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傳》是由普利策獎得主悉達多·穆克吉所著的又一部科普佳作。

穆克吉是腫瘤學家、生物學家,因其之前的著作《癌症傳》和《基因傳》而在科普創作領域產生卓越影響力,如今,穆克吉憑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出色的文字功底,將細胞這一微觀世界裡的“最小社群”,以一種生動且深刻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眼前。
《細胞傳》所講述的,是細胞的內部運作機制、細胞與疾病的關係,以及細胞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對於那些渴望探尋生命奧秘、瞭解醫學發展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把珍貴的鑰匙,開啟了一扇通往細胞世界的大門,引領我們去重新認識生命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疾病。
內容與結構
《細胞傳》是一部關於細胞科學的歷史,濃縮了從17世紀人類發現細胞、研究細胞,到如今操控細胞的各階段重要進展。穆克吉以六個主題部分組織了這本書,每一部分都探討了細胞生物學的不同方面,從細胞的發現到它們在組織和器官中的作用,再到疾病中的細胞。
核心觀點1:細胞——正確認識疾病的視窗
作者在書中鮮明地提出:“要了解正常生理或疾病的本質,我們必須先從細胞入手”。
細胞就像是一扇隱藏在重重迷霧後的視窗,只有開啟它,才能窺探到疾病的真相。
在顯微鏡誕生之前,人類對疾病的認知可謂是相當原始且充滿臆想。當時流行於古代歐洲的“四體液學說”,由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該學說認為人體由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體液組成,它們分別對應火、氣、水、土四種元素,且與人體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
既然是元素,這四種體液的平衡就是人體健康的基礎,一旦失衡就會引發疾病。比如,血液過多被認為會導致身體發熱、發紅,可能出現發燒、炎症等症狀;粘液過多則與身體的寒冷、潮溼狀態相關,可能引發感冒、咳嗽、多痰等病症;黃膽汁過多會使人情緒暴躁、易怒,還可能導致黃疸等疾病;黑膽汁過多被認為與憂鬱、沮喪等情緒有關,也可能引發一些嚴重的疾病,如癌症等。
這樣的認知,也就決定了當時的疾病治療方式。在各種調節體液平衡的治療手段中,放血療法比較常見,因為當時的主流醫學認為可以透過放出血液來減少體內血液的量,以恢復體液平衡,常用於治療發熱、炎症等病症。此外,催吐被用來排出過多的粘液,服用瀉藥以促使黑膽汁排出,而透過小便則可排出多餘的黃膽汁。
這種簡單粗暴的解釋,全然沒有觸及疾病的根源,但也是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
而顯微鏡的出現,才讓我們得以發現細胞,自此,這扇認識疾病的窗口才被緩緩推開,我們開始踏上正確認識疾病本質的道路。
核心觀點2. 對細胞認知帶來醫學科技的改變
隨著對細胞的研究不斷深入,我們對細胞功能的認識愈發細緻全面,這也催生出了眾多改變醫療格局的成果。作者將這些基於對細胞生物學認知所帶來的醫學創新分為如下幾類:
-
對細胞功能的干預:如抗生素、治療癌症的化療等。
-
在不同機體間轉移細胞:如輸血、骨髓移植、體外受精。
-
利用細胞合成來合成藥物:如胰島素、單克隆抗體等,用於治療疾病。
-
改造細胞,創造有全新功能的細胞,用於細胞治療。
治療癌症的CAR-T細胞治療屬於上述第四類,透過對免疫細胞的改造,使其能夠精準識別並攻擊癌細胞,為癌症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許多疑難病症的攻克上,基於細胞層面的探索都提供了創新性的思路和有效的解決方案,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健康狀況,延長了人們的平均壽命,讓醫學發展邁向了一個又一個新臺階。
科學與敘事的結合
穆克吉被評價為一個非凡的講故事者,他能夠將複雜的科學知識以簡單而有趣的方式解釋給讀者。他的寫作風格被描述為清晰、生動,能夠將科學發現的激動人心的時刻與治療病人的經驗結合起來。
在他介紹的癌症患者故事中,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世界上第一個接受CAR-T治療的白血病小患者Emily Whitehead,因為趕上了新型細胞療法的問世,本來以為生存期不過幾個月的Emily,不但讀完了高中,上了大學,而且獲得了臨床治癒。
Emily的故事,已經見諸於很多新聞報道。但是,在一般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看不到Emily在接受治療後離死亡的一步之遙,看不到負責該臨床研究的Carl
June 教授幾乎已經要宣佈臨床試驗失敗,看不到是Carl June教授在一念之間,想到可以阻斷IL-6、控制細胞因子風暴的一個抗體新藥,並在第一時間申請獲得超適應症使用,才將Emily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也才讓CAR-T治療避免之前基因治療所遭遇的挫敗。
June 教授幾乎已經要宣佈臨床試驗失敗,看不到是Carl June教授在一念之間,想到可以阻斷IL-6、控制細胞因子風暴的一個抗體新藥,並在第一時間申請獲得超適應症使用,才將Emily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也才讓CAR-T治療避免之前基因治療所遭遇的挫敗。
穆克吉不但講了患者因細胞療法而受益的成果,也追溯了取得這些醫學進展背後的感人故事。這種敘事方式使得複雜的科學概念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科學探索的艱辛與樂趣。
科學發現的歷史
書中充滿了歷史軼事,許多發現在當時都具有爭議性,比如關於腐爛和疾病的細菌理論。又比如對胎兒進行的基因編輯。
一方面,是在還不具備科學知識的黑暗世紀,因為錯誤的認知而採取了錯誤的疾病治療方式。
另一方面,則是對科學知識的過度濫用,不僅違背了基本的醫學倫理道德,更是對生命尊嚴的一種踐踏,讓整個社會不得不對科技應用的邊界進行深刻的反思。
“衰老是一場屠殺”
這是作者引用的美國小說家菲利普·羅斯的一句話。
2024年12月4日,86
歲的瓊瑤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瓊瑤留下的遺書表明,她做出這個選擇,是因為已經站在了生命的終點。

有的人的輕生,其實是重生。至少是他們認為的重生方式。
每個人都要經歷衰老,每個人希望有一個重生的機會。
幹細胞,雖然不可能給人重生,但是也帶來了延緩衰老的希望。
《細胞傳》的最後一部分,是《重生》,而這一部分的重點,就是幹細胞。
但是,雖然對細胞的認知,給人類帶來無數的醫療創新,也可能在未來幫助人類對抗衰老,但是,從認知到醫學實踐的道路,永遠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
比如目前在治療白血病患者中常用的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每年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最早接受移植的100位白血病患者中,有83人在最初的幾個月內去世。
雖然這一技術最終取得了成功,但肯定有人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
幹細胞抗衰老,這個概念正透過各種渠道向消費者普及。很多人樂於接受新鮮的概念,卻不願意靜下心來真正瞭解一下這個概念的前世和今生。
自己的路該怎麼走?瓊瑤選擇了她的路,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路。但是,如果要選擇幹細胞抗衰老,也許至少應該先讀一讀《細胞傳》。
總結:《細胞傳》是一本“拓寬知識面+ 啟發思考”的書
《細胞傳》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科普與細胞相關的知識,它更像是一位嚴謹又耐心的導師,引導我們以科學、理性且符合倫理的視角去看待細胞研究,去思考科技與生命、健康之間的微妙關係。它讓我們明白,對細胞的探索既蘊含著無限的可能,也需要我們時刻堅守底線。
#衰老
關鍵詞
細胞
穆克吉
疾病
人類
《細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