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滄海遺珠,信手拈來 圖源:pixabay.com
冰河時代可能是因為太陽系撞進了宇宙霧霾中
圖源:Robert Lea
兩百萬年前到一萬兩千年前,地球處於冰河時代,那個時候人類的祖先與劍齒虎、猛獁象等共同生活在一個寒冷的時代。對冰河時代出現的原因,科學家過去有很多猜測,如地球的傾斜和旋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以及地殼板塊運動和火山爆發等。但是一種新的理論認為,主要原因不在地球本身,而在更大尺度的宇宙空間中——在那段時間裡,太陽系整體撞入了一團星際塵埃雲中。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太陽系在兩百萬年前經過了一片緻密的星際氣體和塵埃雲,這些“霧霾”太厚從而干擾了太陽到地球的輻射,而這可能導致了氣溫的急劇下降。他們透過計算機模型將時間倒退回了兩百萬年前,發現那時候太陽系可能正處於一片名為“冷雲區域性帶”的緻密星際氣體中,而證據則來自南極冰芯和月球中發現的與兩百萬年前相對應的鐵60和鈽244同位素的增加,這些同位素可能正是來自於那片塵埃雲。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4-02279-8
煮開水可以大大減少水中的微塑膠

圖源:錢乃馨(Naixin Qian)
許多研究指出,奈米級的微塑膠正在滲透到地球的每個角落中,水、土壤、空氣和大部分生物體內,一項研究發現每升瓶裝水中含有數十萬奈米塑膠顆粒。如何去除這些微塑膠呢?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上的一篇論文指出,煮沸自來水或者瓶裝水可以幫助去除近90%的奈米微塑膠。
研究人員在廣州收集了偏硬的自來水樣本,並在其中添加了不同量的微塑膠, 將樣品煮沸五分鐘並冷卻分析發現,沸騰的硬水富含礦物質,自然會形成一種稱為水垢或碳酸鈣(CaCO3)。這些實驗結果表明,隨著水溫的升高,CaCO3形成結殼物或晶體結構,會包裹塑膠顆粒並在水壺中形成沉積物,而水中的微塑膠數量降低了90%。

認為瓶裝水更乾淨的想法要改改了。
文章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lett.4c00081
陰謀論的信徒其實比較固定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一個心理學研究團隊在2021年用半年時間收集了500位受訪者對一些比較流行的陰謀論的態度,包括他們最初的態度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的想法改變。資料分析發現,再離譜的謠言也有人會相信,一段時間後有人會改變主意,一些人更加相信而另一些人則完全不信了。總體而言,每種陰謀論的信徒比例是比較固定的。
作為問卷內容的一些陰謀論
COVID19是生物武器
|
COVID-19是某國故意製造和釋放的生物武器
|
COVID19疫苗裡有晶片
|
COVID-19疫苗包含用於監測和控制人的微晶片
|
疫苗
|
疫苗是有害的,而這一事實被政府和製藥公司掩蓋了
|
篡改選舉
|
民主黨人透過製造欺詐性選票從唐納德·特朗普手中竊取了2020年美國總統
|
NWO公司
|
一個強大而神秘的組織,被稱為新世界秩序,正計劃統治世界
|
5G網路
|
電信公司在掩蓋5G蜂窩網路的健康風險
|
化學尾跡
|
飛機留下的痕跡是政府秘密計劃的一部分,那是釋放的有毒化學物質
|
氟化物
|
政府將氟化物新增到供水中,使人們不那麼聰明,更容易控制
|
911襲擊
|
2001年9月11日世界貿易中心的倒塌是由美國政府內部人士安排的有控制的拆除造成的
|
癌症治療
|
大型製藥公司壓制了癌症的治療方法,以保護其商業利潤
|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51653-z
無限期推遲更年期的方法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女性卵巢就擁有大約一百萬個原始卵泡,每個卵泡都有一個卵細胞。在女性成年的整個過程中,這些卵泡中的絕大多數都會死亡,每個月只留下一個卵泡透過排卵釋放成熟的卵子。隨著原始卵泡的消耗接近完成,只剩下數百個,女性進入更年期,其特徵是月經週期停止持續12個月。更多時候這不僅意味著生育能力的結束,更年期與許多心血管疾病、骨密度、肥胖等健康問題有關。維持卵巢功能可能會延遲甚至阻止這些健康問題的發生。
上世紀90年代醫生們曾開發出了卵巢採集和移植技術,當初是為了那些患有生殖系統癌症的女效能夠保有生育能力而開發的,在患者的癌症治癒後移植卵泡讓她們依然能夠成為母親。而現在,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和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根據猶他大學數學家開發的數學模型,表明透過將女性自己的卵巢組織植入體內,可以無限期地推遲更年期的開始。資料分析顯示,接受了這種移植的女性更年期普遍推遲,如果卵巢組織可以在30歲以下冷凍,理論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消除更年期。

文章連結:
https://www.ajog.org/article/S0002-9378(24)00003-6/abstract
“凍結”光線的奇異晶體

近日,AMOLF研究人員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合作成功將光束縛在二維光子晶體中,實現了光學上的“朗道能級”。他們透過對光子晶體進行微小形變,類似於拉伸石墨烯這樣的材料,成功實現了這一突破性進展。
光子晶體是一種由矽層中的一組規則孔洞組成的材料,光在其中可以自由傳播。然而,當破壞這種規則的方式導致晶體形變時,光子就會被束縛,不再移動,形成所謂的“朗道能級”,為光子的操控提供了全新的途徑。這一突破性進展對於奈米光子晶片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科學家們相信,透過進一步研究和最佳化,將來可以在晶片上實現更多光學器件,如高效雷射器和量子光源,從而推動光電子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4-01412-3
霸王龍可能只是大型“笨蛋鱷魚”

圖源:University of Alberta
霸王龍作為一種頗具代表性的恐龍種類,其碩大的頭部和巨嘴有著很大的壓迫力,而過去科學家猜測,這麼大的頭部,其腦容量也不會小,因此霸王龍的智力應該比較高。尤其是2023年,一位神經學家認為霸王龍的神經元密度很高,按照現代鳥類的大腦密度倒推,霸王龍可能像猴子一樣聰明。
近期釋出的一項研究則認為,霸王龍頭骨中的空間並非都裝滿了腦組織,過去的研究實際上高估了其大腦的總量,而且僅憑腦組織的數量並不能預測智力。他們認為過去那種認為霸王龍像靈長類一樣聰明的推測很不可靠,它巨大的體型只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現象,其智力水平應該和現代鱷魚差不多。

文章連結:
https://www.popsci.com/science/t-rex-intelligence/
綠背鸚鵡的殺戮同樣有關房子和愛情

圖源:Karl Berg
動物王國中的撫養和殺死非親生幼崽的行為一直都存在,但是UC Berkeley的生物學家們在南美洲的綠背鸚鵡中發現了這兩種極端行為可以同時存在,這讓他們感到迷惑。
自1988年以來,研究團隊一直觀察著生活在委內瑞拉瓜里科州一個牧場上的綠背鸚鵡群體。與大多數生活在森林樹冠中的野生鸚鵡不同,綠背鸚鵡更喜歡在草原上的樹洞和柵欄柱上築巢。多年的觀察讓他們對這些鳥類有了非常深入的瞭解,他們發現,搶奪優質巢穴資源是發生謀殺行為的第一動機,不僅包括原住民的成年個體,也包括鳥巢中的幼崽。但奇妙的是結局並不唯一,相當多的入侵者選擇撫養這些孤兒,將它們與自己的幼崽一起養大。同時,很多雄性鸚鵡在與帶娃的二婚雌鸚鵡重組家庭時,也有一半的機率殺死它的幼崽。
其實殺死幼崽對動物學家來說不難理解,出於延續自己DNA的衝動,這種行為很常見。但是收養孤兒就不太好理解了,研究人員猜測這可能是一種安撫“新婚妻子”的手段,會帶來更多機會快速交配產生下一代,其效果未必就比殺死拖油瓶更差。

文章連結: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17305121
比木星還大50%的“棉花糖”星球是哪來的?

圖源:scitechdaily.com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的低密度行星,名為WASP-193b,它比木星大50%,但是密度只有木星的八分之一,和棉花糖差不多,這樣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讓天文學家很撓頭。
這顆新行星最初是由廣角搜尋行星探測器(WASP)發現的,距離地球1232光年,根據每次凌日時的遮光量,天文學家計算出了它的大小。但是當他們試圖根據這顆行星對母恆星的影響來估算其質量時發現,它對母星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它太輕了。最終的結論是WASP-193b的質量約為木星的14%,密度只有0.059克/立方厘米,因此很像是一團巨大的棉花糖——棉花糖的密度是0.05克/立方厘米。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4-02259-y
添加了放射性元素的犀牛角還有人敢當藥吃嗎?

圖源: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YouTube
類似於非法象牙貿易對大象的威脅,亞洲市場對犀牛角的需求一直是非洲犀牛的噩夢。在許多亞洲國家,犀牛角的價格極其昂貴,堪比鑽石黃金。全球目前大約有 16800 頭白犀牛和 6500 頭黑犀牛。而南非擁有世界上約80%的白犀牛和約30%的黑犀牛,這使得該國成為打擊偷獵的關鍵戰場。
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科學家想出了一個防偷獵的妙招:將微量的放射性元素注入犀牛角中,劑量非常小,不會對犀牛和周圍的動物健康造成影響,但是其放射性強度足以引發遍佈南非所有港口和機場的輻射探測器的警報,也能被巡邏的執法人員手中的移動式探測器發現,從而抓到偷獵者。更關鍵的是,這種被放射性汙染的犀牛角將具有核子毒性,人類再吃下去後果極其嚴重,有望從根本上打擊這個非法市場。科學家們表示,如果該計劃進行順利,希望將其擴充套件到大象、穿山甲以及其他瀕危動物身上。

文章連結: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science/live-rhino-gets-radioactive-horn
小身體大能量:紅蛺蝶飛行距離超過4200公里

圖源:Gerard Talavera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國際研究小組記錄了紅蛺蝶(學名 Vanessa cardui )的跨洋飛行超過4200公里,創下了昆蟲遷徙的新記錄。在南美洲的法屬蓋亞那,科學家找到了一些並非本地的紅蛺蝶,透過分析它們攜帶的花粉的DNA,確認了一些只存在於非洲的植物,最後透過分析蝴蝶翅膀上的氫和鍶的穩定同位素,研究人員確定了它們的起源地可能是法國、愛爾蘭、英國或葡萄牙等西歐國家。如果是從歐洲直飛南美,飛越大西洋至少 4200 公里,如果加上繞行非洲的額外旅程,整個距離可能超過7000公里。
從西歐到達南美洲展示了昆蟲遷徙的驚人能力,不過科學家很疑惑它們為何要飛這麼遠。生態學家懷疑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昆蟲的遷徙模式可能會發生顯著變化。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079-2
過猶不及?太過悠閒幸福感也會降低

“葛優癱”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關於空閒時間與幸福感關係的研究,結果顯示,過多的空閒時間可能會對我們的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研究基於2012年至2013年間對兩萬多名美國人的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對於大多數忙忙碌碌的成年人來說,如果每天的空閒時間能夠增加到大約兩小時,人們的幸福感水平會提高,這很好理解,擁有自己的時間在現代人群中甚至是相當奢侈的事。但奇怪的是,當空閒時間超過五小時後,人們的幸福感開始下降了。這一發現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援,一項對美國勞動力變化研究顯示,雖然空閒時間越多,生活滿意度越高,但這種提升存在上限。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如果空閒時間用來從事另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那麼幸福感就不會降低。也就是說,無論是為了生計不得不打卡上班還是無所事事的閒著,都沒什麼幸福可言,而真正能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感到開心。

文章連結:
https://www.zmescience.com/science/too-much-free-time-can-be-just-as-depressing-as-no-free-time-if-youre-wasting-all-of-it/
時光倒流?光子穿過材料的時間可能為負數

圖源:pixabay.com/
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聲稱,他們觀察到光子在進入材料之前先離開材料。該課題組一直從事原子激發研究,原子激發過程中,原子中的電子吸收光能並躍遷至更高的能級,一段時間後,電子很快就會回到之前的能級並釋放光子。這個過程會造成延遲,使得光穿過材料所需的時間比沒有被原子吸收和重新發射時更長。
在一項實驗中,他們將光子發射到極冷的銣原子中並研究原子激發,卻觀察到一些光子穿過原子的速度比原子激發過程完成的速度要快。這導致了負傳輸時間,使得光子看起來在真正進入材料之前就已經離開了材料。 這表明這個過程的用時為負數,但是同時他們也指出,實驗中的光子不攜帶任何有關時間性質的資訊。因此,該實驗的結果與我們在狹義相對論框架內對時間和光子的理解並不矛盾。預印本結果已經發布,希望能有更多驚喜被發現。

參考文獻:
https://arxiv.org/abs/2409.03680
人類可能正在接近壽命極限?

發表在《自然·衰老》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發現,大約100年前,即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世界人均預期壽命約為50歲。到了 1990年,這一數字上升到70歲左右,在富裕國家甚至高達80多歲,研究人員稱之為“長壽革命”,目前全世界的平均預期壽命為 72 歲。
但是這種預期壽命大幅增加的趨勢正在急劇放緩,該研究分析了 1990年至2019年間從預期壽命最高的八個國家(澳大利亞、法國、義大利、日本、韓國、西班牙、瑞典和瑞士)收集的出生預期壽命資料,30年來預期壽命只增加了十幾歲,達到85歲左右。新的研究預測,人類壽命上限將停留在 87 歲左右,即男性 84 歲、女性 90 歲,很難再有大幅提升。

文章連結: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4/10/14/check_is-the-significant-rise-in-life-expectancy-finally-slowing-down-why#:~:text=The%20sharp%20rise%20in%20life,lifespans%20between%201990%20and%202019.
最浪漫的地球工程:用鑽石給地球降溫

圖源:InkkStudios/iStock
氣候變化是最受科學界關注的議題之一,減少碳排放雖然一直在努力,但是效果不明顯。於是很多科學家提出了不少貌似離譜的降溫方案,從給海洋里加鐵球到在太空裝反射鏡。最近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的一項研究表示,每年向平流層注入 500 萬噸鑽石粉塵可使地球溫度降低 1.6ºC,可以有效避免全球變暖的趨勢,唯一的問題是:太貴了。
類似的想法源自於火山噴發:大量的二氧化硫會在空氣中形成硫酸鹽氣溶膠,有效的反射陽光。但同時也會帶來大量的酸雨,還會破壞臭氧層。新論文的作者認為,如果將顆粒物換成鑽石粉塵,可以達到同樣的反射效果,並且鑽石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會結塊或者帶來酸雨,但是按照最樂觀的估計,每噸鑽石粉塵的造價約50萬美元,總成本是175萬億美元,而且是每年。

鑽石星塵拳

文章連結: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4GL110575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著名雜誌《科學美國人》主編因爭議言論辭職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