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裡是可以掃的△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更多北美
精彩資訊盡在加拿大樂活網 (lahoo.ca)

據聖蓋博谷居民Angela黃向媒體透露,她的姐姐黃女士日前在當地一家中餐館消費26美元(含稅),結賬時額外支付了2美元小費,總計約29美元。然而,黃女士剛走出餐館,就被店員攔下,質問她為何只給2美元小費。

黃女士試圖解釋自己是按照稅前金額計算小費比例,但店員態度強硬,堅持該店規定小費應按照稅後金額計算,並當眾指責她給得太少。
由於正值午餐高峰期,眾多食客目睹這一幕,黃女士的尷尬感油然而生。最終,她忍受不了眾人的目光和店員的施壓,含淚從錢包裡再拿出2美元,總共支付4美元小費。
Angela憤怒地表示,這次經歷對她姐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影響,“她每天做噩夢,甚至在夢中抓傷自己的手臂。”她質疑,“小費本來就是客人自願給的,服務生憑什麼強迫客人支付?”
類似事件並非個例。Angela透露,她曾親眼見到一家五口的華人顧客在另一家中餐館就餐後,因小費問題被店員追至停車場。據她回憶,這家人似乎是從國內來的,結賬後剛走出餐館,服務員便追上去大聲叫喊“你們小費給得不夠!”並一路跟隨到停車場。

Angela的丈夫目睹這一幕後憤憤不平,“如果換作是我,絕不會讓服務生得逞。”不少消費者也表達類似不滿,認為小費本應是對優質服務的獎勵,而不是一種被強迫支付的附加費用。
在美國生活幾十年的Angela認為,小費文化如今已經“走歪了”。她指出,在許多西式餐廳,服務員通常會提供貼心服務,比如主動補充紙巾、詢問顧客需求,而部分中餐館的服務僅限於點菜、上菜,卻依然要求高額小費,“這已經變成了變相搶錢。”
不少消費者也發現,新冠疫情之後,小費文化發生了明顯變化。過去,消費者願意支付小費是出於對服務的認可;而現在,通貨膨脹加劇,許多餐廳的小費標準從原來的15%上漲到18%甚至20%以上,一些餐館更是直接在賬單上強制收取小費,讓顧客別無選擇。

一位不願具名的華人消費者表示:“如今在美國,不給小費,服務生可能會直接翻臉。這已經不是‘感激服務’的文化,而是變成了一種隱形的強制收費。”
給小費最初起源於歐洲,傳至美國後逐步發展。當時美國處於奴隸制時代,白人用餐完畢後會費給黑人服務人員小費以體現優越感,且餐廳老闆也會以此為藉口不付給服務人員全額工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注: 如想第一時間看到加國報告最新資訊,請點選本號首頁右上角,新增“星標”
。

來源:華人生活網
平臺:加國報告
微信ID:Canadanews
全加拿大華人都在關注加國報告,就差你了

歡迎關注加國報告影片號(進入影片,點選賬號頭像,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