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三年級,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
很多孩子一、二年級輕鬆拿雙百,到了高年級,不僅分數下降,名次也下降了很多。
所以三年級常被比喻成“一道坎”或是“分水嶺”。
這種現象是多種原因綜合的結果,比如早期的超前學習、學習難度加大、兒童心理發展步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這些因素導致一些孩子在三年級之後的學習越來越費力。
其實,小學前三年,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習慣,它會給孩子的成長之路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很多孩子之所以到了三年級,課堂上不專心、考試粗心、平時上學磨蹭等,都是因為早期沒有養成好的習慣。
這就像打地基,建高樓,地基打好了,孩子才能學得更加紮實。
那麼到底要養成哪些習慣呢?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學習效率、閱讀理解能力、自主性和專注力四個角度出發,談談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才是小學階段的重中之重。
1
效率: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學習的習慣
孩子上學前幾年,最令父母無奈的事情,莫過於孩子的拖延:放學寫作業需要反覆催促;好不容易拿出作業本,又以各種藉口磨洋工和拖延;到了晚上睡覺,又要催促千百遍……
我們習慣把這些表現歸結為孩子自律性太差,其實背後主要根源之一是孩子不懂得正確規劃時間。
要想成功克服拖延,我們需要幫孩子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學習的習慣。
所謂的“規定時間”有兩個方面:
第一,什麼時候開始學習。
有關調查表明:學習好的孩子,一般會在嚴格規定的時間內準備功課。
孩子在學校裡的學習是有嚴格時間規定的,在家裡也應該有固定的學習時間。
例如,放學後應先寫作業而後玩,或者在晚飯後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就做功課。
這樣做能使孩子形成—種時間定向,—到那個時候就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的願望和情緒。
這種時間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開始投入學習的準備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很快能專心學習。
第二,學習任務要有明確時間限制。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老人家要給侄女寄明信片,她用了一個小時找明信片,一個小時選明信片,一個多小時寫祝詞,找侄女的地址又用了半小時……
將明信片寄出之後,老人家倍感疲憊。
然而,同樣的事,如果工作特別忙的人去做,可能只需要5分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孩子做事更加利落,你要有意識地給孩子一個截止時間。

因為很多孩子很難認識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緊迫性,給他的時間越充裕,他反而開始放慢節奏,任務只能在最後一刻才完成。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著規定完成任務的時間,這是比嘮叨更有效地督促。
比如說:“玩十分鐘就去寫作業”“5分鐘後要出門了,你自己換好衣服”“今天老師佈置的作業, 你要在半小時內完成。”
這種提醒可以平靜地告訴孩子,接下來某段時間需要做些什麼,孩子也知道如何執行,有效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2
綜合學科的學習能力:培養閱讀習慣
很多父母都有一種誤解,認為閱讀對孩子學習的幫助,僅僅在於語文,甚至只在於寫作文。
其實不然,幾乎所有的學科學習都離不開對語言的理解,閱讀能力有限的孩子,在其他學科上也容易栽跟頭,這並不是在危言聳聽。
尤其是到了高年級,學習的廣度、難度、深度都在加大,內容也漸漸抽象,閱讀理解能力跟不上,“滑坡”現象很有可能就出現了。
拿數學來說,聽上去這門學科與閱讀完全不搭邊,事實上,數學課本、試卷中有很多閱讀材料,缺少閱讀基礎,孩子在理科學習上會經常出現“題沒看清”、“概念混淆”、“抓不住關鍵”等情況。
有位媽媽曾經發現,孩子數學總是考不到高分,每次試卷發下來,最後一兩道應用題總是留白。
她本以為是孩子時間來不及,一問之下才知道:孩子根本讀不懂題目。
閱讀,不僅關係到語文學科的本身,也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而且隨著孩子的年級越高,對閱讀理解的能力要求也越高。
長期的閱讀可以鍛鍊孩子三種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資訊提煉總結能力,整體提升孩子的學科學習能力。
如果早期孩子能把閱讀當成興趣和習慣,並且能在閱讀中思考,孩子今後學習中的文字處理能力才不會拖後腿。
有位家長曾經對我說:“女兒6歲前,我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就是親子閱讀。”
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她就開始買一些翻翻書、童謠集,2、3歲的時候開始給孩子講繪本故事,孩子房間有半面牆,都是孩子讀過的童書。
她的女兒現在上三年級,閱讀已經成為孩子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在見識和獨立思考上,表現得比同齡人孩子更突出,更驚喜的是,學習中的知識積累、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這都是從小閱讀的成果。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孩子在手機、Pad、遊戲、電視中消磨掉了大量的時光,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三年級前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黃金時期,錯過了,將是孩子學習之路很難彌補的缺憾。
3
學習的獨立性: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孩子上了三年級之後,家長會發現輔導難度大幅度提升,一些難題面前,家長難免力不從心。
家長對孩子的幫助變得有限,而孩子在早期的輔導之下,不僅養成了依賴的習慣,而且漸漸地失去了學習動力。
有的孩子到了三年級,還是要父母狠盯著才會學習,父母不催,他就不動筆;
有的孩子作業沒得優,責怪媽媽沒有給他檢查出來錯誤,平時的作業看上去毫無漏洞,實際上都是經過父母最佳化的結果。
還有的孩子,遇到難題第一反應不是思考,而是求問大人或者自己使用搜題軟體搜尋答案。
這樣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過度幫助之下,大腦變“懶”了起來。
所以三年級以前,我們可以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學習,但要時常提醒自己:我們陪伴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自主學習。

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問題,你最先要考慮的不是答案是什麼,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思考,明白解題思路,學會舉一反三。
只有學會獨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在學習上保持良好的勢頭。
當孩子不想學習的時候,你需要及時提醒他後果,並讓他自己去承擔責任。
家長要學會漸漸從孩子的課業中撤離。
當孩子教半天也教不會的時候,也要試著接受孩子的“不開竅”。
我們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感受和認知,真氣到不行的時候,寧願逃,也不要留在原地和孩子僵持。
畢竟,學習興趣和積極感受才是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作者講過這樣一段話:“(關於作業)孩子肯定無法在第一次嘗試時,就做得很完美,也無法做得比你這個有好幾十年人生經驗的人更好。
請記住,他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勝任感。在能夠達到“有意識地勝任”這一水準之前,他還是需要親自去學習那些不知道的事情。”
孩子達到真正的自主學習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守護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適當監督,也要及時放手,並給予鼓勵和引導。
4
專注力:早睡和運動是關鍵
培養小學階段孩子的專注力,一直是家長們尤為關心的話題。
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級,成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課上很難集中注意力聽講。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父母最容易忽視的兩大關鍵:一是早睡的習慣,二是運動的習慣。
先說早睡的習慣。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從2歲就開始早睡的孩子,到8歲時,出現注意力問題的機率比同齡晚睡的孩子低62%。
但生活中,提起早睡,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的學習任務太重,睡太早是不可能的!”
似乎,孩子每天早睡,就意味要以學習為代價。
作業量對孩子的睡眠時間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的家長訴苦:孩子作業太多,經常做到晚上11點。
但同齡的其他孩子卻能及時完成作業,玩一會之後,準時上床睡覺。
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一是孩子真的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客觀差距,二是有的孩子學習效率太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磨蹭”
習慣沒養好,才是導致孩子晚睡的關鍵。
換句話說,只要家長和孩子能重視早睡這件事,培養孩子先做功課再去玩的習慣,做好時間的規劃,作業一般不會成為孩子晚睡的罪魁禍首。
科學的作息是專心學習的基礎,讓孩子睡夠真的至關重要。
再來說運動的習慣:
運動換來的是孩子的專注。
美國一組小兒科醫生、認知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對學生健康做出一個評估,發現只要一週運動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鐘,就能大幅提升孩子記憶、注意力和教室行為的正向效果。

《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也有這樣一句話:更好的體能等於更好的注意力。
書中用大量的案例證明了:運動給孩子的身體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刺激,而這種刺激為大腦創造了一種環境,使大腦能夠更好的去運作、學習。
比如孩子花半小時時間去運動和鍛鍊,他就會有好心情安靜地坐在課桌前,全神貫注地學習,孩子的大腦也更有能力記住書中的內容。
重點是,運動也讓孩子避免了在家久坐看電視、玩手機等等。
孩子出門多動動,記憶力、專注力才會越來越強。
推薦閱讀:

做個合格的父母
長按識別二維碼
做個合格的父母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鍵詞
家長
時間
讓孩子
父母
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