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1048年春天,發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這件小事,在二十多年後,影響了整個大宋王朝,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這一年,在浙江鄞縣,有一個28歲的年輕縣令,在鄉村調研時,發現了一個嚴峻的問題:
春天來了,一些貧民卻沒有糧食吃了。只好抵押自家的土地,去借高利貸。等到了秋天,收成好還可以還錢;收成不好,就會破產。
聊向村家問風俗,如何勤苦尚兇飢?
——王安石《郊行》
如何幫助這些窮苦百姓呢?
年輕的縣令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官府糧倉的糧食拿出來搞借貸!既幫助貧民度過難關,又給朝廷增加收入。真是一舉兩得!
他親自送糧下鄉,翻山越嶺,參與到放貸事業中。
窮苦的人們有救了!年輕的縣令贏得了一片讚美聲。
雖然官位很低,工作很累,下鄉的時候,甚至只能借宿在寺廟裡。但他意氣風發。
百姓們臉上的笑容,讓年輕人感受到了工作的意義。
他寫了很多詩歌,來記錄自己的工作:
驀水穿山近更賒,三更燃火飯僧家。
乘田有秩難逃責,從事雖勤敢嘆嗟。
——王安石《發粟至石陂寺》
這個年輕的縣令,就是王安石。當縣令的三年,很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自由、最快樂的時光。
雖然只是官場上一個最卑微的縣令,但天高皇帝遠,在這個小小的縣,他說了算。
可以擼起袖子,一心一意的幹實事。沒有質疑,沒有批評,只有一片點贊。
在大宋帝國的版圖上,有不少像他這樣的年輕官員。勤政愛民,一心一意地為百姓服務,以天下為己任。
在未來的歲月裡,他們將會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成為勢同水火的敵人。
02
二十多年後,王安石成為帝國的宰相。
他把自己年輕時在鄞縣的借貸經驗,提煉為“青苗法”,作為變法最重要的政策之一,推向全國,要求所有地方都必須積極實施。
這條政策,遭到了無數官員的反對。
老上級韓琦,公開批評;富弼、歐陽修等提攜過他的大佬,拒絕執行,為此貶官獲罪也在所不惜;司馬光、孫覺、呂公著等老朋友,紛紛上書彈劾,與他視同水火;當初一起變法的蘇轍、李常等同仁,也與他激烈爭論,從此漸行漸遠;就連弟弟王安國和王安禮,都成了“青苗法”等新法的反對者,與他心生間隙。
這些人都是載入史冊的名臣,更不要說許許多多的普通官員。
反對派中的許多人,與王安石一樣勤政愛民,以天下為己任,他們曾經志同道合。
《蘇東坡傳》的作者許葆雲提醒我們,神宗時代並沒有所謂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爭。政治鬥爭的根源,在於關於如何改革,大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大宋王朝需要變法革新,這早就是整個國家的共識了,所以當“熙豐變法”開始的時候,稍有見識的人都在支援……只是在眾多支持者中又分為兩群,以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為首的一群人認為變法當快,以斂財富國為先,雷厲風行,數年見效;以富弼、司馬光、範鎮、蘇軾等人為首的一群大臣認為變法當緩,應以澄清吏治為首,仁政富民為先,然後富國強兵,一步一個腳印,摸著石頭過河。就像富弼對皇帝暗示的那樣,過程至少要“二十年”……
在“熙豐變法”過程中沒有“變法派”和“反對派”的區別,只有“急變派”和“緩變派”的辯論。後來變法中發生的種種爭端,只是“急變派”與“緩變派”之爭罷了。
——
許葆雲
《蘇東坡傳》
同樣是支援改革的正人君子,為什麼王安石看到的是百姓借貸時臉上的笑容,司馬光、蘇東坡看到的卻是官府催債時的悲慘景象?
我在寫司馬光和歐陽修的兩篇文章裡,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過青苗法:
今天這一篇,想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03
二十多年前,年輕的王安石,作為縣令,把官倉裡的糧食,放貸給農民,為什麼很成功?並且在這份工作中感受到了為百姓服務的幸福?
二十多年後,許許多多基層官員,又為什麼如此反感青苗法?比如王安石的老朋友陳舜瑜是山陰縣令,為了不執行青苗法,寧可辭官。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差異:
王安石搞放貸的時候,完全是自由自願的。沒有任何上級強迫他,也沒有業務指標。他的放貸業務,就算不賺一毛錢,也不會有人指責他。
畢竟,一個地方官員,在工作範圍之外,額外加班加點,為百姓排憂解難,有錯嗎?一般來說,只要不虧損朝廷的糧食,就不會有人彈劾他。(更何況,一個小小縣令,也沒什麼人注意。)
他的放貸業務,還具有極大的靈活性。今年還不了錢,明年還就好了,反正也沒有上級來監督這項工作的程序。
二十多年後,負責執行青苗法的基層官員們,和年輕時的王安石,做得是同樣的事,面臨的卻是截然不同的處境:
首先,這個工作任務是強制性的。不管你支援還是反對,喜歡還是討厭。你討厭放高利貸,討厭向老百姓催債,討厭也得幹,不幹就滾蛋。要麼換思想,要麼換人。
其次,朝廷專門派往各地的監察官員,會來檢查你完成了多少放貸,賺了多少錢,會給你好評或者差評。這些好評和差評,會直接影響你的前途。業績好升職加薪,業績差批評處分。
最後,嚴格考核之下,基層官員也沒有什麼自主性:
雖然《青苗法》規定:歉收的年景農民可以暫時不還本息,待明年收成增加再還,可天災一來就不是一府一縣的事,大筆派發的“青苗”貸款收不回來,縣令如何面對知府?知府如何面對轉運使?各地轉運使又如何向京城的戶部、鹽鐵、度支三司衙門交待?
——許葆雲《蘇東坡傳》
個人自由自願地探索某個專案,和一整套相關政策的構建與執行,完全是兩回事。
舉個例子:張三拿出一點閒錢借給朋友賺取利息,和張三作為銀行經理必須完成借貸指標和催收任務,也是兩碼事。
來做一個殘忍的假設吧:
如果執行青苗法的基層官員裡,也有一個年輕地王安石。他能透過績效考核嗎?他會不會因為搞錢太少、執行不力,而受到上級部門的嚴厲批評甚至處分?
其他縣令今年放貸賺了五百兩,你只賺了五十兩,怎麼回事?是不是能力不行,態度不端正?是不是對變法有意見?
如果年輕地王安石也是執行青苗法的眾多基層官員之一,他還會快樂嗎?以他的火暴脾氣,會不會像自己的朋友一樣,一怒之下掛冠辭職,老子不幹了?
一個人自由自主地進行探索和創新,和一個人被迫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所採取的手段、所產生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
你喜歡寫日記,和老師要求你每天寫日記。看起來是一回事,但日記還是那個日記嗎?
宰相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和年輕縣令王安石的放貸探索,看起來是一回事,但真的是一回事嗎?
04
反對派們批評說,那些積極執行青苗法,不惜強迫百姓借貸、暴力催債的官員,並沒有受到處分,而是受到了王安石的青睞,一路升職加薪。
是王安石的初心變了嗎?
這種抒情性的問題毫無意義。
關鍵在於,作為宰相的王安石知道,一個全國性的政策,執行中必須被考核。
考核看什麼?看業績。不然,所有人的工作,都沒法做。
那些派到各地去巡視的監察官員,不看業績,看什麼?難道一個個深入田間地頭和老百姓聊天?這樣的考核工作要搞到何年何月?銳意變法的皇上等得及嗎?眾多反對派會給自己從容改革的時間嗎?
就是王安石本人的工作,也要被考核。你說放貸業務對老百姓很便利,空口白牙,誰知道真的假的。但你給朝廷賺到了大量的錢,充實了國庫,這個是真的,是最有說服力的。
錢,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就像銀行體系的考核,一切手段,要圍繞著“利潤”這個核心目標。手段有問題,只是方式方法不當;面對鋪天蓋地的爭議和批評,難道要打擊那些用行動支援自己的積極分子?
宰相王安石和縣令王安石放貸時的核心目標,並不一樣。前者的最高目標是富國,後者的最高目標是利民。
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宗旨,所頒行的一系列新法都圍繞著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這一中心,在“國計”與“民生”這兩端上,重心明顯傾向“國計”而忽視“民生”。新法實行之後,國家收入迅速增加,與此同時,百姓的負擔也日益加重。
——王水照、崔銘《歐陽修傳》
位置變了,環境變了,價值排序,也變了。
05
讓年輕的王安石感到快樂的放貸業務,卻讓中年人蘇軾痛苦不堪:
青苗法的流弊卻很嚴重,起先是執行的官吏強迫推銷“貸款”,現在則已到了受貸的老百姓還不出錢來,被官府逮捕、拷打、追保以致入獄。
預言這惡法必將有此惡果的蘇軾(杭州通判),卻必須每日冠帶整齊,高坐堂上,看衙役著力鞭棰這些窮人,在一片號哭聲中,簽署無情的判詞。
一批一批囚首垢面的人犯,觳觫堂下,哭聲震瓦,而堂上的這位通判,慚汗滿臉,手執判筆,逡巡難下,落筆時幾乎沒有一次不是熱淚盈眶,隱隱作痛的良心,總在汩汩泣血。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
蘇軾上書批判青苗法,說地方官員們用娼優、美酒和各種娛樂專案,刺激消費慾望,吸引農民借貸。結果就是: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蘇軾《山村五絕》
很多人匆匆借錢,匆匆花完。等待他們的,是官府催債時家破人亡的悲劇。
但換一個角度想一想:
這些地方官員,沒有像另一些同行那樣,透過暴力方式強迫農民借貸。而是為了完成放貸任務,想方設法、絞盡腦汁,甚至都把自己的工作和娛樂業結合起來了。(這可是古代的官員),他們容易嗎?
這裡面當然有可能是為了政績、為了升官,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們也是沒辦法,誰不是為了完成工作混口飯吃呢?
就像當時的杭州,成千上萬的百姓因為販賣私鹽被捕。他們只是為了生活,抓捕他們的官員、士兵,審判他們的蘇軾,也只是為了生活:
執筆對之泣,哀此係中囚。
小人營餱糧,墮網不知羞。
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
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蘇軾《除夜直都廳囚繫皆滿日暮不得返舍因題一詩於壁》
百姓們為了生活而做“違法”的事,自己為了生活而做違心的事,誰不是活在一張無形的大網之中呢?
官鹽制度是一張無形的網,青苗法也是一張無形的網。(蘇軾這些批評朝政的詩句,還將讓他在未來歲月裡墜入文字獄的恢恢大網之中。)
二十多年前,那個步履輕快地走在山路上,去給貧農發放貸款的年輕縣令,大概從未想過,最初的一點善意,一旦在擁有巨大權力後進行強制性推廣,竟然會演變成一張巨大的網。
會把無數人(也包括自己)的命運,困在其中。
通往地獄的道路,常常是由善意+強制鋪就的。
己之所欲,勿強制於人。
參考文獻:
01.崔銘《王安石傳》
02.吳鉤《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
03.周文翰《孤星之旅:蘇東坡傳》
04.李一冰《蘇東坡新傳》
05.許葆雲《蘇東坡傳》
推薦閱讀:


關鍵詞
王安石
蘇軾
青苗法
百姓
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