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問有沒有一輩子都在找工作的人?
LinkedIn員工:本人🙋
幫使用者找完工作
開始給自己找工作了……

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平臺LinkedIn
自己展開了新一輪裁員

cr.LAtimes
一邊裁員一邊買樓?LinkedIn:都不耽誤!
就在前不久,據官方媒體報道LinkedIn向部分員工傳送了Worker Adjustment and Retraining Notification (WARN)的人員調整通知,並向加州就業發展部門提交相關資訊,宣佈裁員281人。這家微軟旗下的科技公司面臨大規模人員調整。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有趣離譜場面:LinkedIn頁面上隨處可見關於分析LinkedIn裁員的觀點和文章……👇

cr.LinkedIn
這次的裁員主要影響了加州的幾個辦公室,包括舊金山、Mountain View、Carpinteria和Sunnyvale。其中,超過半數的裁員發生在Mountain View。受影響的職位包括軟體工程師、人才賬戶總監、高階產品經理等。
在LinkedIn裡算作前臺部門的recruitment department在此次裁員中遭受重創。於是頗具藝術性和諷刺意義的一幕發生了:那些曾經幫助他人找工作的人,現在轉頭登入自己老東家平臺,不是作為員工,而是作為使用者之一,也開始幫自己找工作了。
除了管理層和招聘部門之外,從絕對數量來看,受裁員影響最大的還是IT和技術人員,Engineering團隊受到的影響最大,產品開發、後端操作和系統架構等部門也有大量職位被裁撤。
說到LinkedIn這次裁員的主要原因,還記得今年5月初,微軟宣佈裁員3%,總計6,000名員工的事兒嗎?其實這個數字裡就包括了這次LinkedIn被裁的人數。根據官方的根據內部訊息和官方宣告,此次LinkedIn裁員主要是因為母公司微軟更宏觀企業戰略下的組織結構調整。

cr.Industry Leaders
自從2016年被微軟收購以來,LinkeIn還是保持著相對獨立的運營,收入主要來源於三大渠道:會員訂閱、招聘解決方案、廣告業務。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多元變現平臺,也無法逃脫母公司微軟“最佳化結構、精簡管理”的全球策略。
這並非LinkedIn近幾年的首次裁員了,在過去18個月內公司持續縮減員工規模👇
2023年
📅裁員約716人,正式宣佈關閉面向中國市場的求職申請功能。
2024年
📅裁員約200人,主要影響銷售、產品和客戶支援部門。
2025年
📅裁員281人,主要影響工程、招聘等部門。
官方多次裁員的理由均為“架構調整、精簡冗餘、提升效率”,聽起來十分官方,似乎與其他科技公司裁員並無不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LinkedIn的裁員原因中並未提及“因低績效而進行的裁員”。
之前WST在科技大廠裁員的文章中給大家盤點過無論是“業績收到影響下滑”還是“業績好仍堅持裁員的”科技公司裁員都有一些共性原因,LinkedIn絕對屬於兩種情況當中的後者。
事實上,LinkedIn一度屬於業績最好的Tech Firm之一。
看看領英給出的離職補償就知道了,裁員來的突然,但“分手包”還不小。

業內人士評價,這在近期的大廠裁員包裡,也已經是非常高的了。
此外,就在宣佈裁員前不久,LinkedIn以7500萬美元的成交價收購了一座位於Sunnyvale的寫字樓(面積約12萬平方英尺)。
與此同時,其他科技巨頭正在紛紛出售地產:Meta出售部分辦公資產;Salesforce退出舊金山部分租賃空間 ;Google終止新建園區計劃; Amazon凍結擴租……LinkedIn也成為近年來少數仍在購入地產的大型科技企業。這一舉動也一度被認為是“矽谷復甦”的跡象。

cr.the Business Journals
是什麼原因讓LinkedIn這樣的Tier 1科技公司一邊大手筆購置辦公樓,一邊又光明正大頻頻裁員?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沒錯——AI initiatives,人工智慧的興起導致越來越多支援類崗位可以用AI取代,比如HR。同時許多公司將招聘重點轉向具備AI相關技能的員工。
和其他科技公司一樣,LinkedIn對AI進行了大規模投資,正在從傳統的人力驅動招聘模式轉向依賴AI工具👇
2024年6月,LinkedIn正式上線了新的AI功能,幫助使用者透過自然語言搜尋職位,簡化求職流程,並提供個性化的求職信建議,成為求職者的獨家Career Coach,提升申請成功率。

cr.LinkedIn
針對To-B段,AI功能能幫助僱主透過最佳化提示詞更加高效地找到優質候選人,同時提供最佳化搜尋的建議。AI還支援營銷人員建立更高效的廣告內容,並幫助小型企業提升客戶轉化率。

cr.LinkedIn
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在4月訪談中公開承認,目前微軟約30%的程式碼由AI生成。生成式AI的快速應用正在減少對龐大軟體工程人力團隊的依賴。
我們正在利用AI最佳化工作流程,以提升生產力,同時減少工程層級的冗餘。
6月下旬,隨著Blind上有人爆出了微軟將在7月2日裁員16,000人的訊息開始,2025年下半年的矽谷裁員潮又正式打響了。

cr. Blind
此次裁員與基於業績的解僱不同,是由微軟調整其商業模式和運營效率的戰略組織重組驅動的,主要針對微軟的客戶和合作夥伴解決方案等部門。
另一邊,亞馬遜的員工也正受“裁員警告”折磨中。
亞馬遜執行長Andy Jassy 6月17日釋出公告表示,預計公司將在未來幾年內減少公司員工數量,因為公司將更加依賴生成式AI工具來幫助履行工作職責。

cr. Amazon
過去幾年,亞麻的資本支出一直高於其他科技公司,主要原因就是Amazon在AI開發方面下足了血本。最新預計,亞麻將投入約1050億美元推進人工智慧發展,依舊遠高於同行。

cr. yahoo
Amazon大力發展AI努力之際,2022年至2023年間,公司裁員超過了2.7萬人。
包括Amazon在內的不少矽谷大廠都在實行“績效改進計劃”(PIP),經理會在PIP期間設定一個通常很難達到的目標,一旦你無法實現,就可能會被解僱。在高壓下,工程師們不得不被迫陷入“內卷”、“賽馬”的死迴圈中。
放大焦距看裁員,究竟能讀出什麼?
這次LinkedIn裁員代表的是整個科技行業翻天覆地的結構性變化。
工程師、招聘人員甚至中層管理者都站在行業波動的最前線,曾被視為“核心”、直接創收的前臺崗位如今也難逃裁員的命運。在這個堪稱科技公司“煉獄”的市場中,再沒有任何崗位能擁有“永遠安全”的免死金牌。
科技裁員無疑將槍口瞄準了傳統軟體工程師和CS專業學生的眉心。
但遠遠不止這些,當我們轉動視角焦距的旋鈕,透過鏡頭將整個矽谷容納眼底之時,我們究竟能看到什麼?
1
經驗和職位不再是護身符,軟技能才是王道
此次LinkedIn被裁員工中,裁員傾向明顯轉移到了資深崗位和高階技術人員這一群體上,單獨Mountain View一個辦公室就至少有71名軟體工程師被裁,並且報道特別強調此次裁員並未考慮資歷因素,初級崗位和高階職位,無一倖免。

cr.HRdigest
隨著AI技術不斷發展成熟,被取代的已經不僅僅是我們先前所說的初級程式設計類崗位,扎克伯格就在今年1月放出豪言:Meta計劃在2025年用AI代替mid-level碼農。

而矽谷科技大廠有很多高層工程師被裁,這些失業的工程師會去競爭基層工程師的崗位,這就造成基層工程師競爭更加激烈。
也就進一步導致CS專業的畢業生在傳統SWE崗位的求職道路困難重重,如此惡性迴圈,才出現了前不久CNBC釋出的統計中Computer Science和Computer Engineering已成為全美失業率第三和第七大專業,失業率分別高達7.5%、6.1%的“慘狀”。

cr.CNBC
不少業界大佬和專家們對大學生一致的建議是:文科也是出路,選擇能夠長期發展並具備可遷移技能的學科才是王道。

cr.theatlantic
哈佛的研究顯示,歷史和社會科學專業的畢業生,長期收入可能超過工程和計算機專業的同事,因為他們掌握了溝通、協作、批判性思維等「軟技能」。
扎克伯格Bloomberg的一次採訪中也提到,他認為最重要的技能是“學習如何批判性思考和學習價值觀”。

如果人們已經證明他們能夠深入研究,並做一件事做得非常好,那麼他們可能在“學習某樣東西的藝術”上積累了經驗。
這些聲音無一不是在告訴那些曾經認為學了CS專業就能高枕無憂的人們:技術已經不是唯一核心競爭力,軟技能才是真正制勝的關鍵。
2
科技公司重金下注AI,招聘核心已轉移
雖然說這些科技公司在裁員也在招人,但是你細看放出來的招聘崗位就會再次發現:純計算機專業的崗位已經飽和,現在的需求的是AI machine learning有關的。
CompTIA最新報告顯示,今年年初,美國勞動力市場新增近5.2萬個科技崗位,總計47.6萬個科技崗位空缺。在這其中,AI領域或需要AI技能的職位空缺總數接近4萬個。

傳統技術人員的過剩和對人工智慧專業人員的需求可能會成為一個共同的主題。
這種轉變往往會在整個科技行業產生連鎖反應,而這都說明了科技行業內部的一個關鍵轉變,即傳統角色正在重新調整,為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能力騰出空間。
這種趨勢對於正在科技行業求職的留學生來說,也值得思考,比如像Meta這樣的公司越來越關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意味著他們可能會創造出專門針對人工智慧開發的新工作。針對這點,WST創始人Jerry也曾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點選檢視:
留學生如何把AI時代下的科技求職,走成穩定局?
根據前面提到的兩點分別對應來說👇
首先,隨著傳統技術崗位在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推動下面臨淘汰的風險,留學生想要滿足與這個新技術時代相適應的技能需求,就一定要發揮自己作為“人”的優勢。
2025年企業招聘會更關注 “技能防禦性”,也就是你的能力是否能抵禦3種風險:AI替代、行業週期、技術迭代。以下是網友列出的技能和防禦性指數,大家可作參考:
純SWE/DA能力組合
防禦性指數★☆☆
僅能應對“按需求寫程式碼/資料清理”場景,AI可替代性>80%
SWE + 商業分析能力組合
防禦性指數★★★
能設計“技術→商業價值”轉化路徑,AI可替代性降至 50%
SWE + 金融建模 + AI倫理能力組合
防禦性指數★★★★★
橫跨技術、行業、合規三界,AI難以複製人類的跨域洞察與價值觀判斷
正如麥肯錫指出的:“未來最稀缺的是能駕馭AI完成跨領域任務的通才”。如今,高薪企業面試時會更加側重透過行為面試去考察候選人是否能勝任、並且是長久地勝任申請的崗位。
WST每年都有不少同斬獲來自矽谷頂尖科技公司Offer,即使是在科技裁員潮並未停止的2025年,WST學員發揮依然穩定👇
UCB研究生學員
Amazon Sunnyvale Office
2025年校招全職(非轉正)

Georgia Tech本科學員
Amazon Austin Office
2025年暑期實習Offer

Duke研究生學員
Oracle Malvern Office
2025年暑期實習Offer

Northeastern研究生學員
Meta Seattle Office
2024年校招全職(非轉正)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再來說人工智慧的方面,AI減少了一些工作崗位,卻也創造出了一大批新崗位,而這些崗位也即將成為未來行業的核心👇

WST學員在最新興熱門的AI領域也斬獲了一批優秀戰績(此處僅展示部分)👇


如果你對AI時代下的科技求職還存在疑慮
不知道提升哪些技能可以提高求職上岸率?
想知道自己究竟適合什麼行業什麼崗位?
備戰2026求職季
報名VIP專案,掃描下方二維碼
聯絡WST團隊諮詢專案~~


宣告:所有學員斬獲的高薪崗位實習/全職offer,均是透過WST的求職專案達到自身實力過硬,符合公司錄用標準的前提下透過官方校招渠道,自行申請所獲得。
▼點選這裡,更多求職資訊盡在W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