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利率最低?4000家銀行大戰“消費貸”

來源:吳曉波頻道
作者:巴九靈
文章已獲授權
“首筆借款免費用28天,最高額度30萬元,最低額度2.68%,您還可以享受24期還款只要點選下方的連結,1分鐘就能到賬。”
這段時間以來,短影片、朋友圈、電銷和簡訊,類似的貸款廣告就像狗皮膏藥,刷屏了整個網際網路。
額度極高,利率極低,十分罕見。但這些消費貸廣告並非來自小額貸款公司和網際網路平臺,而是正兒八經的大銀行。
4000多家銀行,如今頗有“百行大戰消費貸”的氛圍。
江蘇銀行率先推出新客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費貸產品;招商銀行閃電貸利率從去年的3.4%降低至2.58%,最高額度也提升至30萬元。寧波銀行放出了“大殺器”,該行的某貸款業務疊加優惠券後,利率低至年化2.49%。
北京農商銀行甚至還搞出了“裂變”和“團購”,只要湊齊20人,就可以團購旗下某貸款產品,最高額度60萬元,最長市場5年,最低利率可低至 2.68%。
關於消費貸,我們想回答4個問題:為什麼消費貸利率會這麼低,國家為何要支援消費貸?消費貸背後有什麼風險,以及普通人如何看待這次“消費貸”新政?

為何要鼓勵消費貸?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
這些會議精神,已經形成檔案,逐漸落地。
3月16日國務院釋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了八部分30項舉措。檔案提出從需求端發力,著力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包括建立育兒補貼、穩樓市、穩股市等一系列措施。
至於網路上熱炒的加大個人貸款投放力度,則是《方案》的第29條。
檔案提到,要強化信貸支援,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定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有序開展續貸工作。
所以《方案》的關鍵其實不在於提高貸款額度,根本還是在於“增收入”“保兜底”。
“增收”的重點是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畢竟這是老百姓最主要的可支配收入來源。檔案提出要透過就業支援計劃、以工代賑提升工資性收入,透過穩住樓市股市改善財產性收入等等。
而關於“保兜底”的方案,則包括減輕城鄉居民消費負擔、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建立育兒補貼制度等等,這些舉措能夠幫助居民“減負”,釋放消費紅利。
如果生活保障到位,那麼就會有人更願意掏錢去消費。

消費貸新政,銀行的希望?
3月21日,媒體披露了國家金融總局《關於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的具體內容。
《通知》的第二條提到,商業銀行可根據客戶還款能力和風險情況,實施差異化授信。
對信用良好且有大額消費需求的客戶,個人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從過去的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網際網路消費貸,貸款金額從上限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此外,如有長期消費需求,貸款期限也可從過去的5年延長至7年。
普通老百姓能辦理的貸款額度,更高了,借款時間也更長了。除了“提額延期”等措施外,消費者最為敏感的消費貸利率,也出現了“內卷狂潮”。
目前,無論是股份制有限銀行,國有四大行還是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最低消費利率都已降低至“2時代”。而部分金融機構的利率價格戰,更是如火如荼。
為何銀行要“卷”消費貸?
除了響應國家檔案精神,提高金融供給之外,銀行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不斷降低的“息差”,和不斷加劇的業績壓力。
“息差”,是金融機構透過貸款收取的利息收入。減去支付給存款人的利息支出後的淨額,它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
2024年四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52%,環比下降0.01%,低於1.8%的警戒線。息差的不斷下降,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這一“發動機”的熄火,讓商業銀行感到非常大的利潤壓力。
如何保證利潤?手段有千萬種,但無非是開源和節流兩部分。
銀行的節流主要依賴下調存款利率,減少資本支出壓力。開源方面,則需要開拓“優質信源”,從而增收厚利。
以前銀行的優質貸款來源是個人房貸。而現在,消費貸則是其中的優選。
3月21日,六大行之一的交通銀行,率先公佈了2024年業績報告。年報顯示,交通銀行淨息差僅為1.11%,低於上面提到的1.52%淨息差平均值。副行長周萬阜坦言,交行淨息差短期內依然有下行壓力。
但在消費貸方面,交行給出的資料非常亮眼:個人消費貸款較上年末增加1568.37億元,增幅90.44%,周萬阜也提到,今年對零售貸款業務做了“積極計劃”,今年增量要高於去年,零售貸款佔比要進一步擴大。
央行釋出的《2024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也顯示,不含個人住房貸款的消費性貸款餘額21.01萬億元,同比增長6.2%,全年增加1.24萬億元。
從資料來看,消費貸業務似乎是金融機構的“救命稻草”,總體的“錢景”也不錯,但交通銀行僅僅只是消費貸業務的後來者,對比其他已經深耕消費貸多年的金融機構來看,消費貸業務的擴張已經到頂。
這些機構遇到了一個問題:不良資產率的攀升。

吞嚥苦果
不斷攀升的不良資產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公佈的資料,2024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高達3.3萬億,其中個人消費貸、個人信用卡貸款等零售不良資產佔比為30%,約為1萬億元左右。
但不同的金融機構,風控管理水平有極大差異,這就導致不良貸款率出現天差地別。
表現較好的,是被譽為零售之王的招商銀行。資料顯示,招商銀行個人消費不良貸款率從2023年的0.98%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09%。平安銀行稍弱,其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資產率,提升至1.23%。
而曾經一度擁抱消費貸業務的全國股份制銀行渤海銀行,則處於被消費貸“反噬”的地步。2019年末,渤海銀行消費貸不良率僅為0.63%,但到了2024年年中,其個人消費貸不良率已高達9.3%。接近招行的10倍。
消費貸不良資產率的攀升,衍生出一個問題:貸款的本質是加槓桿,目前中國的居民部門槓桿率約為70%左右,居民負擔並不輕鬆,如果繼續拓展消費貸業務,那麼當居民收入不及預期,誰又來還這筆錢呢?
這個問題並非杞人憂天。
有業內人士提到,最近兩年不良資產的快速增長的原因,在於上一輪地產牛市帶來的居民槓桿率的快速增長,只不過由於時間差的關係,信貸暴雷的速度要晚於加槓桿的速度。
金監總局的資料也表明,國內3.3萬億的不良資產,大部分都由80後和90後創造。而這批人,就是之前房地產槓桿和消費的主力軍。
面對快速增長的不良資產,關鍵的是解決問題。銀行被迫喊出“向不良資產要利潤”的口號。而一個主要的處置方式,就是把不良資產進行“打包售賣”。
今年3月,江蘇銀行在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銀登中心)掛牌4批個人不良貸款,未償還本息超70億元。這批不良貸款的起拍價僅為3.47億元,如果按起拍價成交,相當於折價95%,血虧轉讓。
此事遭到媒體關注報道,而江蘇銀行也釋出澄清公告,稱近期已核銷不良資產轉讓業務,為行業通行做法、依法合規,將增厚當期收益。
江蘇銀行的說法並沒有錯。銀登大資料也顯示,2024年,銀登不良貸款轉讓掛牌金額高達2861.9億元,同比增幅達到87.02%。而這些不良資產的主要來源就是消費貸和信用卡。
對於銀行來說,這是依法依規的“降本厚利”,但是當受讓者獲得這些不良貸款的債權後,就會對債權人進行“催收”。
此時,借貸者就會遭到各種催收手段,合法的如法律訴訟等,非法灰色的手段,有打電話威脅恐嚇,採用電話轟炸、簡訊群發等手段滋擾、辱罵甚至一些更極端的催收手段。

消費貸,不是誰都適合“貸”
很多沒有借貸經驗的普通人會認為,2.58%的利率非常低,自己還款非常輕鬆。但看似很低的利率,有非常多的水分。
如果你是一個徵信清白的無負債者,那麼你可以享受到金融機構提供的2.58%左右的貸款利率。然而,一旦你選擇續貸,或者繼續增加借貸金額,那麼你的貸款利率將會不斷上調。
最開始,你的貸款利率是2.58%。續貸後就會上升至至5%—8%的利率水平。過1—2年,你的貸款利率會高至12%、18%,甚至22%左右的水平。這期間,金融機構會依照你的流水記錄、借款金額、社保資料等等,不斷調整利率,從而斬獲“高額收益”。
而依據國家現行法律規定,只要年化利率不超過24%,都是合法的。但就算是24%的合法利率,也是普通人的夢魘。
簡單算一筆賬,如果普通人擁有10萬元的借款總額,那麼到後期,其每年將要償還金融機構2萬元左右的利息。一旦收入不夠覆蓋支出,就會出現“以貸養貸”的情況。
當觸及30萬的消費貸額度,最高將會出現超過每年6萬元的利息,再加上金融機構的“抽貸”“斷貸”等等手段。
除非借貸者向家裡“坦白”選擇重新上岸,對普通依靠上班賺工資的打工族來說,這意味著徵信逾期,和個人破產。
民間的行動總是“早一步”。在網際網路各大社群,有關貸款“上岸”的帖子擁有不小的關注度。
在豆瓣有各種“逾期上岸小組”,組裡會有眾多借貸者討論關於如何解決逾期問題,如何與銀行以及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協商,只還本金不還利息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暴利催收,影響生活和工作的竅門。

拒絕“濫放水”
很多媒體都宣傳,這次消費貸是“大放水”,但從監管角度來看,新政是支援信用良好的客戶進行消費,而絕非是“濫發”。
《通知》的第四部分就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堅持放管結合,嚴守風險底線,注重審查借款人的真實消費需求和還款能力,避免過度授信、多頭授信、欺詐騙貸。
所以,本次消費貸新政,絕不是銀行隨意“濫放水”。
而針對上文提到的各種陷入消費貸困境的現象,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也注意到這些問題。《通知》中第三部分明確提到,要“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紓困”。

具體如何操作呢?
一個是要求銀行根據借款人的信用記錄、還款保障等資訊,重新擬定貸款還款的期限和頻次。第二則是對稽核合格的借貸人給予續費支援。這是防止因銀行抽貸而導致個人斷貸,最終因為逾期而進入黑名單。
在部分金融機構看來,與其把貸款變成壞賬,不如選擇和借貸者“和解”,允許借貸者只還本金,或者減免利息。當然也有一些比較“頭鐵”的金融機構,寧願選擇壞債,也不願意和借貸者“談判”。
通知也提出,要加大對擾亂市場秩序、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等行為的聯合懲處和打擊力度,3·15披露的各種非法高利貸,年化2000%的“砍頭息”等網路貸款,以及因逾期而展開的暴力催收等等非法手段,都在打擊範圍之內。
消費貸其實只是一種金融工具,如果是信用良好、收入穩定的人群使用,可以用極低利率提前實現消費升級。但如果濫用消費貸,那麼等發現自己已背上沉重債務之時,或許就已經晚了。
本篇作者 王振超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