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有時是一種虐待”:被父母“犧牲”的孩子,一輩子都很難長大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來源|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5)

“老公出軌,沒想到最先成長的是女兒”。
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她經歷感情破裂後女兒的變化。
她變得勤快了;
早早起床,梳洗,自己做飯;
她也格外懂事,甚至還能安慰媽媽,“你又沒錯,錯的是爸爸!”
本來是想表欣慰的感受,也許這位媽媽也沒想到,這則分享引起了軒然大波,
1000多個評論裡,不少人都在提醒她:這不是什麼好事!
“我就是這麼過來的,在母親的婚姻裡充當隱形丈夫,承受那個年紀不該承受的懂事,能告訴你我現在只有抑鬱”;
“到現在我都無法原諒父母,為什麼讓小時候的我活得這麼壓抑”。
懂事的小孩,為什麼會變成痛苦的大人?
人到中年,面對蒼老無助的父母,我們的恨意,又該如何安放?

被迫長大的小孩,永遠不會“成熟”

還記得《再見愛人2》裡的張婉婷嗎?
她的親密關係的經營方式曾在網路上掀起了好一陣“血雨腥風”。
控制、埋怨、歇斯底里,不少人直言她的性格太讓人窒息。
直到她的媽媽出現,我突然就對她多了一份理解。
原本上節目是為了“女兒”撐腰,卻沒有幫女兒解決任何問題,反倒激起了張婉婷不滿的情緒。
她講了一段很戳人的回憶。
父親去世那年,張婉婷才12歲,母親情緒崩潰,什麼都做不了。
張婉婷被迫當起了那個“大人”,拿著號碼簿挨個給親人打電話通知葬禮的事宜。
葬禮那天,大人們都在忙,年幼的張婉婷被誤鎖在車裡,很久都沒吃飯,最後才被爸爸的朋友救出,也差點錯過見爸爸最後一面。
而從始至終,張媽媽都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忘了女兒也需要關心和撫慰。
過了幾天,張媽媽就說自己要去做一個小手術,把幼小的張婉婷嚇得幾天幾夜沒閤眼。
等到媽媽回家的時候,張婉婷才知道,原來媽媽就是去做了個紋眉。
當年,張婉婷想想到媽媽失去了丈夫,怕她傷心,把這份傷痛和委屈藏在了心裡。
她再敞開心扉想要一個道歉的時候,已經過了幾十年。
這些年,張婉婷北京漂泊,報喜不報憂,母親除了提出需求,卻很少過問女兒辛不辛苦累不累。
“你真的愛我嗎?是不是我經歷了什麼,對你來說都不重要?”
看著女兒激烈的控訴和洶湧的眼淚,張媽媽首先是不解:“啥時候的事兒啊?”
接下來是弱弱的反駁和沉默:“我以為你去工作了。”
她慌慌張張,面有難堪,唯獨說不出口那句“對不起”。
去世的父親,不夠成熟的母親,過早失去依靠的孩子,她能找到的出路,就是把自己武裝成無堅不摧的樣子。
在這個家庭裡,張婉婷更像媽媽,無微不至照料著母親的生活和情緒。
但是另一方面,她的心裡也藏著恨和怨:“我堅強是因為你們軟弱,你們沒想堅強,你們把我逼到這份上”。
被迫長大的孩子,成年後也很難有安全感,他們刺蝟一樣渾身是刺,這份強勢背後,是深深的哀傷和絕望。
所謂“早慧”“乖巧”“成熟”,不過是“親職化”創傷的表現罷了。
得不到愛的人,也學不會愛
子女親職化,指的是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角色調換,父母變為被照顧的一方,而孩子成為照顧者的現象。
第一類,是工具親職化,過早地承擔照料家庭的重擔。
這在70、80後的一代十分常見。
我的一位阿姨,經常回憶自己小時候的艱難。身為家裡老大,要幹農活,放牛,還要照料弟弟妹妹,洗衣服做飯。
要是哪一天貪玩,忘了幹活,換來的就是一頓毒打。
她形容自己很小就是半個媽媽了,看著弟弟妹妹長大,年輕時因為照顧自己孃家,經常和丈夫發生爭吵.
直到現在,還習慣性地為親人操心,一把年紀了從來沒享受過。
在過去艱難的環境裡,“長兄如父,長姐如母”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我們很難指責她的犧牲和奉獻。
家人過得好自己就放心了,但阿姨真的快樂嗎?
她不敢放鬆,不會享受;
經常說羨慕現在的孩子,能有條件專心學習;
和年邁的父母之間,責任更多,感情交流幾乎為零。
這就是“小大人”的後遺症:過早體會了生活的不易,卻再也拿不回童年的天真。
還有一類親職化,是情感親職化。
它通常發生在夫妻關係不和諧的家庭裡。
我學生時代曾寄住在一位朋友小A家裡,這位朋友父母離婚,她跟著母親生活。
她的媽媽年輕時轟轟烈烈自由戀愛,離婚後,自然這份愛也演變成了濃烈的恨。
當一個家庭成員的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很容易投射在孩子身上。
朋友的媽媽經常對著小A傾訴她的爸爸是一個渣男。
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個月初要生活費的時候:
“你怎麼不去問你爸要錢,就會折磨我!”;
“你這個脾氣和你爸越來越像,我欠你們的!”
……
面對母親的咆哮,小A一邊哭泣,一邊還要安撫母親。
每次我都會藉口出門躲一躲,我知道在外陽光開朗的她,是不願意被人瞧見這一面的。
小A曾私下和我說過很辛苦,夾在父母中間兩面為難,但是又不忍心苛責母親,因為她也是個受害者。
再後來,這份擰巴和逃離的渴望,推動她早早嫁人,結了一段說不上幸福的婚姻,讓人惋惜。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Bowen曾指出:
家庭是一個微系統,面對家庭關係裡的衝突,夫妻通常有兩種應對方式;
一種是直面衝突,另一種是拉入第三方減緩焦慮和緊張,形成“親子三角關係”,而孩子通常是那個“第三者”。
當孩子成為一個情感的照顧者,也意味著他放棄了自己真實的需要。
就像小A一樣,他們會對父母產生複雜的情緒。
一方面希望透過懂事討得父母的肯定和愛;另一方面也會因為真實需要不被接納而產生憤怒的情緒。
如果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成年後,會變得敏感、封閉,低價值感,很難進入真正的親密關係。
或是追求熟悉的安全感,愛上那些像父母一樣的人。
因為沒有接受過無條件的愛,自然給不出也無法安心感受真正的愛。
那麼,成年後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對父母“祛魅”,原諒自己的恨意
有一句老生常談的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想對於原生家庭有創傷的人來說,更痛苦的應該是:
在有能力和覺知,想和父母表達抗爭的時候,卻發現父母早已經衰老。
上野千鶴子曾分享:
很少有父母願意和子女構建平起平坐的關係,當年她和母親有矛盾,選擇了逃避,直接離家出走。
她說,“如果母親能夠長壽一點,或許我還有機會和她和解,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我很後悔,沒有在母親年富力強的時候,跟她來一場‘對決’”。
她所說的對決,不是衝突,而是敢於向父母反抗,更多的是一種意識上的抗爭。
所以,如果你已經體會到了父母對你情感擠壓,可能是一直擔當父母的情感垃圾桶,或者是情緒的替罪羊,一定要及時說不。
明白父母是有諸多缺點的普通人,也是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年人,相信他們能自己處理自己的矛盾;
打破“親子三角關係”,撤出父母衝突,樹立好心理邊界。
你們是你們,我是我。你們的人生不應該由我來承擔。
如果父母已經老了或者去世了怎麼辦?
朋友說,每次看到母親那張操勞蒼老的臉,就不忍心再怪罪於她,感覺舊事重提已經沒了意義。
實際上,這樣的寬容,並不會幫我們放下心結。
我們需要充分釋放自己的情緒,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憤怒、愧疚、羞恥並接納它們。
空椅子技術是一個常見的方法,你可以在一個安靜的空間,坐在一張椅子上,對面同樣放一張空的椅子代表父母。
對著它訴說自己平時無法表達的情緒,清理內在的卡點。
如果創傷較深,建議勇敢向他人求助,最好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或者療愈師。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也許需要我們努力一生,但也是值得的。
畢竟,愛自己,是我們終身的課題。
很多時候不是你不想愛自己,而是你可能不知道具體的方法!
其實,只有我們自己不內耗了,才有了愛自己基礎。
推薦學堂總編夫人卡總的影片分享會:
《不糾結,不內耗》
原價59.9元
特惠價39.9元!
揭開內耗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積攢內在力量
分享會到底多超值,往下看看分享內容☟☟☟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下單後聯絡客服兌換課程
作者介紹
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5),由知名作家張德芬女士創辦,分享自我負責的個人成長理念,倡導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讀者產生積極轉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