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談到希臘民主的起源,慕之以為理想化的政治文明之楷模,驚歎雅典城邦作為一蕞爾小邦,其思辨及文化,何以如此深刻、卓越、燦爛。但真的是這樣嗎?
當代著名學者何新透過系統研究世界史發現,所謂古希臘歷史與古羅馬歷史、古印度歷史,其實全部是歐洲人於文藝復興後有組織而系統大規模人工粉飾和製造的偽歷史。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他的主要論點:
希臘:19世紀以前不存在所謂“希臘”國族
◆ 歷史中從來不存在一個以雅典為中心(都城)的希臘國。
現代的希臘共和國、希臘王國在世界歷史上本不存在。19世紀初,有希臘半島人在烏克蘭敖德薩建立秘密組織“友誼社”(從屬於共濟會大東方會社的分支),策動希臘獨立運動。1821年3月25日,希臘半島爆發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獨立戰爭,同時宣佈建國獨立。於是由英、法、俄、德根據西方政治和文化的需要,共同扶植建立起了一個新國家——希臘國。
◆ 歷史中從不存在一個雅典為中心的希臘文明或者文化區域。
◆ 歷史中從不存在一個古代雅典人為核心族群的希臘民族。所謂多利安人是偽託的荷馬史詩中的神話虛構。
◆ 歷史中從不存在一個雅典為首府的大希臘殖民地。

▲根據偽託的荷馬史詩虛構的史前古希臘殖民帝國
在西方史學中,古希臘民族是所謂的“多利安人”。據說前1120至前950年左右,居於希臘北部和西北部的多利安人,發起一次席捲地中海周邊的大移民運動。這次民族大遷徙稱為多利安人侵略。但是所謂多利安人完全是一個神話虛構(荷馬的多利安人是一種獨眼巨人)。所謂多利安人的地中海大移民運動,則更是荒謬無稽的連篇鬼話。
◆ 歷史上現在的希臘半島並不叫希臘,而叫格里斯Greece,等等。
◆ “希臘”地區之名,本來來自愛琴海\地中海東岸的小亞細亞半島(安納托利亞)。
換句話說,小亞細亞有地區故名“希臘”。而那裡的悠久古代文明,近代文藝復興以後被西方文人移花接木給了雅典為中心的格里斯半島,於是這裡被冒名頂替而稱為古希臘,改造和轉嫁了許多原產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神話、哲學以及古文明。近代西方人偽造了雅典衛城、包括某些可疑的考古發現和文物(例如克里特島的牛頭王——米諾斯神話考古)。
於是,這個偽造的雅典希臘,就被謊稱為歐羅巴(歐洲)文明的起源地和曙光區域,而寫入了近代西方人編撰的世界歷史。
◆ 荷馬史詩以及書中宙斯體系的所謂希臘神話,其原型實際來自現在土耳其地區的小亞細亞半島,本與雅典希臘無關。那個著名的女神“雅典娜”,則是文藝復興以後近代西方文人虛構出來的一個怪異神靈。
荷馬其人本身也是一個來歷不明、年代不明甚至性別不明的傳疑或者偽託人物。所謂荷馬史詩本身也來歷不明。現代西方學術界不得不承認,該史詩所述傳說其實與雅典希臘無關,來源可能是今日土耳其所在的小亞細亞地區的一些不可信的傳說。
◆ 希臘哲學起源和繁盛於地中海東岸的小亞細亞地區。大多數所謂“希臘哲人和智者”都是小亞細亞地區人或者義大利半島人。
◆ 所謂“希臘”的歷史,主要是小亞細亞地區的傳說和歷史。著名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一位傳疑人物),也是小亞細亞地區人。
◆ 大多數希臘式樣的建築和古代雕塑作品,例如著名的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克柱式 Ionic order、科林斯柱式 Corinthian order等——其原型並非來自雅典或者格里斯Greece半島,而是來自小亞細亞地區,即今天的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土耳其,並且至今仍可在那裡儲存著的大量古代建築奇蹟遺址中見到。
◆ 著名的亞歷山大征服故事和所謂“亞歷山大帝國”,完全是文藝復興以後近代歐洲人根據一些神話傳說虛構的偽史。
◆ 歷史中根本不存在所謂希臘化過程Hellenistic process,即所謂的雅典文化向東方、亞洲地區的傳播。
羅馬:兩個羅馬及其後繼者
◆ 希臘有兩個。同樣,羅馬也有兩個——實際上後來甚至還要多。
第一個羅馬是義大利羅馬——歐洲羅馬,人們所熟知的西方羅馬。
第二個羅馬是坐落在小亞細亞與歐洲交界處的君士坦丁的羅馬——東方羅馬,這個帝國領土涵括地中海東岸的今日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和北非利比亞。
公元330年,羅馬軍事強人君士坦丁大帥在羅馬帝國遭遇內憂外患的危機時代,於小亞細亞地區建立了新羅馬城——即今日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從此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東移亞洲,此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

◆ 東方的君士坦丁堡羅馬帝統實際上存在了1000年以上,比短暫的西方義大利羅馬的歷史存在要久遠得多,更要富庶得多,強大得多,歷史影響也大得多。實際上,中國古史書中所說的羅馬——大秦、黎軒、以及拂菻國,都是指君士坦丁堡的東方羅馬。
但是,多數中國精英(包括歷史學家)卻普遍不瞭解這兩個羅馬帝國的存在和歷史糾葛關係。
這是因為,近代以來的西方歷史學希望人們忘記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的存在,極力抹黑它、汙名它,目的是抹殺它、黑掉它。
為此,近代西方史學甚至為這個東方的羅馬改了名字,給它製造了一個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假名字——即偽託的“拜占庭”帝國。
◆ 西方的那個義大利羅馬帝國,於公元5世紀被來自東方的匈奴人所摧毀,後來被日耳曼蠻族滅亡。(詳細記述見於英國18世紀著名史家愛德華·吉本的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公元2~3世紀,羅馬帝國內亂頻仍。293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裡希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由四個執政官分頭治理,此後帝國分分合合。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位兒子,羅馬帝國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拉文納,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公元4世紀後期,來自亞洲的匈奴人大舉入侵歐洲,導致蠻族大規模遷移。此後一百年間,羅馬城多次被匈奴和蠻族圍困、攻佔和血洗,最終滅亡。
◆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實際上已經崩潰。匈奴人在匈奴大王奧克塔爾、盧加兄弟和兒子阿提拉的統帥下,軍事力量日益強盛。匈奴人一度征服了東、西兩個羅馬,使他們稱臣納貢,佔據了羅馬的土地,統治其人口,建立起一個時間短暫然而幅員廣大,橫跨歐亞的匈奴族世界帝國,歷史上稱為匈奴阿提拉帝國。

▲匈奴阿提拉建立的世界帝國
◆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徹底亡國。西羅馬皇帝被日耳曼蠻族的哥特人廢黜。西羅馬帝國宣佈不復存在,所有領地及附庸區域均自行獨立。
此後,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成為唯一的羅馬帝國,並且被當時的全世界公認為是羅馬帝國政治遺產的繼承者。這個東方羅馬,即後來西方偽史所誣稱的所謂“拜占庭帝國”。
◆ 東方的羅馬帝國,於1204年被威尼斯銀行家以教皇名義組織起來的來自法蘭西和德意志地區的第四次十字軍所摧毀和分解。
威尼斯銀行家僱傭的共濟會僱傭軍,不僅摧毀了東方羅馬帝國,後來他們僱傭的文化十字軍一直抹殺東方羅馬帝國的歷史存在,而以偽造的拜占庭偽史取代它。
◆ 公元1453年,來自東方的突厥人部族攻破君士坦丁堡,繼第四次十字軍之後,突厥大軍再度屠城並洗劫了這個偉大而著名的文化古都。此後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突厥人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存在千年的東羅馬帝國被亡國滅種,並且羅馬的文化和宗教也隨之而滅亡。在東方羅馬這塊土地上出現的一個新國家,是延續至今的突厥人的國家——土耳其。
◆ 在東方羅馬帝國滅亡後,爭奪羅馬名號和政治繼承權的糾葛,貫穿了幾乎整個歐洲中古和近代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糾葛甚至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東羅馬帝國遺產最主要的爭奪者,一是作為近代法蘭西國家前身的法蘭克帝國(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二是作為德意志前身的日耳曼人的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腓特烈大帝),三是由俄羅斯人建立的沙皇帝國(沙皇這個奇怪名號,實際就是來自羅馬凱撒皇帝的稱號)。
◆ 這裡有必要著重談談俄羅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的關係。
俄羅斯帝國的開創始於莫斯科公國。俄羅斯帝國一直認為自己是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政治和宗教遺產(東正教)的合法繼承者。今天俄羅斯的國家標記雙頭鷹——仍然承襲著東羅馬帝國的國家標記。

▲左為東方羅馬的雙頭鷹標誌,右為莫斯科國伊凡大公的印章

▲俄羅斯國徽
◆ 俄羅斯帝國創立於蒙古金帳汗帝國治下的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最初僅僅是以莫斯科鎮為中心的一個小政權,於1283年至1547年存在。
當13世紀中期蒙古帝國入侵基輔羅斯的時候,莫斯科僅是從屬於基輔羅斯地區的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一個不起眼的邊陲小鎮。
莫斯科公國的建立者,是蒙古金帳汗帝國治下莫斯科鎮的大公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在丹尼爾之子尤里·丹尼洛維奇的時代,他逐漸控制了整個莫斯科河盆地。他和蒙古金帳汗國的羅斯國王公月即別結成同盟,並迎娶蒙古金帳汗大汗的妹妹,隨即宣稱成為整個諾夫哥羅德地區的大公。

但是在丹尼爾的時代,莫斯科公國仍然僅是俄羅斯中部無邊的森林中的一座木造小城。
◆ 尤里·丹尼洛維奇的繼承者伊凡一世(於1325-1340年在位),繼續實施表面上臣服蒙古金帳汗國的策略,從而得到了弗拉基米爾大公的頭銜,藉此擁有向羅斯地區其他公國收取貢賦和稅金的權力。伊凡一世因之成為當時羅斯地區最富有的貴族。他利用金錢維持和金帳汗國的密切關係,從而為其擴張勢力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伊凡一世運用財富向其他羅斯公國購買更多的領地,並在莫斯科建立了克里姆林宮。1327年,東正教的大主教彼得由基輔遷移至莫斯科,進一步提升了這個新興公國的威望,奠定了後來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基礎。
◆ 在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公國已經從蒙古帝國手中獲得大量領土,實力大大增強,因此便宣稱自己為蒙古金帳汗帝國的繼承者,其後又宣稱自己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並且自稱沙皇——即凱撒大帝的俄語之名,於是莫斯科公國更名為“沙皇俄國”。
伊凡四世即伊凡·瓦西里耶維奇(1530年-1584年),號稱伊凡雷帝,他是俄羅斯大帝國的開創者、俄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始皇帝,相當於法蘭克帝國的查理大帝)。
在1533年至1547年時期伊凡還是受封於蒙古金帳汗帝國的莫斯科大公。但利用蒙古帝國的衰落,伊凡於1547年至1584年繼承羅馬皇帝凱撒的稱號而自稱為沙皇,從此開始了俄羅斯帝國在歐亞結合部地區之領土不斷擴張的事業。
◆ 現在作為歐美宗教主流信仰的基督教並非起源於歐洲,而是起源於亞洲西部的古敘利亞地區。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過程中發生了分化。在義大利和法蘭西的西方羅馬帝國,基督教成為教皇統治下的天主教(宗教改革後演變出基督教新教)。
◆ 在君士坦丁堡和亞洲、北非以及東歐、南歐,基督教的東方教派即東正教。其領袖稱為大牧首。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三者之間,一直爭奪著信徒和宗教的主流正統地位。
15世紀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東方羅馬帝國不僅亡國滅種,也徹底亡失了宗教信仰。東羅馬中心區域的土耳其、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的民眾都改信了伊斯蘭教。
◆ 實際上,歐洲的三個所謂的後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與東、西兩個原初的羅馬帝國都並沒有任何承繼關係,都只是對於羅馬帝國冒名頂替的產物。建立這三大帝國的民族日耳曼民族、高盧民族以及俄羅斯民族,都不屬於羅馬人所屬的地中海民族或者拉丁民族。相反,在羅馬人眼中,日耳曼人、高盧人以及羅斯人都不僅是敵人而且是講羅馬人不懂的鳥獸語的野蠻人——蠻族。
對於日耳曼人引為自豪的神聖羅馬帝國,法國近代歷史家伏爾泰(Voltaire)曾講過這樣名言———“這個帝國既不神聖,也不是羅馬,更不是帝國。”
◆ 必須瞭解羅馬帝國的上述真實歷史,我們才能理解近代以來歐洲主要大國關係的形成和演變——例如所謂“歐盟”,不過是西羅馬帝國的現代版。而當前俄羅斯在中東與東南歐的霸權角逐,則在某種意義上仍然也承繼著東方羅馬帝國皇帝和沙皇當年的帝國事業。
直到今天,歐洲的所有國際關係和宗教衝突,可以說仍然映現著往日羅馬帝國競爭時代的深刻的歷史陰影。
印度:西方史學對兩個印度的移花接木
正如存在似是而非的兩個希臘、兩個羅馬,也存在似是而非的兩個印度。
歷史中出現了兩個印度:一個是喜馬拉雅山西南麓的西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另一個是人們現在所說的南亞印度。但後者,實際卻幾乎是沒有任何悠久古文明存在的蠻荒印度。然而二者卻經常被似是而非地混淆,被移花接木,被指鹿為馬。

▲古印度河文明的起源地巴基斯坦,與南亞印度根本沒有關係
◆ 19世紀以前的南亞次大陸並不存在一個叫“印度”的國家。古印度次大陸大部分時間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印度並非國家名稱,而是唐僧玄奘命名的區域名稱。古代印度人從來沒有這麼叫過自己。所以泰戈爾也說過,“印度”之名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
◆ 印度一名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是玄奘所說,得名於月亮,“印度者,唐言明月”。但另一說法,則謂得名於梵語之Sindhu,即印度河。折衷二說,則印度河可能本來是明月河的意思。
◆ 印度河主要流域是中國西部和巴基斯坦。印度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經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在印度河流域有一塊肥沃的平原即印度河平原。歷史上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就是以此平原為中心的區域。然而這塊地域,在地理上歸屬於與中國接壤的巴基斯坦。這塊被稱為印度河平原的地區,即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印度河平原文明長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區域。印度河古文明的繼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巴基斯坦。
所以,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並不在南亞印度 ,而在西南亞的巴基斯坦,印度河古文明與南亞印度根本無關。所謂古印度文明其實主要是西亞阿富汗和西南亞巴基斯坦地區存在的古文明。
18世紀在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地區發現了數千年前大古城殘址。旁遮普即五河平原,是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區(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是遠古世界最偉大的人造建築奇蹟的所在地,主體位於巴基斯坦。
這個文明包括著名的古代城鎮遺蹟摩享約達羅(Mohenjo-daro)。考古證據證明其數學、工程學和原牙科等技術水平非常先進。它的設施完善、技術先進,擁有世界上第一個城市衛生系統。印度河文明持續了800年左右,沒有人知道它是如何滅亡的。兩個古城遺址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文字至今無人能夠解讀。印度河實際上也是中國之河。它的源頭在中國的青藏高原。
塔爾沙漠將印度河平原與恆河平原分割開,形成兩大政治文化區域。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大沖積平原之一,約佔巴基斯坦國上面積的1/3。印度河流域的五河之地乃是所謂的“古印度”(即巴基斯坦)文化之勝地。
◆ 在中國歷史書中,對印度的早期記載見於《史記》(身毒)。身毒即印度河之梵文Sindhu的對音。地域在四川之遠西2000裡。《山海經》記載有“身毒國”。《後漢書》則稱之為“天竺國”。
這些古籍中所說的身毒或天竺也都不是南亞印度,而是巴基斯坦。
印度這個名稱實際上是唐僧玄奘所勘定的,而所指的主要地區正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的古國。
◆ 至於恆河平原,即今日南亞地區的印度和孟加拉國,在古代稱為“婆羅多”。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梵文吠陀史詩的《摩訶婆羅多》及《蓮花往世書》。印度古人亦稱印度次大陸為南瞻部洲(Jambudvipa)。佛經及《西遊記》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此地。
這個地區並不存在任何歷史久遠的古代文明。
◆ 印度河流域雖然早有古國,卻無信史,也沒有留下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唯一記錄了印度河文明古國的可信歷史是玄奘著作《大唐西域記》。這部偉大的著作是中亞和南亞考古史學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名聲赫赫的各種吠陀經文和所謂的印度史詩,其實許多是子虛烏有的傳說,長期口耳相傳,至18——19世紀以後才有英國人制作的所謂文字寫本。但是,文藝復興以後西方學界慣於偽造文物和歷史。因此,根據這種傳說建構的所謂印度古史,正如希臘古史一樣不可信。
例如《梨俱吠陀》,西方人說其成書時間是在公元前2000至1500年之間(其實是無稽之談)。但是由於印度人沒有文字記述,所謂《梨俱吠陀》據說是靠婆羅門祭司們代代口耳相傳,爾後才有手稿的。直到19世紀歐洲人才第一次記錄和刊印了《梨俱吠陀》,有德、英、法等譯本。但是這些記錄非常缺乏歷史可靠性和作為文物的可信性。
◆ 雅利安人(aryan)是一個人類學的虛構。這個詞據說源於梵語,意為光榮的,可敬的、高貴的。在佛教和印度教、耆那教中,ariya是聖的意思。雅利安人則是聖人的意思,即證悟四聖諦的人。
在佛教和印度教中,雅利安人的概念本來無關於族群或人種。但是18—19世紀的歐洲學者憑空炮製了一個“雅利安人”人群。據說就是這些出自白色人種的雅利安人創造了古代的印度文明。
在19世紀,馬克斯·穆勒提出了白色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假說。他們透過語言學虛構假定日耳曼語言與古代梵語有某種親緣關係,然後透過這個語言學虛構而對印度“雅利安人”的概念進行了擴大。把這個概念,擴大到原始印歐人和日耳曼人同屬於一個白色種族。由此而建構了關於印度古代歷史和日耳曼民族關係的一系列偽史。
◆ 古代佛教文化並非興起於南亞印度,而是起源於巴基斯坦以及尼泊爾所在的印度河流域,後來盛行於今日阿富汗的喀布林河流域以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
那些前往南亞印度尋找佛教聖地的國人,可謂緣木求魚,拜錯了廟門。古代佛教起源地和聖地地域都不在中國人印象中的南亞印度,而是在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以及尼泊爾、阿富汗。
◆ 近代西方虛擬了一部以歌頌雅利安文明為主的偽造和誇大的印度史。 其偽造印度史之目的是論證英國人統治印度作為殖民宗主國的合法性。印度史學界基本照抄英國人制造的印度史,因其誇大印度古文明也。
中國史學界也一直對西方偽造歷史照抄照搬,包括季羨林等知名學者。
◆ 印度的歷史編年,主要都是根據玄奘的遊記和佛教史虛擬的。印度本來無文字史也無歷史紀年。
目前世界史學中的印度史紀年主要出自佛經中的佛經紀年。佛教紀年一般常以佛涅槃亦即釋迦牟尼身死的一年作為計算的標準。但是,關於佛祖的誕生和涅槃年代,歷史和佛經都沒有留下確定的記載。
國際間較流行的一種計算是根據我國《歷代三寶記》(卷十一)所記傳說,認為涅槃年可能是在公元前486年。然而西方歷史學者竟然據此而推算印度重要人物、政治和事件的年代。但所有這些計算,都只是一種模糊的推算,基本上沒有歷史的任何可信性。
我研究印度偽史後,總結得到以下八點結論:
◆ 以歷史學而論,印度無信史(指成文史)。關於唐代以前印度的歷史,都只是傳說而非可信歷史。而且這些傳說大部分來自唐玄奘的隨筆式遊記《大唐西域記》——也非信史,不足作為構建歷史真相之工具。
◆ “印度”一詞來自印度河,但是,印度河卻不在人們所說的今日印度。所以,今日的南亞印度被人們稱為印度,實際上是歷史的誤會。而據玄奘說,印度地區古代多婆羅門,所以曾稱“婆羅門國”(Bharatavarsa,婆羅多,印度古名)。
《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雲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
◆ 印度河是一條國際河流,發源地在中國青藏高原的岡底斯山脈。
印度河流域的主體部分在今日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南亞印度,歷史上並不是一個國家(直到18——19世紀英國人進入後才把它整合為一個大印度殖民地)。
事實上,西漢以來中國古代人所說的身毒、天竺、印度,都是梵語之“Sindhu”的對音,所指地乃今日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流域;而並非指被印度大沙漠(塔爾沙漠)所隔開的遙遠恆河流域(印度大平原)及其以南德干高原的南亞印度。
◆ 以地理而論,南亞次大陸可約略分為三大版塊,見下圖:

▲圖中,左右區域的兩塊大平原被一個大沙漠(塔爾沙漠)隔開而一分為二。
一、以塔爾沙漠為界,西部與中國和中亞以及西亞相連的印度河版塊,即今日的巴基斯坦,古代的天竺。
二、塔爾沙漠東側,是恆河大平原版塊,地理上也稱之為印度大平原。
三、次大陸南部的山地即面對印度洋的德干高原。
現在人們所說的印度,主要指後兩部分。

◆ 所以,正如歷史中有兩個羅馬,經常被混淆:一個是歐洲羅馬,一個是亞洲羅馬(東方羅馬,地在今日的土耳其,西人偽造名稱曰拜占庭)。後者富強於前者萬倍,但被西人洗腦的國人對後者卻基本無知。
事實上,歷史中也有兩個印度,一個是喜馬拉雅山西南麓的西南亞印度——今日的巴基斯坦,擁有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現。
一個是人們現在說的南亞的印度,這是在古代文明方面幾乎一無所有的荒漠印度。
但是二者經常被似是而非地混淆,移花接木,指鹿為馬。
◆ 佛教的起源地是在今日的尼泊爾而不是在印度。
歷史上(英國建立大殖民地以前)的印度地區——南亞次大陸沒有完全統一過。
若干沒有確切可信史料而出於主觀臆測的一些傳說時期——如什麼雅利安人的入侵,什麼笈多王朝、孔雀帝國之類其實都只是根據一些鬼話或者神話。
沒有可信的任何歷史證據表明,南亞次大陸在古代曾經出現過任何統一王朝或者統一帝國。
◆ 唐玄奘進入南亞次大陸時所見的印度,也是四分五裂、小國林立,“畫野區分,七十餘國。”“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本來並沒有統一的名稱。
但是,玄奘改變了身毒、天竺、信德等來自梵語之“Sindhu”——印度河的本義,而賦予理想化的一種美義,稱之為明月之邦,象徵光明與明月——佛光普照之地,謂之印度。就是“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
“印度”這個名稱其實就是來自唐玄奘。
也就是說,作為玄奘個人意念中之佛教的美好之地,玄奘以“印度”作為明月之象徵而用來統稱次大陸地區。但是對於他來說,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名,而是一種泛指性的區域之名。
《大唐西域記》:“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迴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月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敬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
◆ 以考古學而論,古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和出土,集中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流域。
而塔爾沙漠以東的恆河平原,則沒有什麼史前文化遺址出土,沒有什麼古老的文明遺蹟發現。在這個號稱的佛國中,連佛教遺蹟都很少見。只是在蒙古人建立莫臥爾王朝以後,才出現瞭如泰姬陵等少數名勝。
至於作為印度領土主要部分的德干高原,則基本就更是一片文化沙漠。
換句話說,所謂的印度古文明——就印度的本土而論,實際完全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概念。
這也就是去印度旅遊者,如果欲尋找那裡所謂“悠久的古文明”——必定會大失所望、一無所獲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