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金”雞娃卻遭遇“爛尾”,這就是當代教育的扎心真相?

前有家長們“刀耕火種雞娃,面有菜色教子”,後有

“爛尾娃”橫空出世

最近流傳著一個段子,某家長怒砸兩百萬,“雞娃”到25歲海外碩士畢業,父母“雞”出了腦溢血,結果孩子畢業後面試了30次都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於是送起了外賣,看上去好像是徹底“爛尾”了。
“爛尾娃”作為新晉網路熱詞,指的是孩子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卻找不到工作,畢業即失業。他們的人生就像爛尾樓那樣,被迫停留在原地,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
眾所周知,中國的家長在教育子女這方面,向來突出一個“氪金”。那你知道普通家庭養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本科畢業,需要多少錢嗎?為什麼明明砸重金育兒,卻仍然“爛尾”了?
中國育兒成本高達68萬,位居全球最貴之列!
最新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中,報告顯示,中國家庭(不含港澳臺)0-17歲孩子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養育到本科畢業平均要花費68萬元,位居全球最貴之列。
從GDP的層面衡量,中國人均收入不到發達國家的1/3,但撫養一個孩子到年滿18歲相當於人均GDP的6.3倍,這一數字遠高於澳大利亞、法國、瑞典等發達國家。
在中國,教育幾乎是所有父母最為重視的事情之一。
而當我們想為孩子規劃國際教育路線時,這個賬面上的數字還需要翻好幾倍。 
根據College Board(美國大學理事會)公佈了最新的2023-24年高等教育費用報告,對於州外學生來說,公立四年制大學的平均學費已經提高至29,150美元,比上一學年增加了850美元,漲幅達到了3%。如果考慮食宿等費用的話,總學費平均數額為$41,920
私立大學的漲幅更加誇張,平均學費達到41,540美元,漲幅高達4%,總費用56,190美元。
也難怪當年《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帖子刷屏,講的是一位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出頭,卻無力負擔才上五年級的女兒的暑期費用。
究竟要幹些什麼才能花掉三萬塊?
這位高管媽媽算了一筆賬:
參加一個遊學營,10天20000元,
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
每週要上兩節鋼琴課,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總計:35000元!
很多人吐槽,這哪裡是放暑假,這是“碎鈔機”又開始運行了。
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成為大多數家長、孩子的常態了。很多家長秉持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原則,把教育投資的槓桿拉到最大,養娃成本被不斷推高。
都說一分付出一分收穫,付出的重金卻為何導向了“爛尾”?
“爛尾”之痛的背後,我們要反思什麼?
“爛尾娃”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社會環境、家庭期望、孩子自身規劃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首先,經濟下行催生“爛尾娃”
近兩年來,經濟形勢不明朗,很多中產面臨失業、破產、投資失敗等困境。
同時,教育成本持續上漲,讓家長們“有心雞娃,無力迴天”,留學斷供的現象頻頻出現。
CNBC曾報道,某24歲的中國留學生小張,父母在此之前已經花了150萬人民幣資助她留學。但是家庭突發變故,已經不能為她支付接下來的學費和生活費,迫於經濟壓力她只好兼職做保姆。
一邊是留學成本水漲船高,一邊是中產家庭經濟收入的不確定性,多少孩子的留學路受阻,多少孩子的教育規劃被打亂。
雞娃“爛尾”,最後的苦果都是由孩子來承擔。
其次,家長的過度期望與現實存在巨大落差
在“階層不能掉”的精英執念下,許多家長往往對孩子期望過高,一心向往 985、211 等國內名校或是希望孩子“爬藤”成功,卻忽略了孩子的個體差異,其要求和目標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天賦範圍。
如此一來,當孩子無法達成這些原本就不切實際的目標時,他們可能會失去信心和動力,甚至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興趣,猶如爛尾樓一樣,在建設中途因種種原因無法完工。
更糟糕的是,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狀態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會變得緊張。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關心自己的感受,從而導致親子間的溝通障礙和情感疏離。
當然,經濟下行和父母的高期待只不過是外在因素。從本質上看,“爛尾娃”就是一群找不到人生意義只能無奈躺平的孩子。
除了少部分自驅力極強或天賦異稟的孩子之外,大部分娃都是普娃,卻在一桶又一桶雞血澆灌下長大。他們被鞭子驅趕著前行,沒有時間和精力停下來想想:我到底要什麼?
比如張女士的兒子小方,今年30歲,國內本科畢業後去日本留學6年,回國後在一個網際網路小公司工作了3個月後覺得工作沒有意義而辭職。辭職後躺平在家3年,只有取快遞、買東西的時候出門,其他時候連自己房間門都不出。
父母越急,他越擺爛,還會嚷嚷:“名校我讀完了,現在我只想啃老。”
父母投入巨大精力、金錢,孩子卻找不到人生錨點,以至於內心空虛、意志薄弱、隨波逐流,這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它映射出的是一個時代教育的陰影。
但話又說回來,不符合社會標準和期待的就一定是“爛尾娃”嗎?作為家長,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走出自己的路,人生沒有“爛尾”
社會學家張虹指出,80年代末的大學生“成材率”50%,如今的985、211畢業生“成材率”只有5%
面對教育投入的“成材率”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家長醒悟過來,雞娃已經改變不了什麼現狀了。
於是,很多家長們的養育方向從“成才”賽道轉向“成人”賽道,不追求逆襲和躍遷,而是精神層面和普通人生的自洽,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去引導孩子明白以下道理:
尋找人生意義,自我驅動的才是“動力”
我們不需要凡事都去追問意義,但一定需要找到意義感。
用《開啟心智》裡面的話來說就是:找到一個高於個體的事物,把自己融入進去,讓自己成為它的一部分,讓它為你提供存在的意義。
如果沒有更大的意義感(purpose)存在,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會徒勞無功,而且很快就在毫無方向的活動中消耗殆盡,這也是孩子容易“爛尾”的原因。
當孩子帶著意義感、全心投入他們想學的內容、想完成的事情,就會產生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這比任何雞血都有用。
因為,“我學習/工作並非因為其他人的要求,而是因為我真的想做這件事。”
建立自我認同,幸福沒有想象的難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認同感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建構身份意識的關鍵。
它可以幫助孩子回答那個永恆的疑問:我是誰?
目前中國教育制度普遍存在功利性強、唯分數論等問題,導致很多年輕人只注重分數和成績,而忽視了個人的興趣和個性發展。而這也最容易導致自卑感和對未來的迷茫。
如果個體缺乏自我認同感,即不能確定自己是誰,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或生活方向,他們會感到惶恐不安,更容易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如自卑、焦慮和抑鬱。
不要總覺得幸福很難,其實在人生大多數時候,幸福不是聲色犬馬、不是豪車豪宅,而是:
不焦慮,不畏懼,從容而平和。
當孩子知道自己是誰時,就算沒有超高的物質財富,也一定能收穫幸福。
只要不“躺平”,人生總有路
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朱銳教授表示:躺平,雖能帶來一時的安逸,卻無法真正解決內心的渴望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只有擺正心態,過不“躺平”的人生,才能獲得內心的寧靜。
根據智聯招聘公佈的《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未就業去向指數從42.4%增加到44.5%,增加了2.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大學生畢業後,找工作越來越難。
即使如此,如果你真正關注到身邊的年輕人,仍然會發現有不少人一邊喊著“躺平”,一邊還在默默奮進。
即使未來不明,即使前途多舛,我們也要讓孩子們明白:相比很多人,留學歸來的他們、大學畢業的他們,已經擁有了不一樣的見識與能力。
他們應當更有底氣、有信心“站起來”,堅持往前走,直到走出一片天。

對於家長而言,我們更要清楚,所謂的“爛尾娃”不過是娃沒有按照我們的規劃去生活、沒有達成我們的預期。
但一幢樓可以是水泥鑄成的公寓,也可以是木頭做成的小屋,個性不同、風采各異,何必非要評個高低優劣呢?
【互動】
你怎麼看待“爛尾娃”?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爛尾”嗎?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