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2570字,圖片9張,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
一場“愛潑斯坦名單蒸發”風波,把美國MAGA陣營炸了個稀巴爛。
當地時間7月13日,特朗普出面“滅火”,罕見親自為美國司法部長邦迪站臺。他說,邦迪“乾得很棒”,還勸MAGA支持者“團結一致”。但話音未落,MAGA支持者們已經群情激奮:你不是說有名單?你不是說飛行記錄“坐實精英醜聞”?那現在你又說“是我們誤會了”?

這不是滅火,是澆油。
要說這事怎麼鬧大的,還得從今年2月說起——剛上任的美國司法部長邦迪在一次聽證會上語驚四座:“愛潑斯坦的客戶名單已經在我桌上,飛行記錄已調取,我們準備公開。”

MAGA支持者瞬間狂歡:終於來了!終於不再裝睡!主播們刷屏、群眾上街,大呼“真相大白在即”,彷彿整個美國的黑幕就要被撕開。
可這只是一波操作的前戲。

到了7月7日,美國司法部和FBI釋出聯合備忘錄,說“沒有發現可供公開的新增內容”,並公佈了愛潑斯坦死亡的監控錄影。錄影裡其“確實是自殺”,但影片偏偏“缺了一分鐘”,據說“是午夜系統重啟”。
這一分鐘,引爆了所有人的懷疑。
美國FBI副局長、陰謀論老將丹·邦吉諾,直接在白宮與邦迪公開爭執。他怒斥:“你們搞這麼大陣仗,最後告訴我們誤會了?”邦吉諾也因此請假一天,媒體報道稱他“考慮辭職”,雖然隨後沒有正式提交辭呈。

FBI副局長邦吉諾可不是一般人。他曾在保守派圈子裡被譽為“真相獵犬”,他推過的影片常年掛在特朗普私密社群首頁。這次他自己都說:“我像個傻子一樣,替他們煽動熱情。”
美國司法部長邦迪則解釋到:“我當初指的是整個案件資料,不是你們說的‘客戶名單’。”
這句話,就像一盆冷水當頭澆下,MAGA圈立刻炸了,“你說有名單,我們追了半年,現在說沒名單,是我們理解錯了?”
美國自媒體陰謀論天王亞歷克斯·瓊斯直接哭了,喊道:“這是徹頭徹尾的政治騙局!”
在MAGA支持者眼中,這不是一次失誤,而是一次政治背叛。他們不是在質疑邦迪,而是在控訴特朗普。
因為這事不是邦迪一個人能搞出來的。
2月的那場“名單承諾”,特朗普親自點贊;5月在集會上,他還多次暗示“有些人快出事了”。如今他卻說:“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在愛潑斯坦身上。”
這種“高調引燃,低頭滅火”的操作,在MAGA眼中等於:“先喊真相,後和稀泥。”
一邊是鐵桿粉絲怒不可遏,一邊是官方高舉“透明牌”收場——這套路太熟了。

就在MAGA內部起火的同時,外部也開始追債。美國前新澤西州長克里斯·克里斯蒂在電視上痛批:“特朗普玩弄陰謀論,煽動狂熱,卻從不兌現。他該為這次政治操作負責。”
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刊文指責特朗普政府“消費愛潑斯坦案件謀求選舉利益”,根本無意推進司法透明。
這一連串打臉事件,逼得特朗普不得不親自出面“滅火”。

7月13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支援邦迪:“她乾得很棒”,並呼籲MAGA陣營“不要內鬥,要團結”。但轉頭他又說:“別再糾纏在愛潑斯坦案件上,民主黨和情報機構正在搞事。”
這話等於兩頭堵——一邊要忠臣閉嘴,一邊甩鍋給別人。
特朗普這時候出來轉移話題,一看就知道,怕了。
怕這場“真相政治秀”玩過了火,把自己也燒進去。怕原本團結的MAGA陣營因期待落空而撕裂,怕群眾越扒越深,真掀了鍋。
從政治上講,特朗普這一套邏輯堪稱“甩尾術”:第一步,高調承諾,啟用情緒;第二步,模糊事實,製造期待,第三步,丟擲技術問題,模糊收場,第四步,主角登臺,呼籲團結,第五步,輿論散場,無責任人。

這一切設計得天衣無縫。唯一算漏的,是粉絲變了。
2025年不是2016年,那時候大家信特朗普“非典型政客”,現在很多人開始警惕他是“專業操盤手”。尤其是年輕一代MAGA粉絲,是自媒體時代養大的,對權力操作那是又饞又疑。
更讓特朗普陣營焦慮的,是年輕MAGA支持者不像老一代那樣盲信,他們上網搜尋、比對、甚至翻查舊檔案。“名單到底有沒有,我們被當猴耍了幾次了?”成為社群裡頻繁出現的問題。
這“名單消失”事件,就像一個劇透——他們突然意識到:我們追的不是紀錄片,是一齣編劇寫好的連續劇。曾是MAGA鐵桿支持者的政論主播泰·佩斯在最新一期節目中就說:“這一切都是劇本,主角副本都安排好了,觀眾還在磕劇情。”
於是MAGA分裂了。
一派繼續喊“我們要真相”,並懷疑“特朗普和邦迪在打太極”。
另一派冷靜說“政治要務優先,不要影響大選”,甚至開始攻擊質疑者“是在幫民主黨”。
你看,群眾對立、情緒翻車,輿論混亂……而最初掀起這場大戲的主角,卻悄悄退場了。更令人諷刺的是——所有人都以為“名單門”是為了揭黑,實際上它更像一個“套子”:誰信了、誰喊了、誰跳起來了,一目瞭然。誰沉默了、誰轉彎了、誰刪帖了,也一目瞭然。
表面上,這是對愛潑斯坦名單的狂熱追尋者的投餵。骨子裡,是一場對MAGA支持者情緒的精準操控。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2017年,特朗普說要調查希拉里電郵門;2018年,說要“曝光深州秘密行動”;2020年大選後,更是高喊“有選票欺詐”,卻至今未有證據。
2024再打一次“愛潑斯坦客戶名單”這張牌,到2025年全盤否認,再次“真相甩尾”。但這次的後果不一樣——因為這次,被甩的是自己人。
許多MAGA自媒體人開始刪掉自己過去幾個月的推文,表示“被耍了”;一些街頭集會也冷場,喊口號的人明顯減少。
而在這一切輿論烈火中,一些評論者道出了最直白的諷刺:“特朗普不怕敵人攻擊,他怕的是支持者的清醒。”

還有評論家乾脆直言:“他們高喊要揭黑,卻成了最大的遮羞布。”
有人說,這不過是特朗普2024美國總統大選中的一場“釣魚行動”——用陰謀論聚人氣,用熱情撐聲量,用模糊回應保退路,最後再換掉焦點。
從搞陰謀論、到選舉舞弊、到邊境危機,再到這次名單門……特朗普和他的團隊已經熟練掌握“高強度情緒動員→操作真相模糊→輿論疲勞瓦解”的三段式。
這三段式,不靠事實,不靠證據,靠的是“情緒沸點+時間延遲”。先讓你興奮,再讓你疑惑,最後你累了,它就過去了。
而那些本來想看“正義降臨”的人,卻往往成了最大犧牲品。
還有人說,“這是美國政客最毒的地方——不是你被騙了,而是你被騙得熱淚盈眶。”
問題是——這次,觀眾不買賬了。如果揭黑是特朗普的劇本,那遮掩就可能是特朗普的本性。
當熱情被反覆收割,當信任被當成試驗田,MAGA的裂縫會越來越深,而特朗普的“政治甩尾術”,終將有一天,會從勝選法寶,變成翻車瞬間。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