付出了代價,以行政拘留8日作為結局。

可惜網路上的八卦謠言不會因此止息。
它們會繼續流傳在各種娛樂賬號的評論區,流傳在狗仔的直播間,流傳在網友們的口口相傳中,成為莫須有的談資。
蔡徐坤也好,頂流明星也罷。他們的遭遇,其實恰恰就是現在輿論場的現狀。
即真相跑不過謠言,理性跑不過熱度。
畢竟謠言可以說人咬狗,但真相只能說狗咬人。可狗咬人哪有人咬狗有流量呢?
尤其是娛樂圈,更是如此。
安迪沃霍爾曾經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會出名15分鐘。”
如今恰好是這樣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有產出內容的能力,加之AI技術的濫用,導致很多無良媒體成為流量的傀儡。
人們稱呼他們為娛記,但他們根本算不上是記者,也從來不展示娛樂圈的真相,而是讓人自己成為謠言的製造者、輿論的操盤手。
看多了不難發現,如今這些爆料早已經有完整的流水產業鏈。
先是利用模糊的資訊造勢,以“圈內人”的身份為資訊可信度提供背書,再利用無法證實的訊息挑逗公眾情緒、帶動輿論節奏。
順利的話,就能炮製謠言牟利。
翻車了就火速刪帖道歉,假裝無事發生,再等待下一次機會的來臨。
比如參與造謠蔡徐坤的娛記之一“超能攝影陽陽”,已經不是第一次侵權明星了。
可以說是前科累累。

所以我說在一定程度上,公眾人物在輿論場上反而是“弱勢群體”。
造謠者在暗,他們在明。
造謠者可以失敗無數次,而他們只要一次闢謠晚了,造成的後果就是不可估量的。
可能職業生涯最黃金的時間會被耽誤。
可能合作團隊的心血都要被浪費。
真的很可惜。
甯浩的電影《紅毯先生》裡,劉德華飾演的“劉先生”遭遇網路輿論謠言時手足無措。
他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剛開口“真相不是這樣的。”
專業人士:“真相不重要。”
真的很嚇人。

謠言的受害者不止明星,還有很多普通人。
我有一位朋友,就因為和家裡長輩拍了一組藝術照,結果被人把圖盜走,硬說她傍上了一位大款。
還看過一個媒體,圖文並茂地描述了一個女孩一年花費男友20萬,然後在異地期間與上百位男生開房:

最後逼得女生出來拿著身份證出來闢謠,說文字故事裡的這個“女海王”姓林,而她姓張;“女海王”在長春上學,而她在北京上學;故事裡的“女海王”要男朋友幫她還花唄,然而她花唄從來就沒開透過。
這不就是最難的“自證清白”嗎?這不就是最痛苦的“自證無罪”嗎?
可怕的是,AI技術的高速發展更是進一步降低了造謠的門檻。

網路上本來就到處都是看圖說話的假訊息,經常一張圖下去八百個故事就編出來了。如今有了AI技術,你想編什麼故事,它就給你憑空造出什麼,更方便了造謠傳謠的人。
連蔡徐坤這樣的公眾人物都會陷入被凝視的困境,花了將近兩年時間才能擺脫,普通人又能咋辦呢?

以前我們說“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後來國家出臺相關法律,對那些針對公共事務進行造謠引起恐慌的人予以嚴厲處罰。
所以近兩年來,無論微信群也好微博也好抖音也好,都很少會看到那些針對公共事務造謠的了。
為什麼?
因為害怕被追責和處罰,看到新聞裡的典型案例害怕了。
其實針對個人的謠言也是一樣。現在之所以某些傻逼看到一張圖就敢亂編,還是因為他們不怕,他們覺得自己隨便口嗨胡扯一個訊息,沒有人可以處罰他們。
其實對個人也是一樣。
你說再多道理,不如開一張罰單來得有效。
我們更應該拿起法律武器,好好搞幾個典型案例出來。
蔡徐坤這次的維權如此,之前很多人的維權亦是如此。
你看,之前那個取快遞被造謠的谷女士,勇敢拿起了法律武器進行維權,最後不但讓兩個造謠者驚慌失措,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在法庭上道歉請求原諒,法院更是判了他們誹謗罪,有期徒刑一年緩期2年執行。

應該為這些人的勇氣和執著鼓掌,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需要這些較真的人。
希望這樣較真的人以後可以越來越多。
也希望我們的環境可以越來越友好。
不僅僅針對造謠者,也針對熱愛傳播的“吃瓜群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