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東亞孩子碌碌無為的原因:被情所困

很多家長看到這個標題可能比較意外,無法理解一個孩子怎麼會扯到被情所困呢?也可能有一部分家長甚至會聯想到是孩子談戀愛。也正常,因為自古以來,大部分東亞家長對一個“情”字的理解都只是侷限於愛情。
情是什麼呢?情可以是情緒,情感,親情,友情,愛情,恩情……
很多東亞孩子在精神需求的滿足上都是匱乏的,像我們這一代,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父母多為物質需求而掙扎求生,對孩子的精神和情感無暇顧及。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這一代成為了新一代父母,雖然滿口是愛,想竭盡全力把自己曾缺失的愛全部給到孩子,卻發現力不從心,卻發現怎麼做好像都不對。一個自身在情感上滿是缺口的人,又如何讓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圓滿呢?

什麼是被情所困?
在人類大腦中,有一個系統是專門用來處理情緒的,叫邊緣系統。裡面有幾個重要的結構:杏仁核,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
杏仁核負責:在判斷出我們遇到險境時,迅速做出反應,啟用我們身體的戰鬥或逃跑機制。
海馬體負責:情緒記憶的整合和儲存。幫助我們將情緒與特定的事件或經歷聯絡起來。
前額葉負責:理性思考和決策。
透過這些結構的相互作用,大腦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處理各種複雜的情感體驗。
當一個人大腦中的這些結構的工作系統紊亂時,無法正常運作時,或者失衡時,他就會出現被“情”所困。

東亞孩子是如何被情所困的?
我們上面說過,情可以是情緒,情感,親情,友情,愛情,恩情……無論哪種情,我們發現最終都會迴歸到情緒上,無論我們在哪種情感中,讓我們感覺到困擾的都不是那個情感本身,而是在那個情感體驗中所帶來的情緒。
東亞孩子從小基本都是在情感被忽視的環境中成長的,情緒大多是被壓抑的,開心時不敢太開心,難過時大哭被叫停。這些未被充分表達的情緒都儲藏在了身體裡,儲藏在了情緒記憶裡,這部分就是大腦中海馬體負責的。
這也就是很多家長說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孩子哭或鬧就忍不住吼孩子或打孩子的原因。明明事後也心疼孩子,但當時就是控制不住。因為海馬體裡已經記錄了曾經你經歷過的情感體驗,當遇到同樣的情境時,就會直接調用出來。
另外,因為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人的存在模式主要是求生模式,大腦中更多啟用的是杏仁核,也就使人更多接受到的命令是:快跑啊,快逃啊!跑慢了就死了!危險!快快快!
而我們的上一輩在那個環境裡確實體驗到了這個模式讓整個家族活了下來。他們覺得這個是對的。並且海馬體呢,也幫助他們儲存了這部分經驗。於是,他們再次把自己的經驗傳輸給我們,告訴我們必須跑得夠快,不被落下,要競爭過別人才能存活。所以,哪怕到了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依然在延續著這部分體驗。
哪怕物質極大豐富了,我們不會被輕易餓死了,依然不敢停下來,依然沒有時間顧及自己的精神世界。凝固的情緒沒有時間被紓解。
就這樣,杏仁核和海馬體不停被啟用,而前額葉皮層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在這種失衡裡,東亞孩子大部分一代一代重複著被情所困。

被情所困帶來的困擾
科學研究表明,極少數除外,大部分人的智商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些學習好的孩子,其實並不代表這些孩子的智商高。更多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是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當一個孩子在家裡常常被家長催促,打罵,怒吼或忽略時,他的大腦就會花更長的時間來處理情緒,或者因為恐懼而讓情緒系統更多啟用杏仁核,開啟戰逃模式,試想,一個時刻在逃生的孩子能有多少時間用來學習知識呢?
哪怕有些孩子勉強撐住了所有,完成了學業。接下來,又面臨了工作,人際,愛情,婚姻等各種挑戰。這些需要更加有力的情緒管理能力。而往往一個人只要沒有覺醒過,基本都會繼續重複從前舊的情感模式,於是,或工作碰壁,或人際受挫,或愛情幻滅,或婚姻困苦,最後無奈嘆息:“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思啊?!”

東亞孩子的出路在哪裡?
想要自己不再被情所困,讓我們的孩子不再被情所困,從而改寫命運,可以選擇讓自己覺醒起來,去覺察我們的陳舊的情感模式,去釋放被長久壓抑在身體裡未被看見的情緒,讓大腦的腦神經系統重新建立平衡,成為一個鬆弛有生命力且鮮活的人。
如果需要,可以點選親子關係修復(父母覺醒實操手冊)直接開啟實操練習,純實踐分享,沒有多餘廢話。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 分享 推薦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