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飛事件反應的社會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2025-07-07 19:17 起點人文plus 作者:肖仲華 來源:肖仲華開講 文章已獲授權 最近關於西交大碩士研究生李藝飛“學術妲己”的輿情非常辣眼,有人造謠,有人傳謠,有人煞有介事地發表“義正言辭”的評論,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隨著公安的介入,事情真相開始逐漸清晰,造謠者已經被刑拘。如果這種惡性造謠、傳謠的事件像過去許多類似事件一樣就這麼輕鬆地過去了,就難保不會有下一個李藝飛要蒙受同樣的不白之冤。造謠、傳謠如果付出的代價太低,有些人為了博取流量就依然會不擇手段地造謠、傳謠。 有人評價胡錫進先生炒股,說他炒的不是股票,而是股市。說背後的道理就在於,胡先生拿了70萬炒股,儘管虧了七八萬塊錢,但他透過流量平臺賺取的收益可能遠比這炒股損失要多得多。這叫流量密碼,只有做流量生意或網紅生意的人才懂。當然,胡先生並沒有造謠,他是講炒股的親身體驗。 如果胡先生並沒有真炒股,而是憑空捏造炒股的故事,以此為噱頭來說事,當然同樣可以實現賺取流量收益的目的。胡先生是高階知識分子,當然不會如此下作,但做流量生意的人,尤其是所謂的網紅們,恐怕八成都會如此下作,甚至比這更下作。造謠李藝飛“學術妲己”的人們,包括傳謠和“義正嚴辭”發表評論的網紅們,就屬於這類下作之人。警方的通告中提到造謠李藝飛的人是為“博取關注”,呵呵,夠下作吧。 我說八成的網紅都是下作之人,誇張不? 我當然沒有做過嚴密的統計計算,但憑現實的感受,這個比例只會更高,不會更低。今天活躍於各大網路平臺的網紅們,有幾個是高學歷的知識人,有多少是在傳播知識、智慧以及事實與真相呢? 社交媒體固然極大地促進了言論自由,也創造了所謂流量經濟或網紅經濟,但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極其嚴重。有人說社交媒體時代是一個賣傻的時代,越傻越走紅,越傻越掙錢。這說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現實? 我看很有道理,完全符合現實。因為是賣傻和博傻,所以經常不擇手段。即使是所謂的直播帶貨,跟昔日里街頭巷尾小販們的叫賣有區別麼?區別恐怕只在於他們比小販們水平要低,而且遠沒有小販們的良知與底線。 對李藝飛進行造謠傳謠以及“義正嚴辭”發表評論者,居然不知道“藝術生”與“藝術特長生”的區別,然後就下定論說一個藝術特長生居然讀了核物理專業的研究生,所以一定是“學術妲己”,一定有學術腐敗。可見這些人基本都是沒進過大學校門的人,至少是沒有讀過本科。 藝術特長生是普通高考生,不是藝術生,其報考和錄取的條件與普通文理生的條件完全相同,區別只在於,藝術特長生因有藝術特長,在錄取時可以比普通文理生降低20分。包括清華和北大在內的幾乎所有高校都招收藝術特長生或體育特長生,這既是重視考生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高校為活躍校園文體活動所必須的摘優錄取手段之一。 不僅中國的高校招收藝術特長生和體育特長生,全世界幾乎所有高校都招收。在世界頂級名校,藝術特長和體育特長在錄取中的權重遠高於中國高校。 李藝飛有藝術特長,然後還能考上西交大,這已經足以證明其綜合素質超過一般文理生。事實上,她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也足以證明其口才和氣質超人,她能榮獲優秀畢業生當然也是其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讀研過程中能夠獲得兩項專利,發表一篇高水平學術論文,這成果也遠超一般碩士研究生的水平。 有些人,讀書不行,上不了大學或好大學,也做不了像樣的工作,然後只能混跡於網路,做網紅。這種人既不瞭解大學的情況,也理解不了什麼叫拔尖人才培養,只以自己碌碌無為和不學無術的心態去猜度他人,然後就將一肚子的怨氣透過造謠、傳謠以及“義正嚴辭”的言論發洩出來,同時還惟恐天下不亂。 流量明星未必是真明星,網紅經濟未必是好經濟,至少不是知識經濟,甚至不是正常的經濟現象。在文化上製造虛假和浮誇之風,在經濟上嚴重破壞市場生態,擠壓正常的實體經營,靠賣傻博傻騙錢,對廠商和消費者兩頭通吃,這不是什麼好現象。 更為嚴重的還不是為博取流量,而是被利用成為美國和西方認知戰的工具。那些所謂的1450或網路水軍利用這些事件蓄意帶節奏,這已經是家常便飯的存在了。我們有時也不能排除,透過造謠傳謠來蓄意製造熱點事件本身就是認知戰在行動,那些人本身就在為認知戰服務。 為博取關注而造謠傳謠,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地賣傻博傻,為認知戰而蓄意編造故事,這已經是社交媒體和流量經濟時代的嚴重社會問題。儘管法律對造謠傳謠有定刑規定,但實踐中處罰顯然太過寬鬆,始終看不到嚴厲處罰,以儆效尤的案例與效果,導致這種現象頻繁出現,嚴重危害社會的正常生態。 不造假,不造謠,這是一切道德倫理的底線,也是法律守護的底線,同時也是科學必需堅守的底線。沒有事實與真相,談什麼道德、法制與科學啊?所以,應該對造假造謠專門立法,或者至少要在刑法中大幅提高處罰力度。只有罰到傾家蕩產,判到半生不能見天日,才可能防微杜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