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謠”並不僅僅是成人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如今的中小學,也已成為“黃謠”的頻發地。一位審理過初中生造“黃謠”引發的名譽權糾紛案件的法官曾經表示: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表現出的求知慾、想象力及好奇心本就強於成人,且因身處校園,長期進行集體生活,更易受從眾心理的影響。因此,謠言在該群體中的傳播能力更強,傳播速度也更快。
在各類社交媒體,能夠看到一些教師的求助帖,他們得知自己的學生陷入了“情感”謠言,有些雖然算不上“黃謠”,也是不容忽視的中傷。
迷茫是許多帖子的主基調,發帖者們接受的培訓更多是如何上課、維持紀律、保護學生的安全,從不包含如何處理這類謠言,多數學校的校規也沒有相應的條例。
對於那些成人社會中的謠言,報警、以法律武器懲罰造謠者是常見的給被造謠者的建議,但是對於半大的孩子,教育和懲罰應各佔幾分、懲罰應為何種形式和力度,不同的意見太多了。在評論區裡,甚至可以看到“看淡就行了,現在的孩子很多都這樣”“沒@你就別自己跳出來調查”這樣的話。
就算有清晰的思路和計劃,一些教師也會在處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力量實在有限:有人為追查謠言源頭費盡心思,好不容易找到幾位知情的學生,對方要麼不願提供線索,要麼答應指證又反悔;有人希望學生報警,卻被校方壓下;有人陷入兩難,當被造謠的學生及其家長的訴求不太一致,究竟應該讓誰滿意?
文章來源:青年志Youthology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青年志Youthology”,文:沈後,編輯:Sharon。


C計劃最新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