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周前在熱搜上看到鞏俐登上《W》雜誌封面,佩戴了一條非常厲害的卡地亞項鍊。

▲這條蛇形項鍊曾屬於“墨西哥國寶級演員”瑪利亞·菲利克斯,項鍊於1968年完成。57釐米長的項鍊鑲嵌了2473顆,重達178.21克拉的長階梯切割鑽石。
沒想到那麼快就能見到這件擁有半個多世紀曆史的卡地亞典藏作品!
正值中法建交60週年,上海博物館東館舉辦了“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展覽。鞏俐在雜誌上演繹過的那件卡地亞典藏珠寶,如今正在這個展覽上展出。

這也是卡地亞時隔二十年與上海博物館的再度攜手了,儘管在展覽之前我的期待已足夠高,但看下來的觀感依然超出預期。
當幾百件絢麗多彩的卡地亞珠寶一一映入視野,時間好像被撥快一倍,怎麼都不夠用,完全是目不暇接。



▲在“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展覽中展出的部分卡地亞典藏
<<<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
卡地亞在現場展出的展品,都是見證了19世紀末以來美學和社會發展的珍貴古董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包括著名的讓·考克多院士劍、芭芭拉·赫頓的翡翠項鍊和黛絲·法羅斯的“水果錦囊”項鍊等等。


▲上圖:讓·考克多的法蘭西院士劍,卡地亞典藏
下圖左:芭芭拉·赫頓的翡翠項鍊,卡地亞典藏
下圖右:印度風格項鍊,卡地亞典藏
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百年來,卡地亞一點一點打造出的獨具風格的“動物王國”。
眾所周知,動物一直是珠寶設計中取之不竭的自然靈感元素,而對於卡地亞,這點尤甚。卡地亞在每一個時代都有極具特色的“動物珠寶”。
卡地亞的獵豹珠寶自然不需要我多進行介紹。曾被溫莎公爵夫人持有的由貞·杜桑於1949年創作藍寶石獵豹胸針,今年十月鞏俐在雜誌裡也有佩戴,這件作品同樣出現在上博的展覽中。


還有溫莎公爵夫人那一枚標誌性的火烈鳥胸針,濃縮著那個充滿活力的年代。

還有那枚於1948年特別定製的卡地亞天堂鳥胸針,被西方媒體稱為史詩級的作品。實物看確實比我想象中還要更大一些。
整件珠寶以不同尺寸與切割方式的鑽石與不同的鑲嵌手法打造,冠羽華貴傲然,尾巴輕盈飄逸,你甚至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個性,真的十分高貴優雅!

▲蕾哈娜第一次登上國內的雜誌封面也是佩戴了這枚胸針。
如果說動物之於珠寶世界,是一種永恆的靈感之源,那麼卡地亞打造的“動物王國”,絕不僅僅只是還原動物的形象。
我們幾乎可以從每一件卡地亞的動物珠寶上,看到它們展現出的動態的生命軌跡,同時,它們又隱含著一個時代,一種文化,一種情緒。
就在“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展覽開幕的前一天,我們還有幸去到卡地亞全新NATURE SAUVAGE高階珠寶展,走進卡地亞打造的妙趣橫生、充滿想象力的“動物王國”。


▲卡地亞全新NATURE SAUVAGE高階珠寶展上的珠寶作品。
很神奇的是,無論是那些已經在珠寶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卡地亞動物珠寶,還是全新的動物主題高階珠寶系列,我並沒有感受到時間上甚至是風格上的割裂,它們全然是一體的。
百年前的珠寶也似是誕生於昨天,當下的作品傳承著過往的風骨,而現在的高階珠寶系列也將會是未來的典藏。卡地亞的動物珠寶棲息於那片時間之外的理想曠野,但也隨著時代的脈搏擁有驚心動魄的變遷。

·自然與文明的頌歌·
1794年,世界上第一家公共動物園——巴黎植物園La Ménagerie對外開放。大象、長頸鹿、獵豹這些珍奇動物逐漸更廣泛地走進大眾視野,藝術家們常常帶著畫板前來取材寫生,逛動物園成為一種大眾風尚。

▲ 沒錯,第一家公共動物園開在植物園裡。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效仿這一舉措,動物園的普及教育也愈發深入,動物形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服裝、珠寶和畫像中,與人們的個性與愛好相關,甚至還代表一種精神境界。
1861年,蜜蜂王朝——波拿馬家族最後的榮光,拿破崙的侄女瑪蒂爾德公主向卡地亞訂購一枚手鐲,上面飾著象徵家族榮譽的蜜蜂。隨後,上流社會女性紛紛效仿,一個傳奇品牌的動物王國就此開啟。

▲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這麼回憶這位公主:那是瑪蒂爾德公主,福樓拜、聖伯夫、大仲馬的朋友。想象一下,她是拿破崙的侄女,拿破崙三世和俄國皇帝都曾向她求婚。
1914年,一戰將古老的秩序轟然打破,動盪之中,各種思潮紛至沓來,立體主義,抽象主義、野獸主義……那個時代被稱作“咆哮的二十年代”。汽車、電影、無線電廣播等的出現和普及,逐漸讓大眾與傳統告別,迎接實用主義的新時代,成就了裝飾藝術風格的高峰。
身處這一激盪的時代,卡地亞第三代傳人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廣泛結交藝術界的有志之士,其中就有插畫家George Barbier和皮具設計師(也即後來卡地亞的創意總監)貞·杜桑(Jeanne Toussaint)。這兩位都和珠寶史上最有名的貓科動物——卡地亞獵豹的誕生關係密切。
1914年,路易·卡地亞委託插畫師設計了一張繪有淑女與獵豹的珠寶展邀請函,並在同年推出一款豹紋女士腕錶,這是卡地亞首次在作品中使用豹紋。

▲ 淑女與獵豹插畫,創作者George Barbier。
這一時期,女性擺脫了宮廷束腰與柴米油鹽的傳統束縛姿態,開始在社會上大放異彩。越來越多的先鋒女性在科學、時裝、政治上盡情揮灑自己的才華,女性這一群體的群像開始逐漸立體和鮮明起來。

▲“黑珍珠” 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和她的獵豹,瑪格麗特·杜蘭德(Marguerite Durand)和她的獅子,兩位的寵物成為她們的個性與形象的代名詞。
立體與鮮明,在任何語境下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與進步,在珠寶史上也一樣。

▲ 1964年《VOGUE》雜誌插圖中的貞·杜桑。

溫莎公爵夫人戴過的珠寶用不了多久就會風靡整個社交圈,時尚偶像黛絲·法羅斯(Daisy Fellowes)也擁有一枚鑽石點綴藍寶石的獵豹胸針。

彼時巴黎的上流社會中最有實力擁有收藏珠寶的女性有時也會暗自形成一些“競爭”關係,畢竟好的寶石、設計獨到且符合自己審美的珠寶piece並不是買不完的,你收藏了,我就只能空手而歸。
名流場上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溫莎公爵夫人與“百萬寶貝”芭芭拉·赫頓(Barbara Hutton)之間就存在一些暗自角力。公爵夫人對卡地亞的獵豹愛不釋手,但赫頓卻並沒有同樣“入坑”獵豹,她要獨佔自己的山頭,她對卡地亞的“老虎”珠寶從一而終。

▲ 與刻板印象中老虎的威猛形象不同,芭芭拉·赫頓佩戴的這枚靈感來自於金羊毛勳章的“懶虎”胸針,打造了一隻慵懶地掛在樹上老虎,我們甚至可以在“叢林之王”的神情裡看到了一絲憨態。




·融合經典,超越時間·
在這個時代,卡地亞也用這種方式續寫傳奇,它的作品中有自然主義、裝飾主義、誇張的色彩、大膽的黃金運用,創意的寶石鑲嵌……一切在它標誌性的動物王國中奇妙融合。


還有這隻獵豹,像是穿梭於林間,伏於叢林鬱鬱蔥蔥的藤蔓之間伺機捕獵。卡地亞標誌性的“皮毛鑲嵌”工藝,讓鑽石與縞瑪瑙呈現獵豹柔軟的皮毛質感,不同色彩組合構成的“叢林”意象,又有著裝飾藝術時期的幾何美感。

▲卡地亞全新NATURE SAUVAGE高階珠寶系列
PANTHÈRE CHATOYANTE項鍊

▲卡地亞全新NATURE SAUVAGE高階珠寶系列
如這一條在脖頸間舒展身軀的老虎,黃金與縞瑪瑙的組合令我一下子就想到芭芭拉·赫頓女士的那些老虎愛寵們,黑金配色與非寫實的風格,還有種80、 90年代華麗搖滾的感覺在裡面,張力十足。

▲卡地亞全新NATURE SAUVAGE高階珠寶系列TIGER項鍊。
除了大型貓科動物,我們還會從這樣一件充滿幾何美感的鑽石項鍊中,發現一隻大象。
它令我想起印度文明中的大象崇拜,而在卡地亞的演繹中,雖然是抽象化的處理,但卻將豐滿立體的性格注入到細節中,這隻象表情堅定沉穩,有神的氣派,應該是印度雨林象群中的領頭象,行走間鼻子甩動,身後帶著群象。

▲卡地亞全新NATURE SAUVAGE高階珠寶系列VAMANA項鍊。


那些溫和的動物們,也在卡地亞的動物王國中,流淌著同樣的靈動與生命力。
成群蝴蝶破蛹而出,歷經生命的涅槃,獲得美和重生。

盛放的花朵中有一尾鬥魚,彼此和諧共生,大自然的靈氣滌盪心靈。


到現在,卡地亞的動物王國已經沒有明確的時代和風格區分,真實與幻想,自然的與文明的,水乳交融,共同存在,生機勃勃,彷彿超越了時間。
——也許自然和文明,本身就是超越時間的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在卡地亞創造的“動物王國”裡,我們始終能夠感受到那種蓬勃的、自由的氣息。無論是什麼型別、什麼風格的動物,似乎都能找到與它們的某種“共鳴”。
卡地亞用寶石和精湛工藝去表現自然之美,喚醒人們對生命本真的共鳴。
這些動物珠寶從真實的自然中走來,也從歷史和文明的煙塵中走來,走過一波波時代浪潮,走進現在的卡地亞動物王國。
不同的人從它們身上看到不同的美,寶石之美,工藝之美,自然之美,文明之美,藝術之美,還有時光之美……共同凝結成它們此刻的璀璨。
它們如此豐富耐讀,每次看都會帶來新的感受,無論在博物館裡,還是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若有機會,抽個空閒,藉著展覽的視窗,去看看大自然生生不息,去感受卡地亞的生生不息吧!
作者:言文文
責任編輯:阿碗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