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威脅3月4日將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25%的關稅,並對中國再加10%的關稅。特朗普在週四重申,這些關稅政策將繼續執行。
接下來,3月12日將會對鋼鐵和鋁徵收25%的關稅。4月2日將會有多個政策出臺,包括完成總統就職日命令的貿易政策審查,宣佈對汽車、藥品和半導體等徵收25%的關稅。此外,特朗普計劃在這一天公佈針對互惠貿易的關稅措施,旨在根據其他國家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調整美國的關稅。
然而,有美國政府官員私下表示,實施完整的互惠貿易行動可能需要比4月的時間表更長,可能會拖延到六個月或更長時間。雖然4月2日可能會發佈一個初步的宣告,但要在短短幾天內完全分析所有國家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是非常困難的。
白宮一名官員表示,將會發布一份報告,詳細說明如何對其他國家實施“等價關稅”和如何執行這些政策。但官員沒有透露更多細節,也沒有具體說明實施互惠關稅的時間表。
還有一些待決的行動,如本週啟動的銅關稅調查,特朗普還計劃在4月對木材進口徵收關稅,但具體日期尚未確定。
隨著特朗普宣佈的關稅行動不斷增加,一些國會中的共和黨盟友和美國企業開始對他的團隊是否能按時完成這些關稅政策感到懷疑。
參議員湯姆·蒂利斯(Thom Tillis)表示:“現在就像是熱身,比賽還沒開始。”他認為,雖然當前政策範圍較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執行的範圍會逐漸收窄。
特朗普政府也不得不推遲一些重要的貿易行動。例如,他們曾打算關閉“最低稅額漏洞”,即允許價值低於800美元的貨物免稅進入美國。特朗普曾下令停止這一政策,針對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但由於美國海關的包裹堆積問題,該政策暫時恢復。是否再次關閉這一漏洞尚不清楚。
特朗普政府正在悄悄縮小另一項貿易行動的範圍。特朗普曾表示,互惠關稅措施將適用於廣泛的貿易伙伴,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通知實際上把重點放在了G20國家和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上,如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墨西哥、俄羅斯、越南等。
儘管這些國家佔據了美國大部分貿易,但這項行動不會對所有國家的關稅進行對等調整。私下裡,一些美國政府官員表示,互惠貿易行動不會對大多數國家大幅加稅,部分原因是這些國家的關稅水平本來就較低,且它們可能會透過談判來降低關稅。
更多的貿易行動仍然在考慮中,可能會針對某些特定行業,且在4月2日之前還會有更多新的關稅宣佈。除了已經公佈的關稅外,特朗普政府還在考慮對關鍵礦產及其相關產品徵稅。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組合實際上是為了替代他在競選時承諾的全面關稅。政府成員在上任後決定,將互惠貿易措施與行業關稅結合,這樣可以更有法律依據,並且比普遍徵稅對美國消費者和股市的影響更小,同時還能夠覆蓋經濟中一些重要領域。
預計鋼鐵、鋁和銅的關稅將在4月2日宣佈,並有可能根據《貿易擴充套件法》第232條(國家安全條款)來實施。這項法律要求釋出公告並接受公眾意見,通常為期30天。鋼鐵和鋁的關稅屬於例外,它們將根據現有的關稅調查來實施。
特朗普本週似乎暗示,針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關稅可能會推遲到4月2日,但他隨後又撤回了這一說法。為了推遲這些關稅或完全取消它們,加拿大政府目前正專注於向特朗普政府展示他們已加強了邊境管理,這是特朗普避免徵稅的一個條件。
加拿大派遣了新的“芬太尼專員”及內閣部長,與特朗普的邊境事務專員湯姆·霍曼進行會晤。加拿大透過這一協議,承諾增加遏制芬太尼從加拿大流入美國的力度。
加拿大方面爭辯稱,在加拿大邊境查獲的芬太尼量遠低於南部邊境。
墨西哥則加強了對有組織犯罪團伙的打擊,這些團伙最近被特朗普政府列為外國恐怖組織。自2月初以來,墨西哥當局已逮捕了超過700人。總統克勞迪婭·謝因鮑姆(Claudia Sheinbaum)表示,她計劃與特朗普進行電話會談,進一步落實兩國領導人早些時候達成的協議。
儘管特朗普一上任就釋出了這麼多涉及貿易的決策,卻忽略了具體實施上的現實,目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商務部正面臨執行上的瓶頸。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