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EIN這家企業在國內既神秘陌生又如雷貫耳。因為在國內沒有開展業務,所以消費者並不熟悉,但GlobalData釋出的資料顯示,2024年SHEIN成為市場份額增長最快的時尚零售商,全球市佔率達1.53%,僅次於耐克和阿迪達斯,成為全球第三大時尚零售商,ZARA、H&M和優衣庫都還要位居其後。

在如今的增長環境和國際環境下,快速的增長從何而來?漸進式地改變傳統做法似乎不足以支撐這樣的突破,而SHEIN也確實是在對行業底層邏輯的改變中,獲得了快速穩健增長的動能。
效率重構:
從規模化的效率到數字化的效率
在廣東順德的一家印染工廠內,高大的立庫與穿梭的AGV小車相映成趣,當數百卷原料布匹運送到廠房時,只需三位工人參與卸貨入庫。而在三層的生產車間內,數十臺機器高速地完成圖樣的轉印工作,須臾之間,白色的布匹就已經有了豔麗的色彩,有些布料上已經印上了服裝裁片的樣式。而負責印染工作的“機長”們,僅需對照訂單核對圖樣,並將成品收檢即可。在這裡,同樣的花色不會被大批次生產,有時甚至一卷布上就可以印製2-3種花色。
這家工廠是SHEIN的核心供應商之一,在多年的合作中雙方一起不斷改進著印染的技術與流程,實現效率的重構。而SHEIN的增長故事,也正是從效率二字開始的。
如果回顧商業的歷史,不難發現許多知名的企業正是因為顛覆性地改進了生產或銷售效率,從而成為名噪一時甚至引領行業正規化變革的知名企業。最知名的莫過於福特和生產線模式的誕生,“豐田模式”則因其精益生產提升效率的核心至今備受推崇,而沃爾瑪等企業對於物流效率的提升也成為其走向成功的重要推手。
一直以來,服裝行業對於效率的追求也從未停止。“快時尚”就是早年間服裝行業追求效率的模式創新。但它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生產過剩帶來的大量浪費。
反觀SHEIN對於效率的追求,就融入了更多數字化時代的特色:透過小批次試生產和試售瞭解市場反饋,從而制定和調整後續生產計劃,以此提升銷售效率和減少庫存風險。在這一邏輯下,效率不僅僅是提升“標準化複製”的能力,更是對“需求驅動的敏捷響應”。
同時,SHEIN也在服裝的生產與設計各端推動數字化變革,以此提升產業效率。就拿服裝的製版打樣環節來說,以往設計師需要根據設計圖裁片,製作樣衣,經過幾輪試穿調整,才能最終確定版型。但SHEIN與合作企業共同研發引入了一套數字化的製版系統,在數字孿生的環境下模擬服裝的上身效果並進行修改,大大提升設計環節的效率。

另外,一些有趣的小工具也被引入生產的各個環節。比如可以自動丈量服裝尺寸並上傳質檢系統的尺子,可以輔助縫紉機自動縫製的手套模具,可以自動製作出衛衣袖口的製衣機等等。在SHEIN的服裝製造創新研究中心裡,類似的工具還在被不斷地研發與應用。
工業革命以來,紡織行業作為被機器賦能的典型,已經成為以規模換效率的代表。而今,在數字化的時代裡,這個行業又再次被重構,在新的效率制勝的年代煥發新生機。
技術革新:
業務增長與綠色增長的同步進階
不久前的巴黎時裝週上,一件服裝的設計受到網友追捧。它的上半部分是牛仔材質,下半部分是網紗,兩種材質中間卻沒有任何拼接縫合的痕跡。很多網友好奇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雖然品牌沒有公佈它們所採用的印染技術,但在SHEIN的供應鏈企業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2021年,SHEIN就宣佈與長勝科技共同推出數碼冷轉印牛仔工藝技術,可以透過數碼印表機,將牛仔的圖樣轉印到布料上,一些褪色、磨損的設計感紋樣也可以直接轉印,不僅更能忠實還原設計思路,提升效率,還省去了反覆水洗的過程,從而減少水和能源的消耗。
最新資料顯示,SHEIN2024年採用數碼冷轉印工藝生產牛仔服裝約38萬件,按照必維國際檢驗集團(BV)2023年驗證報告中的節水量驗證結果,這大約相當於節水超1萬噸。同時,自數碼冷轉印工藝推出以來,截至目前已節水近2萬噸。要知道,服裝的傳統印染環節一直是耗水大戶,而這一技術的推出則極大地改善了這一情況。

近年來,SHEIN透過技術層面的創新推動著服裝紡織行業的綠色變革。比如與數碼冷轉印技術相對的數碼熱轉印技術。它可以將染料印在熱轉印紙上,然後轉印到織物上形成圖案,因此,這種技術也極大地節省了印染過程中的水資源消耗。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4年6月,SHEIN使用數碼熱轉印技術的產品已經超過 65%,因此節省113萬噸水。
另外,SHEIN也聯合東華大學研發新一代“聚酯中聚體迴圈利用解決方案”,在保障再生滌綸品質的基礎上,擴大回收材料的範圍。這一解決方案預計在2025年6月推廣至產業供應商中實現量產,也將助力SHEIN實現2030年31%再生纖維替代的目標。
在追逐綠色轉身的同時,這些技術的創新也在助力SHEIN提升業務表現。比如數碼轉印技術讓印染環節可以實現小單生產,支撐小單快反模式的實現,而再生纖維材料的創新,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
實際上,在探討ESG相關話題時,如何讓企業的ESG投入對業務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而不僅僅成為“綠色成本”,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課題。畢竟長期的穩健固然可貴,但短期的利益也不能無視。而SHEIN的做法則讓技術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同步進階,科技創新帶來更加綠色的服裝行業,綠色願景的推動帶來的技術革新,也正在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產品的成本,從而推動服裝行業價值的重構。
生態共進:
企業與利益相關方的雙向賦能
90後夫妻檔王豐、李莉在廣東佛山經營童裝工廠。這家工廠也是SHEIN的重要供應商之一,過去幾年間,在SHEIN的持續賦能下,工廠2024年的銷量比2022年翻了三倍。“我們今年的目標是,銷售額在去年的基礎上再翻一倍。”
三年前,夫妻二人看到跨境電商的增長趨勢,開始嘗試聯絡SHEIN。沒想到,SHEIN提供的不僅是業績的增長,還有一系列的經營指導,從組織架構的調整,到生產各環節全流程的數字化、精益化賦能提升等等,幫助工廠從夫妻店變成一家更具精細化管理能力的現代企業。“SHEIN的員工一次次地引導我們找到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改善方案後,還會盯著我們落到實處,就好像一直有個人在後面鞭策你成長。”李莉說到。
在SHEIN的供應鏈名單上,像這家童裝工廠一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SHEIN也在持續不斷地為合作伙伴、供應商提供各類技術與經營支援,至2024年底已累計投入資金2.5億元。
2023年,SHEIN首個服裝製造創新研究中心在廣州落成。這家由當地服裝學院改造而來的創新中心至今保持著大學校園般的氛圍,供應商會定期來到這裡進行質檢、技術、管理方面的培訓,園區內還為初創的設計工作室提供辦公空間,以及與SHEIN合作的機會,成為行業共進的孵化場。
SHEIN提供的資料顯示,2024年該中心開展培訓485場、覆蓋超2萬商次。同期SHEIN還開展了近60期人才認證考核、10場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為行業培養職業化的優秀技能和管理人才。
在愈發複雜的商業環境中,很多企業意識到獨善其身不是明智之舉,與各利益相關方一同建設企業生態,形成商業戰略大師馬丁·裡維斯口中的“複雜自適應系統”,才是走向可持續增長的可靠路徑。
許多企業已經開始了相關實踐。比如麥當勞與供應鏈合作伙伴共建的智慧產業園已經落戶武漢,各方將一同打造更加智慧的供應鏈體系。宜家也特別關注與供應鏈企業的合作與雙向賦能,其在中國的460家供應商裡,約40%已經保持了超過14年的合作關係。而一些在宜家出售的商品,其靈感也是從供應商處而來。而在SHEIN,今年,“希音灣區智慧產業園”將正式進駐使用,“希音灣區西部智慧產業園”也預計將在年底竣工。在這裡,SHEIN與供應鏈合作伙伴將獲得更優質的生產基礎設施、管理與技術創新支援。
另外,對於供應商的管理與賦能,也是ESG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從SHEIN在2023年ESG報告中公佈的資料來看,範圍三排放佔比超過99%,這一部分的碳排放主要來自採購貨物與服務等,實際上主要來自供應鏈合作企業。因此,為了提升ESG表現,以獲得長期增長的韌性,與供應鏈企業一同擁抱綠色創新勢必成為SHEIN增長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目前,SHEIN已經在綠色減碳領域對供應商提供加持,比如支援供應商的綠色改建,透過屋頂光伏建設專案等推動“零碳電力”的使用等。
在2023年度的ESG報告中,SHEIN提出了People、Planet、Process的evoluSHEIN模型,這不僅僅是企業ESG戰略的模型,其實也是對SHEIN增長核心的描述。在新的商業邏輯下,舊的方法被逐漸取代,一個不但能賺錢,也更加綠色和可持續的新正規化正在逐漸成熟。而在不斷顛覆過往經驗的過程中,我們有望看到更多像SHEIN一樣的新星的誕生。
劉玥 | 文
劉玥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新媒體中心策劃總監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