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年前,Emelia Rixon毫不猶豫地簽下了那份“授權書”,成為了父母的“持久監護人”與“代理人”。
當時她並不知道,這張紙背後,其實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當時我說我可以來,但其實我根本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14年過去,家住新州東北部小城Tamworth的她,已經成為澳洲“夾心一代”典型代表——上要照顧年邁生病的父母,下要養育兩個還未成年的孩子,而且她的父母還住在400公里外的悉尼。

“我現在的狀態就是在‘養育’我的父母。”
過去八年,Emelia的父親Kevin一直在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母親Margaret。
但隨著父親的健康每況愈下,照顧的重擔開始轉到Emelia身上。
“我照顧母親已經快三年了。”
去年,她的父親又因心臟問題接受了心臟瓣膜置換手術。
不幸的是,術後還出現了罕見併發症,導致腎功能也出了問題。
“現在他每週要做三次透析,每次五個小時。”

圖為Emelia的父母



儘管Emelia剛剛幫父親搬進了“獨立生活社群”,但她心裡清楚,可能不久後還得轉入更全面的養老照護機構。
而她自己,也在夾縫中奔波:一邊是病老的父母,一邊是正在青春期的孩子。
“雖然孩子們基本可以獨立處理日常,但他們還是需要媽媽。”
因為父母住得太遠,她不得不一次次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飛去照顧老人。
“我們一直很坦誠地告訴孩子們外公外婆的情況。”
“我們告訴他們,外公接下來會更需要媽媽。”

雖然Emelia並不孤單,她還有個姐姐也在參與父母的照護,但她卻成了“不小心被推上隊長位置”的人。
“有時候真的挺難的……感覺自己像個指揮官。”她說。
“壓力特別大,就像那句老話:高處不勝寒。”
“這是個又大又難、非常艱鉅的工作。”




她說,幾年前有人給她一句忠告,讓她印象深刻:
“別再澆水給一株已經枯死的植物。”
“無論是老人院、社群交通,還是送餐服務,如果服務不到位、回應不及時,就不要再耗費精力了,直接換掉。”
她也漸漸明白,作為照護者,必須依賴身邊的支援系統。
“特別是遠距離照顧時,你根本不可能一個人搞定。”
“我們真的需要依靠健康服務系統,希望系統能提供更多幫助。”
“我知道這些機構已經超負荷運作了,但如果我們不持續向決策者施壓,讓他們支援一線人員,更多人會掉進照護的漏洞裡。”

儘管一路走來異常艱難,但Emelia從未動搖對家人的愛。
“我希望,我能為孩子們樹立一個榜樣,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子女,一個充滿愛與同理心的大人。”
來源:ABC News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頭皮發麻、毛骨悚然!洪災過後,澳洲這種自然奇觀,又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