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本文是何著《雄•漢武帝評傳及年譜》(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的概論之作,對這位中國歷史上謎一般的太陽之皇、聖武大帝作出了公正的評價。
何新關於漢武帝的12篇傳記性系列研究論文及《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完成於2002年(集中收入時事出版社當年出版的何著《聖與雄(老子•孔子•屈原•劉徹)》一書)。著名編劇江奇濤以此為史實依據和歷史視角進行藝術加工,創作了電視劇本;接著由著名導演胡玫執導拍成《漢武大帝》,成為央視2005年初在一套黃金檔首播後重播次數最多、最受觀眾熱評和喜愛的大型歷史正劇。何新是該劇的歷史顧問(署名“求實”),所以特將他的《<漢武大帝>真真假假十二問》附錄於本文之後。
《漢武大帝》的熱播,使得何新的所有歷史著作中,唯有對漢武帝的研究成果普及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程度。該劇的片頭語“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讓所有觀眾都記住了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的主要功績。而其片尾曲《等待》的歌詞,相對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百年“中國夢”,完全可以稱之為千年“中華夢”(基辛格在《論中國》中指出:“在歷史意識中,中國是一個只需復興,而無須建立的既有國家。”《等待》表達的也正是古代中國人的這種歷史意識)——“我為什麼還在等待/我不知道為何仍這樣痴情/明知輝煌過後是暗淡/仍期待著把一切從頭來過/我們既然曾經擁有/我的愛就不想停頓/每個夢裡都有你的夢/共同期待一個永恆的春天”。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曾有多麼燦爛和輝煌,我們對未來的追求就有多麼高遠和美好。所以何新的這篇史論,既是據實而言的理性研究,也充盈著對“奮己為天下先,捨身為萬世法”的英雄先祖的敬仰深情。其辭藻之燦然精妙,與他的《論毛澤東》一文恰成雙璧。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開天闢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漢武帝。秦始皇結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缺乏統治經驗。雖然秦始皇是一位縱橫捭闔、叱吒風雲的人物,開創了中華第一帝國。但這個帝國的壽命卻過於短暫,只存在15年就滅亡了。
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中的第二帝國。這個帝國創生於農民起義。其創業君主劉邦是一個出身草莽行跡近乎無賴與遊俠(黑社會領袖)之間的邊緣人物。由於一種政治和階級的包容性,他的集團具有較為寬泛的社會基礎,乘動亂紛爭之際,終於取得全國政權。
但這個新皇朝幾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識形態的任何正統性。因此這個帝國在開創之初就陷入了極端不穩定之中。自高帝、呂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間,內部變亂不斷。外部則匈奴交侵,社會深隱危機之中。直到漢武帝登基,這位班固稱之為“雄材大略”的人物,才為這個皇朝開闢了嶄新的局面。
漢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規劃制度,招攬人才,改革內政,建立幣制與財政,決戰匈奴,拓展外交,不僅重新奠定了漢帝國的制度基礎,而且其宏謀遠慮為此後直到清皇朝兩千年間的中國君主立憲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當穩定而成熟的模型和正規化。
然而漢武帝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歷史人物。敘述評價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馬遷的《史記》成書於武帝太初年間,由於個人的不幸遭際和政治異見,他對武帝這個時代的評述摻入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主觀偏見。
班固的《漢書·武帝紀贊》試圖糾《史記》之弊,其論漢武曰: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對漢武帝的雄材偉略基本給以肯定。但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指出其仍有偏頗:“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論漢武帝,則純從儒學道德史觀的角度出發,謂: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宋人竭中國之財力,納幣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腦塗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議和誤國。則武帝所為,又豈宋人所能議乎?”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獲得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營鹽鐵、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正規化。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需要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理想以及價值標準。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皇位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設計制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透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從16歲即位之初,他的目光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屏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古今之論漢武帝者,惟清人吳裕垂特具卓識。其論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捨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遁,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于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于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裡,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遼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能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只要情況變了,政策也要變,“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論三篇,史稱“天人三策”。武帝親自召問之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共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則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穀豐登……德澤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受命的根據何在?天地之間的災異為什麼而發生?人壽的長短、人性的善惡是根源何在?如何教理?怎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政事祥和、五穀豐登,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快樂幸福?)
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具有本體性戰略性的大問題,充分表明其視野之廣闊。他要求作為哲學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論事地回答,而要講出“大道之要、至論之廣。”這說明他對如何治理國家考慮得很遠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時應變之權宜,而是系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他晚年曾對衛青說: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
他認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於創立制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誠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黜武以外,還喜歡遊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
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我認為,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鬥爭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鑑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才藝。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爾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漢武帝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黯然失色。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儘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象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蕩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範圍,由鹹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充套件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準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
他的誕生據說伴隨著母親夢見紅日人懷,他的曾祖父劉邦託夢為他命名為“彘”(野豬)——而他的父親則解釋此字諧音於“智”,為他改名為“徹”,透徹,並賜號曰“通”;而他也的確是一位智圓行方、通徹無比的傳奇男子。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陽之皇、聖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時代導致了巨大的變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衝突,巨大的爭論,使他成為一位備受爭議以至誤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閹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最有天才也最偉大的歷史學家,而這個人原來是最能理解他同時崇愛他的。結果此人由於恨而用筆來懲罰他;使他身處的這一偉大時代和他的生平成為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時代。而漢武帝則從此成為最被誤解的一位謎一般的君王。
我編制《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的目的,就是試圖對中國歷史上這位極其偉大重要的帝王,從若干新的角度給予一種新的理解和認識。
《漢武大帝》在央視熱播,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本報(《香港商報》)曾請該劇總導演胡玫答觀眾提出的有關問題。為滿足讀者要求,本報再請該劇歷史顧問求實回答有關問題,從中也可讓讀者學習、瞭解到許多有用的歷史知識。
《漢武大帝》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正劇,但它不是歷史教科書。導演胡玫對於該劇在史學界引發的爭論看得很平淡。她說,漢代對中國兩千年文化的建立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以往影視作品以歷史正劇方式表述這段歷史的記錄卻是空白,中國人對這段歷史的認識也很淡薄。而在《漢武大帝》播出後,多種媒體、觀眾以空前的熱情不厭其煩地追究其細節是否與史實相符,對我們的老祖宗引發如此之關注已經就是成功。單就吸引人們眼球這一點而言,顯然是達到預期的效果了。
同時,《漢武大帝》精緻的畫面和環環緊扣的有趣情節,也引起觀眾對早就耳熱能詳的許多歷史人物的記憶。日前,記者就該劇中的歷史真實性問題請教《漢武大帝》電視劇的歷史顧問求實先生。
求實答:《漢武大帝》中,無論是詔書、奏摺,還是軍機快報都採用竹簡和綿帛,胡玫導演和美工毛懷清說,他們沒有使用紙。但是,漢武帝時代的中國卻是有紙可用的。人們都知道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紙”,但很少人知道上世紀中國的考古發現使紙的發明已可以遠溯於西漢。例如著名的西漢灞橋紙,內蒙居延出土的西漢金關紙,年代均在西漢初葉。不僅如此,求實還提供了一則文獻史料。
他說,據《北堂書鈔》記漢武帝時的佚事:“衛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惡大鼻,當持紙蔽其鼻而入。’帝怒。”這也表明漢武帝時是有紙可用的。
《漢武大帝》中,劉徹看見大行令王恢出使匈奴前敬獻的削鐵如泥的匈奴寶刀“徑路”很震驚,派張騫出使月氏國,帶回煉精鋼技術。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的誘因真的是與漢武帝想引入精鋼技術有關嗎?但是,既然鐵在中國出現可溯源到春秋以至商周,有觀眾質疑落後的遊牧民族匈奴的制刀技術怎麼會比漢朝還高?
求實答:中國的“劍”本來就是從遊牧民族傳入的。“徑路”是北方遊牧民族對寶刀的稱呼,其合音就是“劍”。這個詞據考證可能來自伊朗語系或突厥語系。中國鐵器時代發生較晚,戰國兵器仍以青銅為主,秦陵兵馬俑的武器可證。
制鐵技術的真正重大突破是在西漢。西漢時期中國方進入大規模應用鐵器時代,鋼鐵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這應是與漢武帝開闢西域交通,引進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鋼鐵技術有關。據記載,那時,從西域引進中國一種新型鋼鐵,稱曰“鑌鐵”,又號“金剛”或“精鋼”。這種鋼質鑌鐵,中世紀也傳入歐洲,西方人稱之為“印度鋼”。
法國學者Canbul指出:阿富汗(即大月氏/貴霜)產西方人所說至珍貴之“印度鋼”。至良之劍,則鑄自波斯、敘利亞。古代印度鋼,馳名四海,人爭求之。
求實引用科技史學家馮家升的著作指出:漢晉以來,中國所說之鑌鐵即精鋼,亦即來自西域波斯之印度鋼。這些史料,就是《漢武大帝》劇中張騫從大月氏(阿富汗)獲取精鋼煉製技術的史料根據。而漢武大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根本原因是漢武帝要為攻打匈奴尋求盟友的戰略規劃。
不過,也有考古證據證明,中國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己經運用鼓風爐來鑄鐵, 公元前120年已發明用生鐵鍊鋼法。但這與電視劇的情節並不矛盾,這裡不展開論說。
求實答:《漢武大帝》中劉徹為聯合匈奴的勁敵月氏國,派張騫出使,有人提出“月氏”國的讀音不對,應當讀“肉支”。求實解釋說,過去有一種舊讀將“月氏”讀作“肉支”,這是以訛傳訛的誤讀,把“月”字誤作為“肉”。在《說文解字》中“月”與“肉”是形似而不同的兩個部首,但常被混淆。查一下新版《辭海》和《中華上下五千年》,已經將“月支”讀音修正為“月”。“月氏”國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見諸記載,就是《逸周書》及《管子》中所記載的“禺氏”國。禺、月是同一外來語音的不同譯寫,絕不應讀為“肉”。
求實答:《漢武大帝》據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改編。導演胡玫說,我們不會憑空編造,劇中大的歷史脈絡和事件基本都有史料出處或依據。
但是,即使是《史記》和《漢書》對漢武帝功過的記載也不完全相同,這兩本書的立場有分歧。那麼哪些有趣的故事情節出自《史記》,哪些出自《漢書》,哪些看起來很有歷史傳奇色彩的故事,根本就是在這兩本史書中所查不到的呢?
求實解釋說,“司馬遷的《史記》對武帝一代歷史記載比較詳盡。但是因為漢武帝對司馬遷施了宮刑,司馬遷出於個人情感好惡,很難客觀公正地評價漢武帝。這也是歷代史學家早有定論的,所以《史記》有“謗書”之稱。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武帝的政策負面描寫較多,時不時暗藏諷刺。對漢武帝所寵愛的人多作譏貶,包括霍去病、衛青等一代名將,具體描寫好處比較少。而對不受漢武帝重用的人描寫則比較多,如對李廣的描述便較多。《漢書》則比較公平,試圖糾正司馬遷的偏失。
本劇編劇既參考《史記》也參考了班固的《漢書》。《史記》中的“孝武(武帝)本紀”,是否出自司馬遷之手,歷史上也是有疑問的。
南宮公主是否真的如劇中所說,是一個漢朝送往匈奴和親的真公主?《史記》、《漢書》中都有這樣的記載嗎?
求實答:南宮公主被派出和親,《史記》、《漢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在宋代工具書《冊府元龜》(卷978)中可查到有關南宮公主的資料,記載她是漢景帝送往匈奴和親的親生女兒。本劇編劇正是據此編創了劉徹因親姐遠嫁匈奴而感情受到重創決心復仇的故事。
《漢武大帝》第14集漢武帝和淮南王的劉陵公主在皇后大婚宴上發生私情,事後漢武帝對劉陵公主異常冷漠,劉陵公主幫父親淮南王算計劉徹,謀取帝位,是為情所傷,報復漢武帝嗎?
求實答:劉陵公主和漢武帝的私情完全是本劇編劇的戲劇化處理,包括劉陵和田玢、郭解等的私情也都是為劇情發展而設計的。但是劉陵公主在歷史上則是確有其人的。漢代貴族之間男女關係比較開放和混亂,這也是見諸明確歷史記載的。
漢武帝和皇后阿嬌感情不和,最後劉徹改立衛子夫為皇后。但是最初,劉徹的舅舅田玢為協調劉徹和皇后阿嬌的關係,以穩定剛剛登基的劉徹的政治地位,而向他傳授“容成與黃帝”的房中術。那麼《漢武大帝》第24集中的這段故事,在歷史中是否也有真實的記載呢?
求實答:有關漢武帝和皇后阿嬌的感情糾紛在史籍中確有記載。勸劉徹必須搞好與阿嬌的關係,否則帝位可能被顛覆,在歷史中也確有其事,見《資治通鑑》。
在漢代的貴族生活中,房中術極為流行。考古出土文物中曾發現西漢時代大量貴族的性用具和所服春藥的實物。《漢》劇第24集田玢向武帝傳授的“七損八益十靜十動之術”,這句臺詞就是出自馬王堆出土帛書中有關房中術的記載。
《漢武大帝》第14集中原太子劉榮在被郅都審訊關押期間自殺。竇太后死前告訴劉徹,是劉徹的母親逼死劉榮。史上郅都是否確有其人?郅都是否真的因調查太子劉榮惹來仇怨,被太皇太后竇氏所害?漢景帝是否為輔佐劉徹順利繼位斬除荊棘,而逼死原太子劉榮?
求實答:郅都確有其人,以上基本是史實。劉榮自殺也確實是漢景帝為劉徹順利繼位所作的政治安排。但是,《漢》劇中暗示劉榮之死與劉徹之母王美人的陰謀有關,太皇太后竇氏死前將此事告知劉徹,以提醒劉徹控制王家勢力的膨脹,為王太后日後與漢武帝的權力之爭埋下伏筆,這是本劇編劇江奇濤的神來之筆,為劇情發展需要而作的戲劇化處理。
《漢武大帝》第27集劉徹與韓嫣換裝,命韓嫣假扮皇帝,自己扮武士,會見匈奴使者。王恢為使者送行,問使者對皇帝印象。匈奴使者說,那個按刀武士才是真正的英雄。這一情節是真實的嗎?
求實答:這段故事取自陳壽《三國志》中的一個頁尾。在歷史上是曹操接見匈奴使節的故事。因曹操個子矮小,匈奴使節身材雄健,曹操擔心被匈奴人看不起,就命身邊身材高大的侍從冒充自己接受匈奴來使晉見。這則史料,《漢武大帝》編劇江奇濤是巧妙地結合劇情作了“移花接木”的處理。
關於韓嫣是劉徹的伴讀學友和私密相好,則是《史記》有記載的:
“今天子中寵臣,士人則韓王孫嫣,宦者則李延年。嫣者,弓高侯孽孫也。今上為膠東王時,嫣與上學書相愛。及上為太子,愈益親嫣。嫣善騎射,善佞。上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習胡兵,以故益尊貴,官至上大夫,賞賜擬於鄧通。時嫣常與上臥起。
江都王入朝,有詔得從入獵上林中。天子車駕蹕道未行,而先使嫣乘副車,從數十百騎,騖馳視獸。江都王望見,以為天子,闢從者,伏謁道傍。嫣驅不見。既過,江都王怒,為皇太后泣曰:“請得歸國入宿衛,比韓嫣。”太后由此嗛嫣。嫣侍上,出入永巷不禁,以奸聞皇太后。皇太后怒,使使賜嫣死。上為謝,終不能得,嫣遂死。而案道侯韓說,其弟也,亦佞幸。
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給事狗中。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見,心說之,及入永巷,而召貴延年。延年善歌,為變新聲,而上方興天地祠,欲造樂詩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詩。其女弟亦幸,有子男。延年佩二千石印,號協聲律。與上臥起,甚貴幸,埒如韓嫣也。久之,浸與中人亂,出入驕恣。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後,愛弛,則禽誅延年昆弟也。
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佞幸列傳)
《漢武大帝》第27集伊稚斜回到匈奴與大單于圍獵,射死父親,自己當上大單于。這個故事是否也是出於虛構?
求實答:這也是有史實為依據的。這個匈奴王子弒父的故事,確實是真實的。只是故事本來發生在匈奴冒頓大單于時代,冒頓做王子時,訓練騎射手射死了其父親頭曼大單于而篡位。本劇編劇為了強化作為劉徹主要戰爭對手的伊稚斜大單于的兇悍性格,將這個故事作了巧妙的移植。
《漢武大帝》劇中的婦女化妝引起爭議。特別是貴婦口唇所塗的“一點紅”,有人認為是模仿日劇的“哈日”。
對此,求實先生大笑,說:這使我想起一個成語叫“數典忘祖”。其實,古人評論美女稱“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一點點。”明雜劇中形容美女是“口點櫻桃”,宋詞的詞牌中有“點絳唇”,都是指這種口唇一點櫻桃紅(戲裝中稱“一點紅”)的美人妝。
故宮藏唐朝名家周冢畫的仕女圖,正是眉點墨漆如柳葉,口點丹紅如櫻桃。漢唐以前以女人小口為審美標準。漢代已有胭脂。《漢書》中記載,霍去病攻佔匈奴西域的焉然山後,匈奴人悲唱:“失我焉然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就因為此山產胭脂。所以,並不是我們的戲“哈日”,而是日韓古裝哈漢哈唐。
還有觀眾提出,《漢》劇中出現了馬蹬子。據說馬蹬是晉朝以後才發明的。漢朝有馬蹬子嗎?
求實說:關於馬蹬子的發明時間,學術界至今尚未定論。有人認為早在戰國末期已出現。根據西安新近出土的漢代宮廷壁畫,有文物學者認為畫上貴婦和獵手腳下已出現馬蹬子。(見2004年11月27日《西安晚報》)
總而言之,現代人往往把古人想象得很落後,這也沒有,那也沒有。其實未必。至少在精神智慧上,兩千年前的人並不比今人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