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和大秦一樣,大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也是在結束數百年戰亂之後重新締造的大一統局面,但隋朝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王朝,其富裕的原因除了隋文帝個人在管理層面打出的一套組合拳,更為重要的是,大隋其實更多是吃了歷史的紅利。
先看歷史上對於大隋富裕程度的記載。據《隋書·食貨志》記載:“開皇之治,倉庫充實,天下富庶…煬帝即位,府庫盈溢,錢帛山積。”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也記載說:“開皇中,天下儲積,可供五十年…煬帝大業初,府庫充實,財力雄厚。”
這一點,我們也可以透過唐太宗後來說過的話來驗證:“隋朝末年各大倉庫所儲存的糧食足夠隋朝食用五六十年。”
隋朝的富裕程度由此可見。
唐太宗是當時歷史的參與者,也是關隴貴族的核心成員,瞭解當時的具體情況,此言應該不假。
為什麼煬帝即位之初就能連續幹出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築長城等一系列大事,就是開皇年間極為豐裕的物質積累的支撐。和當年的漢武帝一樣,如果沒有文景之治的支撐,漢朝要想在武帝朝幹出擊匈奴的大事也很難。
由此我們就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隋唐大運河的開鑿是建立在隋文帝開皇年間豐裕的物質積累的基礎之上的。
一般認為,隋朝的富裕是因為兼併了南朝、完成了大一統,且隋文帝本人比較節儉。這沒錯,但隋朝主要還是吃了歷史的紅利。

文帝此人足夠幸運
圖源/劇照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最終呈現出魏蜀吳三家鼎足的格局。雖然此時的南方與北方在政治層面是分裂的,但這卻倒逼著東吳對南方進行了有效的開發,尤其是在長江沿線建立軍鎮、發展屯田,促進了長江城市群的發展。同時,東吳還不斷透過戰爭將內部山越發展為生產人口,極大地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本質來說,東吳的歷史就是一部在生存危機的倒逼下集中資源開發江南經濟的歷史。這是東吳於歷史的最大貢獻。
永嘉南渡之後,西晉精英將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去了南方,生產技術的更新和大量人口的湧入使南方的經濟完成了再一次飛躍。和東吳一樣,南朝在生存壓力的倒逼下也要集中精力和資源大力發展南方經濟。經過東晉、宋齊梁陳的接力發展,南方的生產盲區得到了全面開發。
也就是說,不管是東吳還是之後的東晉、宋齊梁陳,他們雖然最終都被北朝所兼併,在政治和軍事層面都是失敗的,但他們卻出色地完成了其經濟使命。
等到北朝兼併南朝之後,就可以直接享受南方的經濟紅利。可見,隋朝享受大一統經濟紅利的前提就是,江南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開發。
不得不說,隋文帝這個人運氣確實是好,不僅幸運地得到了北周的皇權,其職業生涯還和大一統的最佳機會完美重合,完了還能享受江南的經濟紅利,很快就讓隋朝的國力達到了巔峰。
另外,南北對峙期間,北朝也極大開發了北方,比如,北齊對河北的開發、北周對關隴的開發,這些紅利最終都隨著北周滅齊、隋朝代周而被隋文帝所享受。
所以,隋朝的富裕、隋文帝的開皇之治,首先是吃了歷史的紅利。
當然,隋文帝也同時吃了北方的經濟紅利。北魏在開展漢化改革時在經濟層面實行均田制,規定:男女滿十五歲之後受露田,男子四十畝,女子二十畝,去世之後,露田歸還朝廷,但是,所受的二十畝桑田卻不在歸還之列。
文帝時,仍採取授田制,規定:男子十八受田八十賦,女子四十賦,另外,每丁分配桑田二十賦。百姓所承擔的賦稅為:每丁夫婦每年給朝廷繳納田租粟三石,戶調絹一匹,加棉三兩或布一端,麻三斤。
正是因為北魏在制度上開創了均田制並透過實踐驗證了其實用性,所以文帝才能繼續複製北魏經驗,實現隋朝的經濟增長。
這也可以看作是歷史紅利。
在繼續實行授田制的同時,隋朝還完善了戶籍制度,透過大索貌閱和輸籍法精準的將納稅人口都納入了戶籍制度中,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財賦收入。根據史書的記載,當時河南自潼關、河北自蒲板輸入京師長安的運送財賦的車相屬於路,晝夜不絕者數月,由是隋之府庫充盈。
除了完善戶籍制度,文帝還進一步對府兵進行改革。眾所周知,北周雖然實行府兵制,但兵民卻是分開的,軍人是專業從軍的軍籍,不負責生產,因此,文帝在完成統一之後就於開皇十年(590)下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賬,一與民同。”
當軍籍納入民籍一體納稅之後,生產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這也是隋朝府庫充盈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也是歷史的紅利,如果文帝不是幸運地和一統的機遇重合,結束了戰爭,那麼實行兵民合一的政策就會相當有難度。
另外,隋朝也在技術層面做了一定的努力,最典型的動作就是開鑿大運河。開皇四年(584)六月,文帝開廣通渠,七年(587)四月,又開山陽瀆。煬帝即位之後繼續開鑿運河,大業元年(605)開通濟渠,四年(608)開永濟渠,六年(612)開江南河。
這裡必須得說明一點,煬帝開鑿大運河實際上是對文帝政治的繼承,在交通層面溝通南北是隋朝出於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層面的同時考慮。
隋朝經過兩代對運河系統的完善,當時就享受了其經濟和政治紅利。不過,煬帝在開鑿大運河的進度上卻比文帝更快,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隋百姓的壓力。
另外,隋朝在開鑿大運河的同時還積極治理水患。開皇十八年(598),文帝就派遣使者率領水工巡行川源,制定治河方案,然後施行。
這些都是隋朝能夠積累巨量財富的核心原因。
只是,這一切還必須得有制度的配合才能落地。對此,隋朝是結合南北制度的優勢進行了制度更新,在朝廷實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實行州縣兩級制度,同時加強對基層的管理,規定:五家為保,保有長;五保為閭;四閭為族,皆有正。
後來又進一步更新:制五百家為鄉,置鄉正一人;百家為裡,置里長一人。以鄉里制度來管理基層。
由此可見,強大的中央集權才是隋朝實現巨大經濟增量的核心原因。
在有了經濟積累之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儲存,對此,隋朝給出的答案是倉儲制度。隋朝的倉儲分為官倉和義倉,比如,開皇年間設於衛州的黎陽倉、洛州的河陽倉、陝州的常平倉、華州的廣通倉等。大業二年(606),煬帝又在鞏縣東南置洛口倉、在洛陽北七里設回洛倉。
據史書記載,洛口倉城周圍二十餘里,共穿三千窖;回洛倉城周圍十里,有三百窖。每窖的容糧量為八千石。兩大倉的總容量為二千六百餘石。
隋朝的富裕由此可見。
不過,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隋朝雖然富裕,文帝也足夠節儉,但卻在遇到災荒年時也不捨得放血,甚至在關中遭遇荒年時還屢屢帶著百姓去關東就食。文帝此人在經濟層面確實是一個矛盾的個體。
除了生產,大隋的富裕還離不開貿易的繁榮。比如,煬帝在營建東都洛陽時在洛陽開建了三大貿易場,分別為東市豐都、南市大同、北市通遠。另外,隋朝還開通了對西域的貿易,當時河西的張掖就是大隋對西域的貿易中心。

隋朝的對外貿易也極為活躍
圖源/劇照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貿易和軍事都是隋朝對外開拓的主要手段。
對於隋朝外貿的繁榮,《隋書·地理志》記載:“隋氏統一,天下富庶,商賈雲集,物產豐盈。”
總之,隋朝的富裕既是吃了歷史的紅利,也有文帝、煬帝兩代帝王的個人努力。
只是,再多的財富也經不起煬帝的大肆揮霍,最終,大隋的財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煬帝,但也導致了大隋的二世而亡。
如此,將秦皇、漢武、煬帝這些開拓之主相比,漢武才是最理智的那一個。
不過呢,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其所做的部分努力卻也成就了之後大唐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