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被中餐館服務員強行追討2美元小費!眾目睽睽之下,她只能含淚補足!

來源:華人生活網   微信:Huarenlife168
近年來,美國小費文化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議,南加州部分餐館甚至出現服務生追著顧客討小費的現象,讓不少消費者感到不滿。
近日,一名華人女顧客在洛杉磯縣的一家中餐館就餐後,因小費問題被店員攔截……一番理論之後,該女子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迫“補足”小費。
這一事件不僅給當事人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也讓許多消費者對小費制度的合理性提出質疑。

據聖蓋博谷居民Angela黃向媒體透露,她的姐姐黃女士日前在當地一家中餐館消費26美元(含稅),結賬時額外支付2美元小費,總計大約29美元。
然而,黃女士剛走出餐館就被店員攔下,質問她為何只給2美元小費……
黃女士試圖解釋自己是“按照稅前金額計算小費比例”,但店員態度強硬,堅持該店“規定小費應按照稅後金額計算”,並當眾指責她給得太少。
由於正值午餐高峰期,眾多食客目睹這一幕,黃女士十分尷尬……最終,她含淚掏出2美元……(總共支付4美元小費)。
Angela憤怒地表示,這次經歷對她姐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影響,“她每天做噩夢,甚至在夢中抓傷自己的手臂。”
Angela質疑,“小費本來就是客人自願給的,服務生憑什麼強迫客人支付?”
類似事件並非個例。
Angela透露,她曾親眼見到一家五口的華人顧客在另一家中餐館就餐後,因小費問題被店員追至停車場。
據她回憶,這家人似乎是從國內來的,結賬後剛走出餐館,服務員便追上去大聲叫喊“你們小費給得不夠!”並一路跟隨到停車場。
Angela的丈夫目睹那一幕後憤憤不平,“如果換作是我,絕不會讓服務生得逞。”
不少消費者也表達類似不滿,認為“小費本應是對優質服務的獎勵,而不是一種被迫支付的附加費用”。
在美國生活幾十年的Angela認為,小費文化如今已經“走歪了”。她指出,在許多西式餐廳,服務員通常會提供貼心服務,比如主動補充紙巾、詢問顧客需求,而部分中餐館的服務僅限於點菜、上菜,卻依然要求高額小費……“這豈不就是變相搶錢嘛!”

不少消費者也發現,新冠疫情之後,小費文化發生了明顯變化。
過去,消費者願意支付小費是出於對服務的認可;而現在,通貨膨脹加劇,許多餐廳的小費最低標準已從原來的15%上漲到18%,甚至20%以上,一些餐館更是直接在賬單上強制收取小費,讓顧客別無選擇。
一位不願具名的華人消費者表示:“如今,在美國不給小費,服務生可能會直接翻臉”……“這已然不是‘感激服務’,而變成一種隱形的‘強制收費’了。”
“給小費”最初起源於歐洲,傳至美國後逐步發展。當時美國處於奴隸制時代,白人用餐後會給黑人服務員小費以體現其優越感,且餐廳老闆也會以此為藉口不付給黑人服務員全額工資。
美國當時有40多個州實行小費抵薪政策——換句話說,顧客支付小費其實就是在幫老闆支付服務人員的工資。1991年時,美國“小費僱員”(Tpped employee)的時薪只有2.13美元(聯邦當時最低時薪為7.25美元)。
如今,消費者對於這一傳統的看法已逐漸分化,且疑問多多:究竟該如何計算小費?稅前還是稅後?小費給多少到底誰說了算?小費是否應該成為“必須支付的固定費用”?等等等等……
這些問題不僅在美國,它正在幾乎所有“有給小費傳統的國家及地區”持續發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