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末閨蜜約我見面,還沒坐下,她就嚷嚷著說: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帶?
她一臉崩潰,繼續說:
每次下班回到家,孩子老纏著讓我抱,可我累一天了實在沒精力;
就連吃飯的時候,都讓抱著吃,可我不在家孩子就能坐在寶寶椅上自己吃;
只要我稍微不順著他,他就大哭大鬧發脾氣,可我不在家他就好好的。
用她的話說,實在沒想到孩子小小年紀,竟然也有兩幅面孔。她不在家時,孩子乖得像個小天使,只要一在家,孩子就變成了“混世小魔王”。

很多妞帶娃時都有過這樣的困惑,那為什麼孩子會有兩幅面孔?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
其實這是“好事”啊!

人們常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一場”,真不見得這是一件壞事。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臨床教授阿蘭·斯格爾曾說:
“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安全地帶,會在最愛的人身邊肆無忌憚,小孩子也不例外,因為孩子真的很愛媽媽。
比如,患有眼疾的寶寶戴上眼鏡,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媽媽時,笑的超級開心。

當他戴著助聽器第一次聽到媽媽的聲音時,小可憐的眼睛裡飽含淚水。

每次媽媽離開,都因為捨不得而大哭。

只要媽媽一回來,踉踉蹌蹌的小步伐就快速奔向媽媽。

每個孩子都想和媽媽多呆一會兒,可惜媽媽很忙沒時間。

其實,每個孩子在媽媽面前哭啊鬧啊,只是因為在孩子心裡面,媽媽是他們最愛的人,因為愛才想讓媽媽多陪伴自己。

正如《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說:
“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孩子在你面前不聽話,卻也是愛你的表現,那些和媽媽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才是彼此的福氣。

我有一個做幼師的朋友說,她見過成千上百的孩子,那些孩子有的學習成績好,有的可愛懂禮貌。
但她發現,不管孩子們在外面有多優秀,始終都有“不乖”的一面。
或許孩子在老師面前是小學霸,可回到家在媽媽面前就哭唧唧;
在同學面前是個樂於助人的乖小孩,和媽媽在一起時有哪吒鬧海的本領;
在親戚家能自己吃一大碗飯,可每次媽媽餵飯都喂不到肚子裡。
總有一個人會讓孩子放開天性做真實的自己,無一例外那個人就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也就是媽媽。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也一樣,在外面從不撒嬌,可回家就往媽媽懷抱裡鑽。
有時候被老師說了,或者被同學嘲笑了,雖然很難過,但也會裝作無所謂的樣子。
可回家推開門看到媽媽的那一刻,終於再也忍不住大哭起來,那些積攢的壞情緒全都在媽媽懷裡釋放出來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一樣,一見媽媽就哭或者鬧,有時候是需要安全感的慰藉。
當孩子用行動告訴你“我愛你”、“我需要你”的時候,有負面情緒,或者需要安全感的時候,無論怎麼樣,千萬不要立馬把他推開。
《美國育兒百科》中說: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孩子的愛很簡單,需要的愛也很簡單,在他們小小的世界裡,媽媽可能就是所有的安全感。

有妞說,那當寶寶“作”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1. 不要推開孩子
每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很多大人都會對孩子說“如果你不乖,媽媽就不要你了”,殊不知這才是致命傷。
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特別是0~3歲的寶寶,孩子哭的時候,要先抱一抱他,拍拍他的肩旁,而不是推開孩子或者對他的哭鬧不管不顧。

儘量不要因為寶寶粘著你而兇他,或者責罰他,以免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

2. 離開孩子時要有告別儀式
當我們上班或者出差的時候,可以給寶寶一個擁抱,然後告訴他你的安排,告訴孩子你要離開多久,什麼時候回來。

比如,要出門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
“今天媽媽要去上班,下午6點回來,你在家等我好不好”,還可以告訴孩子回來之後帶孩子去幹什麼等等。
當孩子知道了媽媽出門後會回來,心裡也就更加踏實,更有安全感了。

3. 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缺乏安全感,經常作妖,其實就是父母的陪伴沒有做到位。
所以,大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儘量不要自己玩手機,把孩子晾在一旁玩玩具,而是要互動起來,比如和孩子一起搭積木、讀繪本、帶孩子遛彎等,這才是有效陪伴。

只有用心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愛,才能確定爸爸媽媽是愛著自己的,才會有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再作妖的時候,請一定告訴他:媽媽愛你。

關注我,跟包媽一起輕鬆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