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7年,拍攝和父母揮手告別的瞬間,最後一張照片催人淚下….

文/淘啦舊金山灣區華人資訊
微訊號:taola-com
曾經以為,距離不是問題,就算異國他鄉,就算隔著千萬裡,一張機票,足可以通向回家的路。
身在異國他鄉的你,有多久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了?出國打拼,無論是留學還是工作,最艱難的時候總會思念家鄉,想念親人。
你還記得上一次和父母揮手告別,是在什麼時候嗎?
你喜歡用拍照的形式記錄下身邊點點滴滴嗎?

美國有這樣一位攝影師,她不但喜歡拍照,而且只專注於拍攝一個場景。

這一記錄,就是27年。

來自美國的攝影師迪安娜·迪克曼(Deanna Dikeman)連續拍攝記錄了自己父母,站在家中車道前,微笑著和她揮手告別的瞬間。直到有一天,車道前空無一人,再也無人和她道別。
作為一名攝影師,迪克曼已經連續4年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
但故事要從1991年,迪克曼父母傑裡和帕特·迪克曼搬到愛荷華州蘇城(Sioux City)的新家說起。那天,在離開父母家的時候,迪克曼在車內抓拍了一張父母在新家車道上,和她揮手道別的瞬間。
1991年的照片,是一張彩色照片,母親站在車道上,而父親則站在草坪上的樹蔭下。父母微笑著揮手告別,期盼著再一次的相見。
 圖中拍攝於1991年。
“我其實,最開始我並沒有打算記錄這個系列。拍攝這些照片,只是為了排解和家人離別的憂傷。但當我意識到,自己記錄了很多和父母‘離別和揮手’的照片時,發現這是一個關於家庭、歲月流逝以及離別之情的故事,”迪克曼解釋道。
隨後的每一年,只要迪克曼回父母家,都會記錄下離開的時候,父母和自己道別的景象。慢慢地,離開時拍照成為了一種家庭的告別儀式。
其中,有黑白照,也有彩色照片,有陰天,也有雨天,有白天,也有晚上——但他們充滿愛意的微笑,始終沒變。
 照片拍攝於1996年的雨天。
 照片拍攝於2000年。
後來,隨著家庭成員的擴大,照片裡面的內容也更佳“豐富”。先是有了車上狗狗的背影,再後來迪克曼有了寶寶後,照片中也有了寶寶和外公外婆的合影。
 照片拍攝於1995年,狗狗的背影和父母的合影。
 照片拍攝於1997年,寶寶和外公外婆的合影。
有時候,父母會在遠處揮手道別,有時候,會近距離似乎在叮囑什麼,還有一年的照片中,母親直接送到車上,抱著小寶寶。
 照片拍攝於1998年。
鏡頭中,我們能夠看到黑夜白天,能夠看到一年四季,當然也能看到這一家人濃厚的親情。
記錄照片的後幾年,我們也能夠看到歲月在家人臉上留下的痕跡,父母的身體不再健碩,甚至有些佝僂。
圖中為照片合集。
 圖中拍攝於2002年。
 圖中拍攝於2006年。
 圖中拍攝於2008年。
直到2009年,照片中第一次沒有了父親的身影…….那一年,迪克曼的父親91歲,在過完生日不久後,他就永遠離開了人世。
 圖中拍攝於2009年。
雖然父親已經永遠不會再出現在照片中,但是,迪克曼的母親仍然會在她離開時,走到車道上獨自和她道別。
只是似乎從那一年起,母親的眼中多了更多的不捨…
 圖中拍攝於2010年。
 圖中拍攝於2012年。
圖中拍攝於2013年。
 圖中拍攝於2015年。
 圖中拍攝於2016年。
 圖中為照片圖集。
2017年,迪克曼的母親也因健康原因住進了養老院。
 圖中拍攝於2017年。
隨後的幾個月,迪克曼改為記錄母親在養老院門口與她揮手告別的瞬間,直到10月份,母親也永久的離開了人間。
 圖中拍攝於2017年。
27年的記錄,以最後一張照片,打動了千萬人的心:一個空蕩蕩的車道,一顆思念的心。

 圖中拍攝於2017年。
迪克曼將這些珍貴的照片收集起來,並將其命名為“家庭時刻”(Relative Moments)。
在這組作品的最後她寫道:“當我從她的葬禮上離開時,我拍下了最後一張照片,只有空蕩蕩的車道。我一生中第一次,再也沒任何人向我揮手告別。”
“When I left after her funeral, I took one more photograph, of the empty driveway.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no one was waving back at me.”
——Deanna
或許,我們也該多拍幾張照片,多寫幾句感言,或者在告別的時刻停留更久一點。每一次告別都彌足珍貴——它們是我們再次說出“我愛你”的時機。

倡導理性閱讀,離夢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