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特異性抗體新藥百花齊放,治療腫瘤1+1能不能大於2?

文 | 菠蘿
抗體藥物:用“免疫”對抗腫瘤
抗體我們每個人身體裡都有。抗體的目標是識別並結合危險物質,比如細菌病毒,或者被感染的細胞,然後引導免疫系統把它們清除掉。由於我們可能接觸到的危險物質是非常的多樣的,因此抗體也是很多樣的。據估計,我們身體能產生高達100億到1000億種不同的抗體。
抗體也能識別並幫助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所以抗體也是一類常見的抗腫瘤藥物。乳腺癌裡常用的曲妥珠單抗,針對的就是乳腺癌表面的HER2蛋白,而淋巴瘤常用的利妥昔單抗,識別的則是淋巴瘤表面高表達的CD20蛋白。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它們被稱為靶向藥,因為針對的是癌細胞表面靶點,但抗體藥物識別後,通常也會引導免疫系統進行攻擊,所以這些藥其實既是靶向藥,也算是免疫藥物。
從單抗到雙抗
不斷前進的精準醫療
如果要評選改變臨床的“抗癌藥里程碑”,1997年利妥昔單抗(美羅華)以及1998年的曲妥珠單抗(赫賽汀)橫空出世必須榜上有名。它們的出現不僅徹底改變了很多淋巴瘤和乳腺癌患者的命運,顯著降低了死亡率,還推動了後來數百種抗體藥物的出現。李開復得淋巴瘤能康復,利妥昔單抗就功不可沒。
這些早期抗體藥物都屬於“單特異性抗體”,也就是隻識別一個腫瘤抗原,曲妥珠單抗是HER2,利妥昔單抗是CD20,而腸癌經常用的西妥昔單抗是EGFR。
這裡我們必須得稍微介紹一下抗體的結構。天然的抗體長成的是一個Y字型,每個抗體有兩個識別抗原的位點,就像人的兩隻手,能去抓住抗原。
正常情況下,抗體的這兩個位點識別的東西是一樣的,也就是抓同樣的抗原。比如,曲妥珠單抗的兩個位點,都識別腫瘤表面的HER2,而利妥昔單抗的兩個位點都識別CD20。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隨著生產抗體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科學家又開始琢磨事兒了。有人就在想,我能不能讓一個抗體的兩個位點識別的東西不一樣?同時靶向兩個不同的東西? 
這就是“雙特異性抗體”的理念,簡稱雙抗。這是一種純粹人造的東西。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這個想法。最初為什麼想幹這事兒?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或許只是出於科學家的好奇心。但雙抗作為一種藥物,要等到整整50年後,才真正成為現實。尤其從2021年開始,雙抗一下子爆發,短短3年就有近10個藥物獲批,絕大多數都是用於腫瘤的治療。
目前用於腫瘤免疫的雙抗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把兩個腫瘤藥拼起來,兩個部分本身單獨都是抗腫瘤藥,希望實現1+1>2的效果。剛剛中國上市的埃萬妥單抗同時靶向EGFR和cMET這倆癌細胞上的靶點,而2022年就上市的卡度尼利,則是把PD-1抑制劑和CTLA-4抑制劑兩種不同的免疫藥物連在一起。這是全球第一個雙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
第二類,也是目前上市的雙抗中最多的,我稱之為“免疫磁鐵型”雙抗。這個的代表是貝林妥歐單抗(Blinatumomab)、特立妥單抗(Teclistamab)、莫妥珠單抗(Mosunetuzumab)等。這些藥物的靶點不同,技術平臺也有差異,但作用原理非常相似:就是想法設法把癌細胞和免疫細胞弄到一起。   
這類雙抗的兩個結合位點,一個結合腫瘤的靶點,一個結合T細胞的靶點,所以就能像磁鐵一樣,把免疫T細胞引到癌細胞的身邊。T細胞平時由於癌細胞的偽裝和抑制,根本看不到癌細胞,現在被雙抗拉了過來,走進一看:“喲,還有這種壞蛋在呢?”於是立刻開始幹活,一通猛殺。這就是這類雙抗起效的原理。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這類雙抗的共性,就是總有一邊是結合T細胞的,而另一邊則根據想針對的不同腫瘤細胞,選擇不同的抗原靶點。
比如,貝林妥歐單抗一邊結合的是T細胞的CD3抗原,而另一邊是急淋白血病表面的CD19抗原;
特立妥單抗一邊結合的也是T細胞的CD3抗原,另一邊是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表面的BCMA抗原;
莫妥珠單抗一邊結合的也是T細胞的CD3抗原,,另一邊是淋巴瘤細胞表面的CD20抗原。
最早獲批的“免疫磁鐵”類雙抗藥物,基本都是針對血液腫瘤的,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
這些藥物效果都不錯。比如貝林妥歐單抗在復發難治的急淋白血病的3期對照研究中,和標準的化療相比,顯著延長了患者生存期,其中34%患者達到完全緩解,也就是腫瘤細胞治療後檢測不到了。
特立妥單抗用於對已有藥物基本都耐藥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時候,依然讓63%的患者腫瘤細胞顯著減少,近40%的患者達到完全緩解。
這些都是改變患者命運的新型藥物。
雙抗百花齊放
我們靜待花開!
大家可以看出,理論上只要改變結合腫瘤細胞抗原那一側的特性,就有可能開發出不同的“免疫磁鐵”類雙抗藥物,用於不同癌症型別的治療。就是基於這個原理,現在還有近百個不同的雙抗正在臨床研究中。
大家尤其感興趣的是治療各種實體瘤,畢竟這佔了腫瘤的90%以上。目前很多雙抗都是在實體瘤中測試,常見的靶點和主要病種包括了HER2(乳腺癌),MUC16(卵巢癌)、GPC3(肝癌)、Claudin 18.2(胃癌),PSMA(前列腺癌),等等。
實體瘤並非不能突破。2022年,美國FDA批准了第一個針對實體瘤治療的雙抗Kimmtrak,治療的是葡萄膜黑色素瘤,一種非常罕見的腫瘤。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資料,在3期臨床研究中,它把患者死亡風險降低了49%,中位總生存期延長了接近半年。現在這個雙抗已經是這些患者的標準療法。   
血液瘤也好,葡萄膜黑色素瘤也好,患者數都不算多,我們更期待更常見的實體瘤能有所突破。雙抗的未來應用場景,主要也會是組合療法。透過和別的治療方法聯合,進一步突破腫瘤的耐藥和免疫抑制,提高療效。
受到這些雙抗藥物成功的鼓勵,後續的花樣變得越來越多。
有公司在做其它免疫細胞型別的雙特異性抗體,比如把結合T細胞的部分,換成結合自然殺傷NK細胞的部分,這樣就能把NK細胞和腫瘤細胞拉在一起,換一種細胞去殺癌細胞。在動物模型上,已經看到了一些效果。人體內是否能一樣,還有待檢驗。
還有公司本著“要搞就搞大”的原則,在雙特異性抗體成功後,開始探索“三特異性抗體”,甚至“四特異性抗體”,也就是用一個藥物同時針對三個或四個不同的靶點。
靶點多了是個雙刃劍,它有可能產生全新的效果,但也意味著藥物更復雜,生產工藝是個挑戰,進入體內的生物學特性也更難預測。就像要一個人同時做三份或者四份工作,要不就特別牛,要不就特別笨。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我個人覺得科研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很好的現象,因為科學的突破往往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大家都在各自領域不斷嘗試,說不好真的會有驚喜,作為患者和家屬,我們就懷抱希望,期待好訊息吧。
致敬生命!
圖片來源:網路表情包
參考文獻:
1.Nathan et al., (2021). Overall Survival Benefit with Tebentafusp in Metastatic Uveal Melanoma. NEJM,
2.Blinatumomab versus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N Engl J Med 2017;376:836-847
3.Teclistamab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N Engl J Med 2022;387:495-505
4.Huan, T., Guan, B., Li, H., Tu, X., Zhang, C., & Tang, B. (2023). Principles and current clinical landscape of NK cell engaging bispecific antibody against cancer.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19(2).
5.Reusing, S.B., Vallera, D.A., Manser, A.R. et al. CD16xCD33 Bispecific Killer Cell Engager (BiKE) as potential immunotherapeutic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ML and biphenotypic ALL.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70, 3701-3708 (2021). 
_________
往期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