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當難纏的家長,但這樣的事發生了,我絕不會沉默

文|黛西
先說個題外話,上週五影片裡聊了我的三個“絕望瞬間”,收到了1000多條留言。
週末晚上,我躺床上一條條翻,看到好多人說,正在經歷低谷被生活暴擊,隨機刷到了這條影片,受到了很大的安慰和鼓勵。
特別想跟你們說,人到中年開始信命了,我真心覺得,很多事的發生不是看上去那麼“隨機”,是老天為了渡你,特意為你安排的。
加油。

接下來進入正題!
昨天,小夥伴轉給了我一條私信,看完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跟朋友打聽了下,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今天聊個5毛錢的吧。
對了順便說一句,想給我遞小紙條留作業,可以像這個姐妹一樣,直接把小夥伴當樹洞(前提是加了小夥伴👇),所有樹洞訊息小夥伴都會轉給我的,說不定就可以收到2000字的回覆呢。

我不想當難纏的家長,但如果這樣的事發生了,我絕不會沉默,一定會站出來替孩子發聲的。
不過跟校方反應之前,咱們先知己知彼,分析一下,老師為什麼喜歡用“連坐”懲罰學生。
我覺得體育老師不一定有啥壞心眼兒,他只是想管好紀律。
一人調皮搗蛋,全班受懲罰,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自我約束”,好像是一種很高效的管理手段。
但他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這個方式可能帶來的後果。
最大的問題在於,它不是“教育”,而是在給孩子們施加一種“集體壓力”——
讓全班同學對個別搗蛋的孩子產生反感,然後迫使他們去“自我管理”。
一方面“被連坐”的孩子覺得委屈,對老師的信任降低,對學校產生負面情緒。
另一方面,同學之間可能會產生矛盾隔閡,大家對那個調皮的孩子產生不滿,甚至可能會孤立,排擠他們。
所以“連坐”培養不出來“更自覺的學生”,而是會讓孩子走向兩種極端:
👉 性格溫和的孩子,可能會更加謹小慎微,習慣性沉默。
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是質疑,而是去逼自己適應,甚至在看到不公的時候也不敢發聲。
因為在“連坐”的規則下,出頭反而可能讓自己更受傷,受到排擠。
👉 本來就經常搗蛋的孩子,“連坐”反而可能會讓他們破罐子破摔。
他們會想,反正我搗不搗蛋都會被懲罰,那我為什麼要好好的?
本來這是一個道理不難想清楚的事兒,但為什麼反映給了班主任,她的反應居然是責怪孩子跟父母“告狀”,而不是討論問題本身?
她又在防禦什麼呢?
我覺得,這背後是一個很常見的心理——ta是不是在質疑我的能力?
很多老師,尤其是資歷比較深的老師,會對家長的“介入”產生牴觸心理。
他們可能覺得,你們當家長的,根本不瞭解課堂管理有難,我當老師二十年了,你們有什麼資格經驗對我指手畫腳?
這是一種人類本能的防禦機制。
其實也能理解的,特別是當家長用“投訴”的方式,而不是“探討”的語氣去反應問題,老師就會有一種被“被挑戰”的感覺。
可能本來在道理上,班主任是站在家長這邊的,但當她覺得自己被家長質疑了,心理上就會產生牴觸。
但咱們當父母的,肯定不是故意去挑老師的毛病,我們只是希望孩子被善待,在一個公平合理的環境下成長。
所以為孩子發聲,還得講究下技巧,誰讓孩子是咱們的軟肋呢。

老師也是人,跟人溝通最好的辦法,就是讓ta覺得自己被擁抱,被理解,被共情了。
如果直接對老師說,“你們不應該搞連坐,這樣對孩子很不公平”,老師很可能覺得自己被質疑了,瞬間進入防禦模式。
但如果換個角度講,比如說:
我其實特別理解當老師的難處,我們在家帶一個孩子都要崩潰了,你們得管理一群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而且體育課上孩子更活躍,如果不好好管著,確實很容易出問題,你們也是為了孩子好。
不過我聽孩子說,沒有違反紀律的孩子也被罰站了,孩子講起這些特別委屈,我也能理解孩子的感受。
所以我們一起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管理調皮搗蛋孩子的同時,別讓那些守規紀律的孩子也跟著受牽連。
這樣說,老師聽到的不是“ta在指責我”,而是“ta理解我的難處”,“ta想跟我探討一個更好的方法”。
防禦放下了,溝通氛圍就不同了。
溝通氛圍變了,態度自然就轉變了。

如果這樣的理性溝通還是無效,班主任完全沒有改變現狀的意願,體育老師依舊我行我素,甚至繼續給孩子們施壓,那麼我覺得,就有必要向校方反映了。
向校方反映的時候,也要注意避免情緒化。
不管是寫信還是面談,討論的重點永遠是問題本身,和探討更好的管理方法,而不是對老師的指責。
跟學校聊之前,可以跟其他家長一起,收集整理出一些具體的案例。
比如幾月幾日在哪節課上,由於某個孩子做了什麼,導致全班孩子罰站多少分鐘,孩子回家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狀態。
學校負責人也是人,人對很多事情的處理態度,很大程度取決於對方的溝通方式。
如果是以“家長聯盟”的姿態去“圍攻”校方,校方也會產生防禦心理,傾向於“站隊”老師,為老師開脫。

但如果你是以“提出訴求”和“理性探討”的方式溝通,讓校方有臺階下,他們就更有可能採取行動配合。

最後再說說,我覺得更重要也不能省掉的一步,怎麼跟孩子溝通這件事。
七八歲的孩子,對“公平性”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會關注老師是不是一視同仁,會注意自己是不是被區別對待了。
當他們發現,即使我沒做錯什麼,也會被懲罰,他們會開始質疑規則的公平性。
而如果質疑不被聽見,長期接受這樣的“規訓”,他們可能會認為,規則不公平是正常的,我要適應,抗爭也沒用。
尤其當班主任責怪孩子“回家告狀”,你更要站在孩子一邊,堅定地告訴她:
遇到這種事,你肯定很委屈。
你當然要跟我們講的呀,我們永遠是你的後盾,這根本不是“告狀”的問題。
而且你的感受是對的這個規則確實很不公平,你值得被公平對待。
可能有人覺得小題大做了,但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小事情。
這件事情的核心,不是孩子沒上成體育課或者被罰站了幾分鐘,而是孩子的公平感是否能夠得到保護。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次次被迫接受“不公平”,卻沒有人站出來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這個情況應該改變,你不應該被這麼對待。
那麼他們就會慢慢接受,世界就是這樣的,我要忍著,我要逆來順受。
但如果他們看到,父母願意為了自己發聲,用合理的方式溝通表達訴求,他們就會明白,面對不合理,我們有權利爭取公平,規則是可以被改善的。
以支援你為孩子發聲。
我們不想做難纏的家長,但我們更不希望,孩子成為那個被犧牲的“老好人”。
祝你好運!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

不開打賞,喜歡請多多轉發&點紅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