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解讀】在公立教育下長大的我們,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出國?

作者:思嘉 移民家園網特約撰稿人
點選“閱讀原文”可以作者線上交流
1
不知不覺,已經走到四月,轉眼間,離計劃走的日子又進了一步,剩下的幾個月不過是轉眼瞬間。籌劃了這麼久,當這一天真的臨近時,還是會不安和忐忑。
18年之於我們的太多,如果做年終盤點,從大事記的數量和難度,絕對是勵志元年。以前策劃個自助遊就覺得挺了不起的了,現在才知道,too young too simple,以玩樂為目的的折騰是感受不到壓力和彷徨的。
好吧,無折騰不人生。有一句怎麼說的,折騰是賭博,不折騰就是等死,但如果生活只剩下等死,其實還是挺幸福的。
本年度在經歷了移民面試,申請學校和報名學車後,實現了季季有重點,月月有高峰,臨近年關,總體進展還不錯,今年無論無何要收手了。
我想靜靜。
就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二,大姑娘小媳婦都在歡天喜地的清空購物車的時候,我獨自頂著寒風,跑到郊區的學車考試場,和一群90後一起,候場科目考試,開啟集體顫抖模式,體驗史上最難駕考。幸好老天給力,不用再來了。
古話說,三十不學藝,四十天過午。自己偏搞成四十天過午,才開始學藝。
在人生已到了本該瞭望歸途的時候,放棄可見的頤養天年的日子,漂到國外,從頭開始,要能抗衰老和有一顆大心臟。想扯著娃出國的同學,要準備好。
還好,人生難得是經歷,在爬過一個個山坡後才知道,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比自己以為的更強大,不逼一逼是達不到才藝巔峰的。一個剛從溫哥華短暫回國的女孩兒也說起,出國後就是把以前不會幹的都幹了,有一次還試圖DIY修抽油煙機。當時瞬間腦補了一下,要不要去藍翔速成下。
如此,國內的折騰還只是個起步,算是先體驗一隻腳邁出舒適圈的感受。老公也說,當是鍛鍊自己,這樣去了國外才好適應。唉,原本準備當一輩子生活白痴的,這下混不下去了,不是前半段辛苦,就是後半段辛苦,慢慢適應吧。
2
選擇一路向前,只是為了明年能帶孩子出國上學。因為座標蒙特利爾,所以權衡再三後,準備在國內唸完四年級就過去。這個年紀的孩子確實是小點兒,要是再大些,ms大家都好接受,我們的想法主要是考慮到語言。
早點兒過去可以在初中前就完成語言的過渡,尤其蒙城是英法雙語,要想還兼顧法語的學習,兩年的時間都不寬裕。也會想,學法語是不是有必要,有英語可以獨步天下。
但畢竟技不壓身,送孩子出去就是站在了國際人才市場,老外都是多語人才,誰知道未來哪塊雲彩下雨,別自己先把孩子框住,除非她確實學著不喜歡,也不強求。作為一門外語都沒學明白的我,還是挺期待小妞有一天能三語無縫切換的:)學點什麼都能有收穫,都是個小圈子,挺好。
而如果繼續留在國內,比如初一再走的話,不光英語過關時間長,法語基本上也拾不起來了,或者叫無暇顧及。而且國外申請中學(指私校)的難度明顯比小學大,學校要求高,要面試筆試,還要提供小託福等成績。有點兒沒勇氣搞這麼挑戰,也怕拖下去會面對更多困難,聽說有朋友都去了加拿大,但沒有申請到合適的中學,又回國給孩子補英語了。
想的再頭頭是道,實操時也免不了煩躁,打退堂鼓。
畢竟,中國是個人情社會,背後意味著太多。把孩子從4+2+1的溫柔鄉里拉出來,對哪個家庭來說都不容易。選擇出國,就意味著選擇了老少三代的未來十年。孩子太小,還沒有想法,老人雖然喜歡子孫環繞,但也只能聽安排,他們都屬於“被選擇”。而夾在中間的父母,之於老人,有歉意;之於孩子,已盡力;之於自己,是豁出去了。既要練好十八般武藝,又要隨時準備做好空中飛人。
好好的公立教育大道不走,非要走羊腸小道,跑到一切都是未知的國外,要有多少理由才能說服自己。
3
其實我和老公都算是傳統教育的受益者,在心大的父母的陪伴下,幾次晉級考試,也都僥倖邁上去了,混了個211院校畢業,還戴上了碩士帽。但這個經歷只是在找工作的時候,像護身符一樣發了下光,幫我們妥妥的進了一家還不錯的500強。這裡,要感謝應試教育。
在之後,隨著步入社會,應試教育對人的侷限性也越來越顯現,而且副作用的大小與刷題數量差不多成正比。反而是那些上學時沒那麼努力的,因為小時候視線沒有僅限於書本,工作後思維還更活躍些,好奇心和進取心也更強。看著各路同學的狀態,確實不想讓孩子再走一遍。
大家經常會討論孩子上學的事兒,如果目標是為了有一個好工作,那公立教育就可以滿足,踏踏實實的去努力念,成績不錯的話,很可能收入還不菲。像一個朋友,身為碼農也準備讓兒子當碼農,孩子又感興趣,挺好的。但如果想要的是一個充實和有幸福感的人生,而具體的職業路線還要慢慢探索,那就需要孩子具備許多附加能力,而且很可能要犧牲部分應試能力,這是和公立教育不匹配的,也是公立的路上不好走通的。
用一套教育方法去教育幾代人,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恐怕很難。
想想二十年前的我們,,聽著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一切簡單而美好,整齊劃一的公立教育就是那一代最好的選擇。一路走下去,可以讓70後按照父母的設計,進國企,入外企,做公務員,一輩子衣食無憂。
如果我是70後的父母,我也這麼幹。可現在的環境變了,世界發展太快了,00後這一代,未來所面臨的環境和競爭,已超出我們的經驗所能cover的範疇。
選個職業,職業可能沒有了,被機器人搶走。有沒有看過最近BBC分析的未來將被人工智慧淘汰的職業列表?看著好心驚,許多現在看起來還算不錯的能養老的工作,未來都沒有了。也希望是危言聳聽,我們好安心當井底之蛙。跟孩子聊了聊小機器人的事兒,她也一臉悲傷,怕機器人足夠強大後能把人類控制住。
未來社會的發展已經超出想象力,智慧時代,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傍身神器,又該給孩子儲備什麼樣的武功呢。
只是希望能在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接受最適合的教育。未來,能站在世界的舞臺上,去審視自己該走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喜歡自己做的事。同時,塑造一個健康的體魄,可以支撐未來的艱辛。
4
對公立校的捨棄,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看到現在初中校的狀態。雖然對國外的教育只略知一二,是否和預期一樣還不好說。但對公立教育,卻是因瞭解而放棄。
目前的初中都是壓力巨大,孩子已經不太可能還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課堂以外的東西了。看到身邊同事的孩子,一個個都是一入初中深似海的樣子,家長們都說,如果還有興趣班,在小學階段多上上吧,中學就沒有時間了。
首先是分班考,搞快慢班,讓成績像寫在臉上般存在。考的好的自然得意,考的不好的不僅自己灰頭土臉,父母也會臉上無光。也許學校是為了配比教育資源,但對於心智還不成熟的小屁孩兒來說,是不是有點兒殘酷。而且,每年還會根據前一年的成績,重新競爭快班的船票。在這種競爭氛圍下,他們還會互相幫助,切磋習題嗎。
而初中生的日常,也是週一忙到週五,週末還要補課,基本沒有空閒時間,小學時期的興趣班全部取締。同學之間也很少社交,一放學就被家長們紛紛接走,各回各家,友誼之花,沒有生長的氛圍和土壤。時間和精力全都用來學習,倒是可以靜心,就是不知道這麼單調的生活,能堅持多久。
既然北京的初中,普遍都是這種狀態,原本還猶豫是不是再等等,漸漸也不再糾結了。
5
記得自己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光,就是放學後在操場上狠狠的撒歡,絕對是放養那種的。整個初中三年,都用長在操場的拼搏精神,野蠻生長。以至於那會兒真愛的運動,一直保持到現在。當然,初中階段把時間和精力都貢獻給了操場,也不值得鼓勵,本就沒有完美的教育。
不管後來的人生是否開掛,70後們普遍對自己的小學和初中生活,高度認可。每每提起都是眼睛發光,大腦狂分泌快樂的荷爾蒙,瞬間慰籍了老朽的生活。而現在的“一分一操場”,在這種壓力下長大的孩子,估計很難找到這麼純粹的快樂了。在人生最好的幾年,投入幾乎全部的精力學習課堂知識,明明有更多的東西值得去探索,還是挺可惜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從人生的長河來看,過了這個階段,刷出的那幾分能沉澱下多少。
我們這一代,雖然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習搞得有點兒像副,時間都浪費在了操場上,閒書裡,和小夥伴的玩耍中,幹了這麼多“無用的事”,在長大後人生的考場中,慢慢聚整合一種軟實力,光輝逐漸去顯現。回報的慢,不代表沒有回報。
其實不是怕孩子辛苦,出國也不是為了躲避壓力,只是希望孩子能在最不受束縛的年齡,可以有精力去探索,發展自己的愛好,找到興趣點,收穫更多,視野也能更寬廣。
而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對感興趣的事情持之以恆,會讓她受用一生,也是我想要她的樣子。
寫在18年歲末,送給自己,也送給孩子。
願長大的你,能如我所願。願未來的我,能不負所盼。
更多熱門國家移民資訊

點選“閱讀原文”,測測你能移民哪個國家?

點選“在看”分享你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