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腦科學》:破解效率謎題,用腦科學重塑高效人生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
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的書叫作效率腦科學:卓有成效地完成每一項工作》。
透過書名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提高效率的書,涉及的內容不僅包括工作,還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透過書中腦科學知識的學習,我們可以更好地提升效率,過上高效、幸福的人生。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本書的精彩內容。
序幕掌握大腦的使用方法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困惑:
手機裡的效率工具越裝越多,待辦清單卻越來越長;熬夜加班的時間越來越久,重要的事情反而一拖再拖
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想要提升效率的時候,完成任務的速度和質量反而卻下降了。
實際上,這背後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能力不足,或者是不夠努力。
神經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不是萬能的,它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它是“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事物”。
想要更好地使用大腦,就需要我們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還要學會對它進行維護和保養,只有這樣才能讓它發揮出最大的能力。
而這正是《效率腦科學》這本書想要傳遞的內容。
本書作者戴維·羅克神經領導力研究所的創始人,他的研究融合了腦科學與管理學,專注於將神經科學應用於個人和組織效率的提升。
書中戴維·羅克引用了大量腦科學研究成果,比如多巴胺在動機中的作用、壓力對前額葉皮層的影響等,這些都為書中的建議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也就是說,《效率腦科學》像一位腦科學的生活教練,把實驗室裡的最新發現變成普通人觸手可及的行動指南。
這本書不教你強行對抗大腦,而是帶我們換個視角——既然拖延、分心、焦慮都是大腦發出的訊號,那麼,我們可以學會聽懂它的語言,與它默契配合
從理論到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這本書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將複雜的腦科學理論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和工作場景在現實的場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如何處理週一早上的幾百封工作郵件,如何迅速整理資料、寫成一份完整的專案報告以及如何在人際交往中避免情緒失控甚至做到“化敵為友”
每個場景都配有清晰的行動步驟,讓讀者可以立即應用。
這種場景化的設計,使得書中的內容不僅容易理解,而且非常實用。
作者在寫作中採用戲劇劇本的形式來組織各部分的內容並分成了四幕主要的“劇情”,每一幕都有個場景,每個場景都以一對夫婦埃米莉保羅為主人公。
他們各自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工作或生活難題。
相信,這些常見的日常難題一定會讓你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而在看完埃米莉或保羅在每個場景中經歷的挑戰後,我們就會了解是大腦的什麼特性讓他們陷入了困難,以及科學家對此有什麼樣的解釋又有什麼樣的解決方案。
好,接下來,我們就進入這四幕劇本之中,走進艾米莉和保羅的生活。
幕:問題與決策
第一幕劇叫作“問題與決策”,講解的是思維的基本原理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面對緊急任務和多重任務。
在這一幕中,主人公艾米莉在週一上午來到公司,一開啟辦公電腦,就有幾百封工作郵件蜂擁而來,這些郵件涉及的工作內容各不相同,有的涉及重大決策,有的只是工作流程中的小事。
面對這一大堆工作要求,艾米莉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從何做起。
艾米莉的這種情況,相信很多朋友也都遇到過。
不僅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之中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一大堆又緊急又複雜的事情,要等著我們快速反應、正確決策。
在處理這些緊急任務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們往往是包含著多重任務的,也就是說,這些任務是一環套一環的,或者涉及到其他的任務,需要我們做到“一心多用”。
那麼,如何處理這兩種任務呢?
首先,我們要認識大腦的結構,因為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是提升效率的第一步。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三個關鍵角色分別是前額皮質、杏仁核和基底神經節。
其中,前額皮質理性指揮官”,負責複雜的決策和計劃,但它容易疲勞杏仁核情緒警報員”,在壓力下接管大腦,但是也會導致情緒化反應最後是基底神經節它是習慣處理器”,負責將重複行為變成習慣
這些腦區協同工作共同決定了我們的效率高低其中,與處理緊急任務和多重任務最為相關的是大腦的前額皮質,是大腦的“思考核心”,負責決策、計劃、控制衝動等高階認知功能。
然而,前額皮質的資源是有限的,它需要大量的能量來維持運作。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前額皮質就像一個劇院的舞臺,每次只能容納少數幾個“演員”。
當舞臺上的演員過多時,舞臺就會太過擁擠,無法進行正常的演出。
同樣,如果資訊或任務太多,擠到一起了,我們大腦的舞臺就會不堪重負,導致決策質量下降。
腦科學家們已經透過多個實驗證明,我們的大腦並不擅長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尤其是在這些任務都需要有意識的思考時。
曾有實驗表明,當人們同時進行兩項認知任務時,他們的表現會顯著下降,甚至降低到8歲兒童的水平。
這種現象被稱為“雙任務互相干擾”。
比如,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或者一邊開會一邊回覆郵件,都會導致我們的注意力分散,降低任務的完成質量。
因此,為了應對大腦的這一侷限性,我們就要採取相應的策略,幫助自己在面對緊急任務時做出更高效的決策,避免陷入資訊過載的困境。
比如,我們需要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進行“優先順序排序”。
作者指出,優先順序排序本身是一項高耗能的腦力活動,因此我們應該在精力充沛時進行這一任務,而不是在處理大量資訊之後。
透過首先為任務排列優先順序,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大腦資源,避免在瑣碎的任務上浪費精力。
此外,我們還可以運用“視覺化”的技巧,將複雜的資訊轉化為視覺影像,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大腦處理資訊所需的能量。
比如,當我們用白板或紙筆列出待辦事項時,大腦就不需要將這些資訊全部儲存在工作記憶中,從而為更重要的任務騰出空間。
而在應對多重任務的時候,如果我們想要保持專注提高效率,也需要學會幾種簡單卻有效的策略。
首先,我們可以將一些重複性的任務轉化為“下意識動作”,如透過反覆練習,讓某些操作——像是打字、儲存檔案回覆訊息等——變得自動化
這樣,我們在進行這些任務時就不需要佔用前額皮質的資源,從而為其他任務騰出空間。
其次,我們還可以“混搭注意力”,也就是在不同型別的任務之間進行切換。
比如,將需要高度專注的創意工作與較為機械的日常任務交替進行,這樣可以讓大腦在不同區域之間得到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最後,我們還要學會應對環境中的各種干擾源,做到“拒絕干擾”。
在進行需要專注的任務時,我們應該儘量減少外部干擾,例如關閉手機通知、設定“請勿打擾”的標誌或者換一個安靜的獨立空間
同時,我們也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清空雜念、專注當下,排除掉內部干擾源的影響。
這樣一來,透過創造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我們可以更好地保持專注,提高效率。
第二幕:壓力與冷靜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了整個劇本的第二幕這一幕的名字叫“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它的主要內容是探討情緒、動機以及它們對大腦思維的影響。
在工作中,情緒和壓力往往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因素。
過度的情緒波動和壓力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還可能導致決策失誤。
我們主要需要處理三種負面的情況,分別是“戲劇性脫軌”不確定性”和期待落空”。
首先,什麼是“戲劇性脫軌”?
它指的是我們的大腦在面對壓力時,產生的一種慌亂、不知所措的狀態。
明明本來可以回答得好的問題、解決得了的問題,在某些時刻突然回答不好了、也解決不了了,這種情況下就是出現了戲劇性脫軌。
在主人公保羅的故事裡,他在一個專案會議上,面對領導的提問,突然間卡殼了、完全回答不上來,原因是他突然想到了之前自己做過的一個失敗了的專案,他的緊張和不安瞬間讓自己慌張起來,以至於大腦無法進行思考。
出現戲劇性脫軌的原因,和我們大腦裡一個叫“邊緣系統”的部分密切相關。
人類的情緒是複雜多變的,其中還會涉及多個腦區。
而情緒體驗就關係到“邊緣系統”這個大型的大腦網路,其中包括杏仁核、海馬體、扣帶回、眶額皮質和腦島等多個區域,它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連線在一起。
邊緣系統的功能是負責處理情緒,特別是與威脅和獎賞相關的情緒。
當我們感到壓力或焦慮時,邊緣系統會被啟用,進而抑制前額皮質的功能,導致我們的思維變得混亂。
比如,在高壓環境下,我們可能會忘記重要的資訊,或者做出衝動的決策。
當我們在壓力之下,想到了自己過去經歷過的情緒化事件,那麼我們大腦的邊緣系統就會受到強烈的影響,我們的表現也就會大打折扣了。
而情緒一旦產生,嘗試去壓抑它要麼沒用,要麼會使情緒更糟糕。
在故事中,保羅試著把自己的這種緊張情緒強壓下去,但是越來越糟,以至於無法控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當我們面臨戲劇性脫軌的時候,不能用“咬緊牙關硬扛”的做法去控制情緒。
相反,我們需要改變大腦調節情緒的方式,這樣才不會在壓力下崩潰。
具體的做法是一個叫“標記情緒”的策略。
我們可以用簡單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就能啟用前額皮質,抑制邊緣系統的過度喚醒。
比如,當我們感到焦慮時,可以對自己說“我現在感到焦慮”,這種自我覺察的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冷靜下來,恢復理性思考。
接下來,是如何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這也是和壓力緊密相關的一種情緒問題。
面對高壓,當我們大腦的邊緣系統無法平靜下來的時候,焦慮會超過有益的限度,讓我們不安、慌亂。
人的大腦對確定性有一種天生的追求。
當對確定感的渴望得到滿足時,人會有一種得到獎賞的感覺,就跟上癮一樣。
而當我們無法準確預測一件事的結果時,大腦就會發出警報,甚至讓我們退縮和遠離。
針對這種問題,有一種科學的應對方法,叫作“重新評估”。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可以透過改變對事件的詮釋來調節情緒。我們對事件的原因、過程和結果進行重新解釋和描述,講出一個“新故事”,以此降低壓力,增強確定性。
此外,我們也可以對自我的價值觀進行重新排序、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部分。
重新評估自己的經歷是調節內心壓力的有力方式。
當下次我們再為自己的心智表現感到焦慮時,試著別去責怪自己,而是告訴自己,這都是正常的現象,是大腦結構本身的問題。
比如,將一次失敗的專案視為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對自身能力的否定。
這種積極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壓力,保持高效的工作狀態。
最後,在這一幕中,我們要學會如何面對期待的落空。
這種情緒也和大腦對獎賞的追求緊密相關。
所謂期待,就是對未來獎賞的一種追求,一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的大腦就會覺得失望、不滿足,情緒也會大受打擊。
因此,我們遇到期待落空的問題時,可以使用“預期調節法”去更好地設立自己的目標、管理好自己的期待。
比如,我們可以在設定目標時,建立不同級別的預期如分成三個等級,分別是基礎值理想值以及超預期值,併為每個層級預設對應的獎勵。
這種策略的好處是能減少情緒波動,讓我們自己保持行動力。
因為不論得到了哪種程度的結果,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成功,而不會完全地陷入情緒落空的境地。
相關研究表明,頂級的運動員非常擅長使用這種調節預期的方法,這種方法幫助他們在緊張的比賽之中保持平常心、達到超越自我的表現。
總而言之,透過理解情緒對大腦的影響,並採取相應的調節策略,我們可以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第三幕:人際交往與推動改變
接下來,我們進入本書的第三幕和第四幕。
這兩幕的核心內容都與“人際關係”有關。
第三幕名為“與他人協作”,介紹了我們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而第四幕名為“推動改變”,聚焦於如何改變自己和改變他人,這也是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面對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職場中,合作與溝通可以說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然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往往讓我們感到困惑。
團隊合作和溝通,也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
在我們的主人公艾米莉的故事裡,她就在職場中遇到了處理人際關係的難題。
她作為一個剛剛升職的小領導,要召開一個團隊會議,但是感覺到以前平級的同事們對她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好像很難像從前一樣暢快交流、共同協作了。
她感覺到自己受到了排擠,卻又只能硬著頭皮推動團隊的工作程序。
其實,如果我們瞭解了大腦的科學知識,就會知道,社交對大腦來說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是社交動物。
神經學家指出,人類大腦擁有社交網路,專門負責我們與社會的所有互動,就跟那些負責看、聽、運動的網路類似。
大腦的社交網路讓我們能夠理解別人,並與別人相聯絡,它也讓我們能夠理解和控制自己。
因此,我們要學習與他人成功合作的新技巧,來滿足大腦對於社交的需求,透過“化敵為友”,來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連線。
這其中的關鍵要發揮大腦映象神經元系統的作用
這個系統負責理解他人的意圖和情緒。
當我們與他人進行有目的的互動時,映象神經元幫助我們感同身受。
然而,在缺乏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電話會議中或是在聊天群裡,我們很容易誤解他人的意圖,導致溝通不暢。
因此,為了改善合作關係,與他人順暢地合作,我們需要採用“建立連線感”的策略努力創造與對方的連結
比如,在團隊會議中,花幾分鐘時間讓大家互相介紹,分享一些個人故事,可以幫助團隊成員增強對彼此的瞭解和理解
透過強調共同點、談論過去的共同經歷,或者尋找下一步的共同目標我們可以增強情感共鳴,減少對立情緒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感,減少誤解這樣也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做到“化敵為友”。
此外,在進行團隊協作時,我們還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公平”。
我們的大腦渴望公平它甚至能比金錢帶來更大的獎賞
我們遭遇不公時,大腦會產生強烈的反應,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表現。
在面對不公平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前面提到的“情緒標記法”和“重新評估法”,去認真思考眼前的不公平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它為什麼出現、自己又遭遇了什麼損失。
首先,我們要承認不公平現象的存在,進而在合理的範圍內調整自己的情緒,並準確表達出自己的訴求。
這種方法能幫助我們快速從負面情緒中恢復,並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會讓我們的行為被一時的激烈情緒牽著走,做出不理智的舉動。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發現,“改變”是人們經常提到的動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也改變他人,進而提升團隊效率、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
這也正是書中第四幕的核心主題。
然而,改變是很難的,我們迫切需要學會在世界上創造積極的改變推動長遠的改變。
在工作中,推動他人改變往往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無論是幫助同事解決問題,還是引導團隊實現目標,我們都需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學會如何提意見、找問題。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在人際交往中直接給予反饋意見尤其是負面的意見,往往會讓對方感到威脅,導致他們產生防禦心理。
比如,當我們指出同事的錯誤時,對方可能會立即為自己辯護,而不是接受建議。
因此,我們要透過幫助對方獲得自己的洞察,來推動對方積極的改變。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對方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而不是直接提供解決方案。
比如,當同事遇到問題時,我們可以問:
“你覺得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這種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幫助對方理清思路,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
此外,我們還可以幫助對方“啟用個人導演增強他們的自我覺察能力
當我們幫助他人反思自己的思維時,實際上是在啟用他們的前額皮質這種由內而外的思考和轉變才是真正深遠、持久的
這種類似的思考方式和行動策略,也可以用在改變自我的方面。
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和自己對話的夥伴,找出自己的問題、做出積極的調整。
總而言之,如果想要推動自我和他人看得見的轉變我們需要從微小之處入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四兩撥千斤。
從微習慣起步,逐步附加關聯行為我們就能擁有改變的動力、推動思維和行為的轉變讓改變更持久。
好,以上就是《效率腦科學》四幕劇本的主要內容。
透過這四幕場景,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是:效率提升不是對抗大腦,而是與它合作。
當我們理解並尊重大腦的運作規律,那些看似無解的效率困境都會迎刃而解。
所以,下次當拖延焦慮憤怒來襲的時候,不妨換個應對的態度,對大腦說一句
“謝謝提醒,不如我們換個策略試試?”
所以,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效率指南,更是一本與大腦和解的說明書
它讓我們明白,高效生活不是靠蠻力,而是靠智慧。
當我們學會與大腦合作,就能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活出真正的效率人生。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效率腦科學》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