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在外頭打工當孫子,
不如回家當孫子。”
這不是段子,而是現在一些年輕人正在踐行的“職業選擇”。
——辭職、暫緩就業,回家做“全職孫輩”,專職陪伴、照顧家中高齡祖父母。
在社交媒體上, 全職乖孫們曬出自己的日常(工作任務)包括:
陪老人聊天、吃飯、散步、掛號、拍片……而老人(客戶)會給乖孫們零花錢(月薪)作為答謝。
這似乎是一場雙贏的遊戲:
甲方收穫了親情、得到了陪伴,乙方當了祖輩的小棉襖、替父母盡孝、還能拿一筆比打工牛馬費算下來還要高的零花錢。
這份工作價效比如此高,誰還要去公司裡當孫子?!
可是,這份“看上去很美”的工作,也和所有工作一樣,也有著難言的另一面。
“全職乖孫”比“全職兒女”更香!
社交平臺上的全職孫輩們真不少:

從左到右分別是:小紅書ID@樹懶yue @心怡心悅 @大媛日記 @crystal是c不是k
這年頭,月薪7千的工作不好找,但如果你的老闆是你爺爺,那好說。
一萬的退休金,爺爺留三千,發你七千,空巢老人和青年就業的問題同時得到了解決。

圖片來源:小紅書
當然,全職孫輩們要對自己的工作內容熟悉、要具備相應的工作技能、最重要的是:能為老人提供源源不斷地情緒價值。
有網友總結了這份工作的主要內容和所需必備技能:

職業頭銜:全職孫女
工作待遇:包吃包住水果管夠+零花錢
硬技能:計算機技能(手機電腦小愛同學使用)
軟技能:溝通能力(會聊天講故事);合作能力(打撲克);時間管理能力(見縫插針陪著散步)
工作職責:陪伴客戶(爺爺奶奶),給他們帶來情緒價值(哄他們開心),充當保鏢(每天粘著他們),充當保姆(幫他們收拾打理家洗碗)

世上有那麼多崗位、人生這麼多角色、還是孫輩最好當啊!
不少博主還發現,這份工作不僅會在物質上得到回報、還讓自己在精神和境界上得到提升:
“陪著兩位86和93歲的好奇寶寶吃吃喝喝逛逛,遇到什麼新鮮東西都願意嘗試,中式西式樣樣愛吃,這心態真棒。”
“回到家的每一天 都在陪外婆曬太陽 散步 聊天,世界變得純粹 時間好像也停滯,不僅是我在陪她 也是她在陪著我。這是屬於我們倆獨一無二的時光。”
這是一場甲方與乙方的雙向奔赴,其他工作根本無法匹敵。
隨著自己子女長大成人,老人逐漸從被需求變成了被照顧,內心會感到孤單和失落,所以把這份感情投射到孫輩身上,多出許多寵愛。正是因為這份“隔輩親”,也讓“全職孫輩”比“全職兒女”們工作起來更順心。
畢竟,祖輩和父母不一樣。祖輩們比父母更“看得開些”。
不會天天盯著你考公考研、升職加薪,不會皺著眉頭問:“今天投了幾份簡歷?” 也不會看你睡個懶覺就掀被子,更不會有意無意和你說起隔壁家與你同齡的孩子月薪多高。
在很多祖輩眼裡,只要在家陪他們下下棋、聊聊天、遛遛彎兒、一起吃飯就已經是本季度“最佳員工”了。
這段僱傭關係簡直可以說是“供需對等、雙向奔赴”。

全職孫輩的另一面
但上述只是全職乖孫的A面——有美化、更像童話。即使真的存在,這份工作可以做長久也要打個問號。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影《姥姥的外孫》講述的就是主人公阿安為了繼承姥姥的鉅額遺產,決定返回家鄉充當全職乖孫,細心照顧生病的姥姥的故事。
這部影片溫情、催淚,但也反映出了祖孫二人在日常相處中產生的代際衝突。
比如,阿安對姥姥承諾“明天一定早起煮粥”,卻第二天賴床不起。姥姥早早坐在那裡等,阿安起來後被姥姥冷冷挖苦。還有姥姥要吃的炸魚,阿安為了圖省事,買來的替代品,被姥姥當場懟的體無完膚。
影片裡的故事也映射了現實中全職孫輩的真實境況:
如果祖輩健康,全職孫輩工作內容的落腳點在吃喝玩樂方面,這樣的工作自然輕鬆。
但如果祖輩真的需要大量照護呢?
在社交平臺上,有一位全職外孫女就記錄了自己要幫忙照顧八十多歲的姥姥和五十多歲的智障舅舅的日常。

@小紅書 麥冬
儘管博主不用和姥姥、舅舅住在一起,但每天到點去姥姥家買菜、做雜活兒、去超市採買是她日常工作內容。這份全職孫輩的工作更“接地氣”。
還有“老公33歲瀕臨失業 轉行做24小時住家保姆”的故事,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全職孫輩”這份工作遇到老人無法生活自理的現即時,濾鏡就會碎一地。
這位博主老公的爺爺已經93歲,生活無法自理,去年完全失能。爺爺退休金不錯,家裡之前都是請保姆照顧,但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合作長久。恰好老公此時的工作單位廠無事可做,乾脆請了三個月假,“應聘”照顧爺爺。
博主也支援這個決定,既能陪伴親人、還能賺錢補貼家用,似乎是兩全之策。
沒想到,老公這個“全職孫子”做到第六天就辭職了。

還有一位99年的女生也有類似的經歷,她辭職當“全職孫女”照顧自己老年痴呆的奶奶,苦苦堅持了三年後還是放棄了。
照料失能或失智的老人,本就是極為艱難的任務。
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難以體會其中的疲憊與壓力——生活自由幾乎被完全剝奪,每天都要面面俱到地操持起居,長期缺乏高質量睡眠,還要時刻面對病人情緒的波動與發洩,甚至是肢體攻擊。
當照護物件是至親,很多老人更容易失控,把委屈和怒火傾瀉在最親近的人身上。
這也是為何請保姆、請護工已成為多數家庭的選擇——花錢請專業的人幹專業的活,有力出力,有錢出錢。
從老人的角度來說,陪伴當然很重要。但如果到了真正需要日夜照料、端屎端尿的時候,所謂“全職孫輩”恐怕大多隻能停留在概念層面。
畢竟,這一代孫輩,多數是獨生子女時代的產物,曾是父母與祖輩六口人合力捧在掌心的小公主、小王子。長大後走入社會,許多人做飯靠外賣,打掃靠阿姨,和父母同住還要享受三餐熱飯。
說到底,“全職孫輩”這一身份,更多時候是一種情感上的陪伴,一種錦上添花的溫情時刻。若真到了雪中送炭、挑大樑的時刻,他們未必能接得住,這與道德無關。

“全職孫輩”,權宜之計
這個“權宜之計”也讓我這樣的70後、80後父母有些恐慌。
一方面,我和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是家庭裡的唯一養老者。本以為咬牙堅持到孩子成年獨立,自己就能解放。結果“全職兒女”、“全職孫輩”又閃亮登場。
另一方面,年輕人的“躺平”文化正在變成“遞迴式啃老”:
上學苦、找工難、打工累、錢太少。所幸回家躲避風雨,讓爹媽幫自己遮風擋雨。
當孩子看到我們為他們兜底、買房、帶娃、接送、輔導……父母用心良苦的額外付出就會變成孩子認為的理所當然。
與其在“長時間工作 + 極低工資 + 高壓環境”的惡性迴圈裡內耗,不如先緩一緩,迴歸家庭,陪一陪真正在乎你的人,這是“全職孫輩”成形的土壤。
看起來溫情滿滿,但背景是整個社會正在變得 “不太好過” 的現實。
無論你是普通本科還是海歸碩士,現在的求職市場都一地雞毛。就算勉強找到工作,打工人的日子也更難過了。
加班無補貼、績效不達標就勸退、突襲式裁員,讓打工人身心俱疲。
有些老人每個月退休金加起來過萬,自己996幹一年攢不下兩萬,還不如回家陪他們打麻將,又舒服、又賺錢。
但“全職孫輩”這份工作,幾乎完全取決於祖輩的經濟和健康狀況。
一旦老人身體惡化、離世,這份“崗位”就此終結,孫輩們就會面臨身份焦慮、經濟危機與情感傷痛的三重打擊。
說到底,做“全職孫輩”只能是職場不順時用親情暫避風雨、緩解焦慮的權宜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