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人物的舉火燎天

全文共3019字 | 閱讀需7分鐘
01
公元1067年,宋神宗趙頊繼位,時年二十歲。
新皇帝給王安石安排一個實權職位,知江寧府,王安石欣然接受。

四年前,王安石喪母,辭官回江寧守喪。

守喪期滿,朝廷不停地催促王安石進京赴任,他始終婉言拒絕。
而這次神宗皇帝的召喚,輿論以為王安石依舊會謝絕,誰知,他決心出山了。
在江寧守喪時,王安石一直在思考一個關於“時”的問題,“時”可以解讀為趨勢。
他認為君子行止都要符合“時”,也就是要順勢而為。
變法一直是他的心願,只是從仁宗到英宗,趨勢總是不太適宜,條件還未成熟。
如果“時”一直不給他改革的機會,那麼他寧願老死在江寧。
幸運的是,趨勢終於來了,年輕銳力的神宗皇帝繼位了。
與其他養在深宮的太子不同,神宗早年遊歷市井,瞭解民間疾苦,故而有著改革的動力。
君臣一拍即合,變法開始逐步推行。
第一步是“均輸法”。
每年由朝廷制定計劃,將一年政府用度通知發運司,發運司則按照該計劃就近採購。
目的是改變過往遠近均攤運送成本的模式,進而減輕了各方的實際負擔。
第二步是爭議很大的“青苗法”。
國家利用常平倉儲備的錢糧,在青黃不接時,以極低利息借給農民,等秋收後再做歸還。
政府作為友好的債權人,資助陷於困境中的百姓。
政府多了一筆穩定利息收入,百姓也不用承受大地主的高利貸,以致於最終喪失田地。
多年以前,王安石在鄞州執政時,試驗該政策大獲成功,此時推及到全國,也是信心滿滿。
隨後,接連推出了市易法、保甲法、保馬法、募役法、方田法等。
新法改革遍及北宋的財稅、軍事、農業、官制等眾多領域,一時激起千層浪。
02
歷朝歷代,變法總有著無窮阻力,蓋因觸動利益遠勝於觸動靈魂。
這場聲勢浩大的熙寧變法,從一開始,反對聲音便不絕於耳。
一類是有理性和良知的反對派,他們反對之目的,是擔心變法會造成更不好的結果。
比如,三朝元老韓琦極力反對青苗法,他的確看到了青苗法在推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基層官員為了規避貸款風險,以及完成考核指標,故而將大部分貸款攤派給富戶,而不是本應該發放的貧農。
這種舉措已經徹底背離了政策的初衷。
而另一類反對則是出於黨爭,只是因為王安石贊成,故而反對。
神宗一朝,最著名的對立便是司馬光和王安石。
王安石鋒芒畢露,司馬光老成持重。
王安石認識社會始終是動態變化的,而司馬光則秉持對靜態秩序的執著。
二人年輕時曾惺惺相惜,意氣相投,最終因為新法而分道揚鑣。
站在新法對面的,是以司馬光為首,文彥博、歐陽修、富弼、蘇軾等次之的龐大陣容。
改革者的一舉一動,反對者舉著放大鏡觀察,容錯空間極小。
而站在操作的層面來說,新法的可執行性的確是太小了。
國家企圖用行政手段來精確掌控和調節市場,要求執行層面有著上下一心的默契,足夠豐富的金融知識,以及與之匹配的組織能力。
這些在當時的宋朝,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具備的。
新法漸漸出現了偏離,反對的聲音開始佔據了上風。
03
鄭俠是福州福清人,二十五歲隨父親去了江寧。
其時,王安石為江寧知府,聽聞鄭俠才華出眾,主動約他見面,相談甚歡。
此後,王安石對鄭俠諸多照拂,勉勵他成為棟樑之才。
二年後,鄭俠考中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
又二年後,王安石回京出任宰相,主持變法。
王安石提拔鄭俠為光州司法參軍,主管當地民、刑案件。嗣後,凡光州疑案,經鄭俠審清上報,王安石皆批覆如所請。
鄭俠十分感激王安石知遇之恩,報答的方式為,做好本分,更加用心地對待當地百姓。
鄭俠任職期滿,入京述職時,拜見王安石。
王安石準備再次提拔鄭俠,讓他幫著推行新法。
鄭俠在基層歷練數年,深切感受到新法弊端,故而婉拒了王安石的要求。
不僅如此,鄭俠還上書王安石,直陳新法種種缺害,給各州縣百姓帶來的災禍。
鄭俠認為,王安石對己有恩,便更應當讓其知悉真相。
王安石不悅,不再跟鄭俠見面。
鄭俠繼續給王安石寫信,希望其在意民間疾苦,改弦更張。
王安石很不開心,將鄭俠貶為京城監門小吏。
事後又有些不忍,讓門客黎東美過來勸告.
鄭俠說,我為了增長才識,才求教於相君門下,而您所言所行,無不將官爵放在首位,如此對待士人便顯得淺薄了。
如果您真心想提拔我,讓我有所作為,便請採納我獻上的有利於百姓的建議,但凡做成其中一二件,使我沒有愧疚,這樣不好麼?
鄭俠作為城門吏,日常巡查街市,看到的是商販競相叫苦,不交稅便不能營業,稅收層層加碼,致使稅金超過本錢。
有些小商販不得不走極端,以死抗爭。
哭聲太過遙遠,王安石不能、也不願與鄭俠共情。
自此,二人徹底交惡。
04
公元1073年秋天起,十月無雨,天下大旱,赤地千里。
百姓無以為生,官吏仍在逼迫償還青苗法所貸本息,天災也不能免除債務。
災民只得變賣房屋家產,以償官債,然後離鄉逃荒,哭喊啼號,不絕於道。
鄭俠憑著胸中激盪,畫成《流民圖》,又寫了《論新法進流民圖疏》,請求朝廷廢除新法。
奏疏送至閣門,不被接納,只好假稱是緊急軍報,遂用驛馬直送銀臺司,呈交給神宗皇帝。
奏疏上說,臣所繪景象,已然令人流淚,何況實情比這悽慘百倍。
如果陛下采納臣之建議,若十天不下雨,可請斬臣於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再看《流民圖》,二十副圖組成的畫冊,道路風沙彌漫,百姓扶老攜幼,身體瘦弱,衣不蔽體。
各種慘狀,不忍卒視。
神宗反覆觀看《流民圖》和奏疏,憂心忡忡,當晚不能安寢。
次日,皇帝下令開封府發放免行錢,三司使審查市易法,司農發放常平倉糧食,三衛上報熙河用兵情況,各路上報人民流散原因。
暫停追索青苗法和免役法,方田法和保甲法一併廢除,一共頒佈十八條措施。
神宗又下《責躬詔》,徵求直言。
三日後,天降大雨。
大臣們入宮祝賀,皇帝將《流民圖》及奏疏拿給他們看,眾人慚然。
王安石上表,請求辭去職務。
皇帝起先不允,先後又提了六次,最後終於許了。
五十六歲的王安石罷相,回到了江寧,此後到死,再未回過都城汴京。
王安石親信呂惠卿、鄧綰等,以鄭俠遞送奏疏時犯下“擅發馬遞罪”,將其交給御史臺議罪。
呂惠卿跟皇帝說,陛下操勞多年,成就了這些好的政策,使天下受益,如今聽信狂人沽名釣譽之言,便要廢了良策,難道不可惜麼?
神宗被說服了,又盡數恢復新法。
鄭俠繼續上疏,選了唐朝魏徵、姚崇、宋璟、李林甫、盧杞等傳記,畫成二幅圖,曰“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圖”和“邪曲小人容悅之臣圖”。
呂惠卿以誹謗大臣之罪,把鄭俠流放到英州。
呂惠卿本想議死鄭俠,神宗說,鄭俠進言,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百姓,本意是好的,就不要深究吧。
英州百姓欽佩鄭俠,為其建造房屋,並將子弟送來,跟他讀書。
05
九年後,宋神宗去世,繼位者為年僅十年的哲宗,皇帝年幼,祖母宣仁太后攝政。
太后本就厭惡新法,立即啟用保守派司馬光等人,改革派諸位或貶或罰,推行十五年的新法漸漸熄滅。
哲宗大赦天下,鄭俠回到福清,擔任泉州教授。
後受元祐黨爭牽連,再次被貶英州。
哲宗去世,徽宗繼位,鄭俠恢復原職。
蔡京入朝擔任宰相,以鄭俠為元祐黨人,將其罷官。
鄭俠回到家鄉,頤養十二年,七十九歲善終。
後被南宋追封為朝奉郎,諡號為“介”。
06
王安石變法,藍圖設計精巧無比,但有著超越時代的天真與脆弱,這些缺點在執行過程裡顯露無疑。
對於基層官吏的約束,王安石也做不到殺伐果斷,總想著事罷後頤養天年,沒有商鞅那股“孤臣”狠勁。
惹下的破事兒一大堆,最終遭罪的,還是老百姓,他們總是代價。
對於鄭俠而言,王安石有著知遇之恩。
他選擇報答恩人的方式,不是迎逢阿諛,而是直陳其過。
新法擾民太甚,他不能視而不見,縱然是微末小吏,也要為百姓奮力出聲。
鄭俠曾自言,無功於國,無德於民,若華衣美食,與盜無異。
他踐行其言,不改初心。
小人物的舉火燎天,最終撼動了一個時代,進而改變歷史程序。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