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一下就不餓了?2025有關於健康的13個問題……

文 | 有書鹿呦呦 · 主播 | 楊槍槍

春節剛過,在歷經了大魚大肉的輪番轟炸後,很多人發現,自己的身體有點“吃不消”了。
有的人“每逢佳節胖三斤”,體重秤上的數字再破新高;
有的人腸胃不堪重負,上吐下瀉,三天兩頭跑醫院;
還有人加入了所謂的捱餓大軍,意外發現身體真的開始發生變化:
“確實不吃身體輕了很多,也沒有不舒服。”
“忍一下,後面飢餓感就消失了!”
“感覺良好,繼續堅持。”
……
確實,和很多人所認知的“多吃才有抵抗力”不同,適當捱餓,其實更有利於健康。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過飽傷人,餓治百病”的說法,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減食才是長壽秘訣。
《科學》中也有一項研究表明,適度的飢餓感能夠加速細胞清理和再生的過程,從而保持細胞的年輕活力,延長細胞的健康壽命。
一個人想要擁有健康的體魄,比同齡人老得慢,往往離不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養生習慣。
這裡分享13個小習慣,中6條以上,說明你活得很健康。
關於飲食
1、食不過急,腹不求飽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的研究團隊有一項針對性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吃飯經常狼吞虎嚥的人,患脂肪肝的風險高達81%。
之前就看到一則新聞,某網際網路公司的運營小姑娘,因為平時工作繁忙,經常邊加班邊扒飯。
對此她表示習以為常,並戲謔道:
“幹這行的,一日三餐不過就是為了續命。”
本以為自己年紀還小,不把吃飯問題放在心上,結果工作才第三年,體檢就查出了脂肪肝。
如《醫說》所言:
“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
為了我們的健康著想,不管多忙都要細嚼慢嚥,防止消化不良,有害身體健康。
2、早飯吃好,晚吃少
“早上不吃,中午對付,晚上大吃大喝”,這是當代年輕人最普遍的飲食問題。
長此以往,很容易引發腎結石、慢性胃病一系列疾病。
對此,《健康時報》有刊文曾給出正確的飲食參考:
早上遵循“主動奶水”原則,即——
主:主食;
動:蛋、肉、魚等動物性食物;
奶:牛奶、豆製品;
水:水果蔬菜。
午餐選擇“123”比例,也就是一份量的肉類,兩份量主食,三份量蔬菜。
晚餐距離就寢時間近,應該選擇西藍花、土豆等塊大、能量少的食物,避免對腸胃造成負擔。
3、喝水適量不宜多
喝水就像給身體澆水,但也不能“淹了苗”。
當喝水過多時,身體的“排水系統”會超負荷運轉,腎臟負擔過大,導致身體出現水中毒症狀。
一個人每天科學的喝水量應在1500-1700ml,即7-8杯,少量多次飲水。
這樣既及時補充水分,也能幫助身體順利排出“垃圾”。
4、健康飲食≠粗茶淡飯
很多人覺得吃素很健康,其實不然。
肉類除了是優質蛋白質的“超級大戶”,還藏著維生素B12,是身體的造血英雄。
長期不吃肉,就好比一個房子沒有打好地基,遲早有一天會坍塌。
74歲劉曉慶如今依舊健步如飛,她在節目中大方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就是“吃肉”。
其中,她提到了好朋友陳祖榮,堅持吃素長達 16 年之久,結果骨質大量流失,甚至連走幾步路都要用柺杖。
比起極端吃素,葷素搭配才是健康之道。
適量吃點粗糧和水果,均衡飲食,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關於運動
5、開春曬背補陽氣
《黃帝內經》講到: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意思是告訴我們,到了春天一定要注意養陽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曬太陽。
曬太陽,一可以補鈣,二能夠驅散寒氣。
可以選擇在上午10點至15點這個時間段曬背,閉上眼睛,感受溫和陽光的滋養,讓背部督脈徹底通暢。
6、解衣揉腹腸胃好
古人云:
“揉腹不斷,百病不犯。”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也多次提倡“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這是由於,腹部是五臟六腑的供奉之地、是七條重要經絡的穿行之地。
多次揉腹可促進腸胃蠕動,消除便秘,還能清除濁氣。
尤其是清晨醒來之時,躺在床上按摩腹部,用手指、手掌或拳頭輕揉,可令人疏肝解鬱,血脈流通,整個人神清氣爽,便秘者還能緩解胃脹問題。
7、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自古以來,走路都是最接地氣的養生之道。
走路除了0成本、0門檻,還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降低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水平,從而顯著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不僅如此,英格蘭運動醫學雜誌上有一項研究指出,40 歲以後,每日活動量非常少的人。
他們多走 1 個小時,壽命即可延廠376.3 分鐘,也就是驚人的 6.3 小時。
也就是說,如果每天走路 111分鐘,人們的壽命就可以延長10.9 年!
關於情緒
8、怒氣生病,少生氣
中醫裡認為:
“氣是萬病之源。”
一個人如果經常生氣,那麼身體一定有病魔纏身。
不管你因為什麼生氣,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首傷肝、再傷心、後傷胃。
當你生氣的時候,肝氣不暢致血不暢,血不暢而致心不暢,便是怒氣傷肝又傷心,最後食慾不振,又傷了胃。
學會化解心中的怒氣,就是換一種方式在養生。
9、不問世事,少操心
《弟子規》曰:
“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這世上,大多數人的煩惱,根源在於瞎操心。
人如果能做到不管閒事,這世間的煩惱便能減至一半。
就像晚年間的王維,歷經人間苦難無常,心中不再牽掛瑣事,反倒過得舒服又自在。
儘管朝政上閒言碎語多,他也毫不在乎,每日下朝後便優哉遊哉回到田園山莊去。
管好自己的嘴,做好自己的事,不操心,不干涉,才能活得從容且平靜。
10、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
百事從心起,一笑解千愁,笑是世上最好的靈丹妙藥。
西班牙神經病學學會總結各項研究發現,無論是大笑還是微笑的人,比那些很少笑或不笑的人多延長4年半壽命。
人在大笑的時候,身體的肌肉會放鬆,尤其是面部、頸部和肩部的肌肉,改善全身的血液迴圈。
另外,血管擴張後阻力降低,血壓也會隨之下降,從而達到降血壓效果。
關於習慣
11、別當熬夜黨
經調查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有55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也就是說,平均每分鐘就有一個長期熬夜的人不幸猝死離世。
熬夜會死,真不是危言聳聽。
去年,浙江一90後小夥連續5天熬夜玩遊戲,結果第6天胸痛難忍。
到醫院搶救才發現心臟功能只剩下38%,險些就沒命了。
因為熬夜,心臟超負荷運轉,他第三天就出現了胸悶氣短的症狀。
這時候再加上連續性勞累,直接加大猝死的風險。
長此以往,身體規律受到破壞,進而影響機體健康,導致很多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增加: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等。
所以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做一個嚴格的睡眠計劃,睡前遠離電子產品,慢慢養成高質量的規律睡眠習慣。
12、別做久坐族
《美國流行病學雜誌》研究顯示,越久坐、老得越快。
該研究跟蹤觀察了近1500名年長婦女,發現喜歡久坐的人,其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老8歲。
不僅如此,久坐不動會使血液迴圈變慢,進而導致心臟功能下降,甚至可能引發心肌萎縮。
因此,我們要避免久坐超過一個小時,抬抬屁股多走動一下,實在起不了身在座位上聳肩、抬肩膀也能有效緩解疲勞。
13、別當過勞者
楊絳先生在書中記載過自己的長壽秘訣,她說:
“有朝一日,榮華富貴,須得養好身子,方可享盡餘生。”
很多人,便是悟不到這個道理。
特別是上了年紀但不服老的人,總覺得自己身上有使不完的勁,拼命找事做。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不斷下降,太勤快往往磨損關節,加重心臟負擔,升高血壓,嚴重的會引發心絞痛、心梗等疾病。
與其逞強過勞,不妨量力而行,攢點力氣,身強體健以後的日子才能活得更有勁。
最後,借用《人民日報》說的一段話共勉之:
“餘生,請把健康置頂。
因為,走著走著,就會發現,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礎。
人生無常,健康第一,做人想通,開心至上。”
尤其人到中年,身體狀況開始走下坡路。
這個時候,有意識地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
如果你不知道從何下手,建議從這13個小習慣入手。
養成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多運動,少生氣,收穫一個健康快樂的後半生。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