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外資稅收優惠政策釋出,人形機器人招聘需求激增|財經日日評

點選按鈕▲立即報名

三部門釋出外資稅收優惠政策
6月3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商務部等三部門釋出《關於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稅收抵免政策的公告》。公告提到,境外投資者以中國境內居民企業分配的利潤,在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間用於境內直接投資符合條件的,可按照投資額的10%抵免境外投資者當年的應納稅額,當年不足抵免的准予向以後結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外國政府訂立的稅收協定中關於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適用稅率低於10%的,按照協定稅率執行。
《公告》明確要求,境外投資者境內再投資需連續持有至少5年(60個月)以上。商務部最新發布釋出資料顯示,2025年1—5月份,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018家,同比增長10.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581.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3.2%。(介面新聞)
|點評|這次稅收抵免政策,既鼓勵外資加大對華投資,又給予長期資本更多回饋。2017年國內也出臺過類似的政策,當時規定利潤再投資可享受“暫不徵收預提所得稅”,將所得稅延後徵收。這次的政策明確可以進行稅收抵免,永久性地減免了部分應繳納稅款,對外資的吸引力更大。
對於外資在A股的投資,《公告》做了明確的界定,符合條件的戰略投資才可以抵稅,儘可能避免外資在資本市場內進行短期套利,更加鼓勵外資進行長期投資或投向實體經濟。受內外因素影響,去年外資在華直接投資罕見出現負增長,今年外資對華投資的熱情略有降溫。中國陸續出臺一系列放寬外資投資限制、鼓勵外資投資的政策,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外資來華投資。
6月百強房企銷售業績環比增長14.7%
6月30日,克而瑞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6月,TOP100房企實現單月銷售操盤金額3389.6億元,環比增長14.7%。近六成百強房企單月銷售業績環比增長,其中28家企業單月銷售業績環比增幅大於30%。從上半年累計來看,1—6月,TOP100房企銷售總額為18364.1億元,同比下降11.8%,降幅較1—5月擴大1%。
中指研究院指出,上半年,20家代表房企47.8%的銷售業績來源於二線城市,為主要業績貢獻來源;一線城市銷售業績貢獻率同比增長9%至40%,增速顯著。資料顯示,6月30個重點城市新房成交規模達1034萬平方米,上半年累計成交規模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二手房成交增長動能略有放緩,一線城市韌性相對較強,二三線城市分化加劇。(證券時報)
|點評|今年上半年,國內房地產市場出現止跌企穩跡象,成交規模保持穩定,價格方面仍有待提振。6月各地市專項債收儲、城中村改造等政策逐步落地,疊加年中房企促銷活動,共同助力頭部房企銷售金額增長。得益於新一批以“好房子”為賣點的優質樓盤陸續開盤,今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量價齊升趨勢,庫存快速出清,甚至再次向供不應求靠攏。因此,一二線城市土拍市場今年明顯升溫,房企拿地積極性提升,民營房企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土拍市場。
相比之下,低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改善的情況並不明顯。過去房地產市場瞄準一線市場定價的氣氛已經明顯減弱,房地產市場正逐步迴歸理性市場化定價。
上海設立500億元產業轉型二期基金
7月1日,上海市投資促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強服務優環境 進一步打響“投資上海”品牌的若干舉措》。其中提到,加強金融資源高效供給。建立國資併購基金矩陣,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產業轉型升級二期基金,用好1000億元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加大對重點產業戰略性專案和產業鏈核心關鍵環節投資力度。
《若干舉措》提到,釋出重大應用場景。釋出AI大模型、具身智慧、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等重點應用場景,推動重大應用場景優先向重點企業、重點專案傾斜。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強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環境。(財聯社)
|點評|上海一期產業轉型升級基金獲得了良好成效,政府領投的長期資本基金撬動了10倍以上的社會資金跟投,在科技行業中培育了一批上海領軍企業。有了一期基金的先例,這次上海市大幅提升了二期基金的額度,著眼於完善上海的積體電路、大飛機等高新技術產業鏈,提升新興產業在上海工業投資中的比重,強化上海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的地位。
推動高新技術企業併購、重組,形成行業龍頭新公司,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是上海在運用產業轉型基金時的重要思路之一。不過,全國多地均扶持高新技術產業設立相關基金,特別是AI大模型、低空經濟等賽道,投資已略顯擁擠。
人形機器人招聘需求激增409%
7月1日訊息,智聯招聘《2025年機器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今年前5月國內機器人產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6%,其中人形機器人領域招聘需求同比激增409%,技術崗位佔比超6成,人才畫像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特徵。區域分佈上,機器人招聘需求前三的城市分別為北京、深圳、上海。
傳導至教育端,站在風口上的具身智慧,引得相關院校積極佈局。據不完全梳理,近兩年,全國至少有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十餘所高校官宣成立人工智慧學院,並將具身智慧與機器人列為重點學科方向。(21經濟網)
|點評|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加速,也催生出大量人才缺口。具身智慧產業需要兼備產品思維和跨學科優勢的技術應用人才,國內高校在學科融合和專業實踐上普遍有所欠缺。加上新技術本身的發展不可預測,學校在課程設定上或也有所滯後。多重因素綜合,導致人才供需難以匹配。
目前,國內高校已經加快設定相關專業。而要推動產學融合,更需要加深和企業的合作。同時,在具身智慧領域,技術的迭代速度較快。對於企業而言,在學歷背景之外,求職者主動學習、求新求變的能力同樣重要。可以預見,未來新技術會給就業市場帶來更多衝擊,面對未知,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有必要具備求變思維。
扎克伯格宣佈成立超級智慧實驗室
7月1日訊息,Meta的CEO馬克·扎克伯格在公司內部信中宣佈,他正在建立的Meta“超級智慧實驗室”(MSL)將負責公司的AI工作。據扎克伯格介紹,該實驗室將包括公司現有的專注於大語言模型的團隊,以及基礎AI研究團隊(FAIR)。有意思的是,扎克伯格還宣佈了11名新員工加入MSL,並特別標註了他們的“前東家”。新成員包括7位來自OpenAI的研究員。
就在不久前,OpenAI的CEO薩姆·奧特曼曾證實稱,Meta正在努力挖角OpenAI的員工,甚至開出了高達1億美元的簽約獎金。據悉,OpenAI正在研究如何在員工被Meta挖角時提供財務補貼,乃至調整其薪酬。(澎湃新聞)
|點評|Meta重金出手挖掘業內AI人才,試圖打造一支頂尖AI團隊,幫助Meat成為未來AI行業中的領跑者。去年Meta就將公司戰略由“All in 元宇宙”轉變為“All in AI”,不同於成績寥寥的元宇宙專案,Meta的開源AI大模型一度登頂AI大模型開源榜榜首。並且,AI大模型能夠直接賦能公司社交媒體應用中的廣告業務,提升廣告轉化率,AI智慧眼鏡也廣受市場好評。看到對業績切實地提升後,Meta更有底氣在AI專案中下重注。
反觀OpenAI頗有些風雨飄搖的味道,自從OpenAI想要進行盈利化轉型後,內部分歧就不斷加大,懷揣著技術理想或重視薪酬的OpenAI員工陸續出走。隨著更多科技巨頭與初創公司的追趕,OpenAI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已經越來越小,未來完全有可能淪為追趕者。
蘋果考慮以GPT或Claude支援新Siri
7月1日訊息,蘋果已與Anthropic和OpenAI展開談判,探討將它們的語言模型整合到Siri中的可能性。蘋果要求這兩家公司訓練定製版本的模型,以便在蘋果自有云基礎設施上執行和測試。如果蘋果最終決定推進此計劃,這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戰略逆轉。該公司目前主要依靠被稱為Apple Foundation Models的自研技術驅動AI功能,並原定於2026年推出基於該技術的新版Siri。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並未完全放棄自研模型。自有模型仍將是裝置端和開發者用例的核心,蘋果已批覆在2026年將數十億美元的預算用於雲端自研模型的運營。但若Siri轉向外部技術,團隊內部擔憂這可能預示未來其他功能的類似調整。(華爾街見聞)
|點評|Siri多次跳票,其實是蘋果內部對於AI戰略長期舉棋不定的表現。此前蘋果更換了Siri的負責人,使用第三方模型給Siri“換腦”,正是新負責人提出的方案。自研模型遲遲沒有進展的情況下,尋求第三方合作或能解蘋果的燃眉之急。相比之下,由於策略轉變造成的內部分歧加劇,短期內似乎沒有那麼致命。
當前,蘋果不僅需要抓緊時間推出升級版Siri,更重要的是,要在功能的使用效果上滿足使用者的期待。出於隱私保護,蘋果限制第三方模型必須在自家伺服器上使用,可能會加大雙方的合作難度。在此基礎上,第三方公司能否訓練出合適的模型也充滿未知,這或許也是蘋果仍未完全放棄自研模型的原因。只是無論選擇自研還是合作,內部動盪下,Siri的AI升級之路恐怕都不太好走。
國產Model 3長續航版售價上調
7月1日,特斯拉宣佈,兩款車型Model 3/Y長續航版本迎重大產品升級。其中,Model 3長續航全輪驅動版CLTC續航增至753公里,百公里加速提升至3.8秒,售價28.55萬元起。此前價格為27.55萬元。本次Model 3長續航版的百公里加速提升,不是由於硬體變化,是透過為車輛標配“加速提升”軟體包實現。煥新Model Y長續航全輪驅動版CLTC續航增至750km,起售價保持31.35萬元不變。
據悉,Model 3長續航版及煥新Model Y長續航版搭載了新的電池包,電池可用度數沒有變化,但採用了新的化學配方,並透過整車的最佳化,提升了車輛的續航里程。同時,新電池會更加耐用。(澎湃新聞)
|點評|近期國內車企紛紛為反對價格競爭而發聲,但真正選擇上調汽車售價的車企寥寥無幾,在華銷量有所下滑的特斯拉卻率先打出漲價的旗號。特斯拉本次漲價是建立在提升車輛核心效能的基礎上,並將原本需要選購的“加速包”打包進了整車價格中。特斯拉是業內少有的採用直營模式的車企,在定價策略上不用考慮經銷商意見,能夠更靈活地根據公司利益定價,這是國內大部分車企都不具備的優勢。
特斯拉漲價引起了部分非議,畢竟特斯拉是在“逆市場而動”。事實上,特斯拉歷次漲價和降價,都是基於自身利益,根據產能和市場實際需求,綜合考慮後對價格進行調整,這才是真正地尊重市場客觀規律。不過,特斯拉後續仍有可能推出各種限時優惠政策,靈活調整價格結構。
週二兩市震盪分化滬指漲0.3%
7月1日訊息,市場全天震盪分化,三大指數漲跌不一。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47萬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208億。盤面上,市場熱點較為雜亂,個股上漲和下跌家數基本相當。從板塊來看,創新藥概念股再度走強,銀行股展開反彈晶片股一度衝高。下跌方面,穩定幣概念股集體大跌,多元金融、跨境支付、銅纜高速連線、AI智慧體等板塊跌幅居前。
截至收盤,滬指報3457.75點,漲0.39%,成交額為5536億元;深成指報10476.29點,漲0.11%,成交額為9125億元;創指報2147.92點,跌0.24%,成交額為4445億元。(財聯社)
|點評|週二兩市繼續分化,早盤銀行板塊走高,對市場氣氛的壓制力減弱。臨近午盤科技板塊小幅走低,很快就被醫藥板塊的拉昇對沖。從板塊上看,支援創新藥高質量發展16條釋出,醫藥板塊全天領漲。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對於看好創新藥的一致性已相當之高,交易擁擠度達到年內高位。電力、鋼鐵等高息股板塊走高,除此之外,板塊間協同效應偏弱,科技板塊大幅分化。
滬指進入新的盤整區間後,各路資金明顯活躍,市場正在尋找下一個有潛力的熱點。短期內,短期內行情或將面臨獲利盤的拋壓考驗。
文中股市、期貨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投資建議
欄目主編 |魏英傑主編 |何夢飛
企業出海如何突破從0到1
企業出海五大必修戰略班
助你看清方向、看穿風險、看懂落地
點選報名▼科學出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