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華成
來源:胡華成
文章已獲授權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以前那些看似賺得盆滿缽滿的行業,現在也開始走下坡路了。
銀行是大多國人認為很好的一個行業,能夠進銀行上班就意味著衣食無憂,退休不愁。
可是現實真的如此嗎?銀行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光鮮亮麗了,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銀行,從業人員的收入可能已經出現了較大的波動。
近日,澎湃新聞對銀行從業人員的現狀進行了報道,引發了網友對於銀行業的討論。
報道指出,西部某地方性銀行的客戶經理趙佳在近日收到了公司發的工資,除去五險一金之後,到手工資不到1000元。而她上個月的到手工資是2000多元,以前效益好的時候,一個月可以拿到10000多元。

對於一個曾經拿到過10000多元的人來說,現在一個月賺1000左右,恐怕是非常難以接受的,這點收入還不夠日常的開銷吧,更別提還房貸之類的了。
對於劉佳的現狀,外行人和內行人的觀點形成了兩派。外行人會認為銀行人是在哭窮,因為你們看似到手工資少,但是你們的五險一金都是足額繳納,到年底還有豐厚的年終獎,這些都是隱藏的福利,怎麼不說呢?
還有人表達得更直白,他們直接反問:“工資這麼低,你們怎麼不辭職呢”?
內行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有網友表示,自己也很難受,每天都不想幹,但還是在硬撐著。還有網友表示,我們銀行已經績效停發、福利取消,更難受的是以前發的還要再扣回去。加班工資也要晚幾個月才發。
看到了吧,不同的人看到同樣的新聞,反應完全是兩個極端,這也應了咱們國家的一句老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你以為別人的工作很輕鬆,實際上,真正的壓力你看不到而已!
銀行是怎麼降工資的呢?總不能直接就告訴員工,工資下調一點吧?
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採用了同樣的手法,那就是指定更高的績效指標,趙佳表示,自己的考核指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貸款指標,另一個存款指標。以前只要有一項超額完成,另一項沒有完成,也算是完成目標的。可是今年變了,其中一項超額完成也沒有多餘的分數分給未完成的績效。另外,趙佳的個人貸款任務是去年的10倍之多,幾乎是完成不了的目標。
銀行透過這種較為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變相完成了降薪,讓所有基層人員有苦難言。
既然銀行工作人員壓力也挺大的,他們為何不辭職呢?
其實銀行何嘗不是一座圍城呢?能夠進銀行工作的,大多是財經學院畢業的,他們的專業就是跟貸款和存款打交道,辭職之後能做什麼呢?難道去私人公司放高利貸嗎?要知道,銀行的貸款利率比高利貸低多了,但是他們還很難完成任務,難道放高利貸就容易完成任務嗎?

更關鍵的是,銀行上班給人一種非常體面且穩定的感覺,大多數都是國企,福利待遇方面比大多數公司還是要好的。他們的五險一金往往是頂格繳納的,這是很多私企做不到的事情。
當然,不願意離職主要針對的是在銀行工作時間很長的人。對於那些校招生來說,他們可能會毫不猶豫選擇離職。畢竟他們有的人沒有資源,根本就放不出去貸款,每個月只拿個底薪,還沒有他們大學時期爸媽給的生活費高,為何不換條賽道再走呢?
東部某城商行的瑤瑤就是校招生,跟她同一批進去的是6個人,現在已經離職了4個人。離職之後,瑤瑤準備考公了。
其實綜合網友的說法之後,你會發現銀行真正收入高的是領導層,他們年終獎可能就有上百萬。工資高也就算了,事情可能還少,壓力也沒那麼大。也正是眾多的高新管理者,拉高了銀行業的整體薪資水平,給人一種銀行業很賺錢的錯覺。事實證明,在銀行賺錢是真的,不賺錢也是真的。你到底能不能賺到錢,要看你的職位和業績。如果你沒有人脈,又是基層人員,那麼你的收入可能會讓你失望。如果你不僅人脈好,還情商高,可以在銀行混開,那麼你年薪百萬也不是夢。
據統計,2023年42家上市公司中,有14家都出現了人均薪酬下降的情況,降的最多的接近14%。
銀行可能也不想不斷壓榨底層員工,但是業績壓力在那裡放著,如果不管理嚴格一點,想要讓業績增長真的很難。眾所周知,銀行賺錢的主要原理就是利息差。舉個例子,你把錢存在銀行的年化利率是2%,它把你的錢再貸給企業,年化利率是4%,那麼銀行可以從中賺到2%,這也就是傳說中的息差。
隨著我國LPR不斷下降,銀行的貸款利率也在下降,下降幅度甚至超過了存款利率的下降幅度,這說明了什麼事情呢?說明銀行的息差在收窄,賺錢難度再升高。據統計,2023年42家上市銀行的平均淨息差是1.71%,這比2022年減少了0.21%。
息差降低,銀行還想要賺錢,只有兩個方法,一是多放出去一些貸款,這樣就能彌補息差下降帶來的損失。二是少花點錢,包括:員工工資。
從目前來看,銀行是既想少給員工發工資,又想要員工多放貸款。不管怎樣折騰,最受傷的還是底層員工!


關鍵詞
工資
員工
客戶
績效
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