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演員患精神疾病

在最新一期家庭情感綜藝《是女兒是媽媽》中,程瀟的一段話讓無數觀眾紅了眼眶。
當鏡頭對準母女二人時,她輕聲說道:“其實我那段時間也生病了,但我也沒和你說,你也是從杜總嘴裡知道的。” 這個在舞臺上永遠元氣滿滿的女孩,首次揭開了自己曾患雙相情感障礙的傷疤。
7月20日的這次坦誠分享,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95後女演員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程瀟回憶起在海外訓練的日子:“有一天突然從練習室跑出去,在雨裡狂奔了很久,最後蹲在巷子裡大哭。” 這種無法控制的情緒崩潰,正是雙相情感障礙早期的典型表現。
回國後,累積的壓力讓病情愈發嚴重。母親在採訪中透露,當時女兒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和環境適應問題,甚至需要公司高層緊急聯絡家屬。
但即便如此,程瀟仍選擇獨自承受:“生病時不想被當作病人,不想所有人突然來可憐我。” 這種倔強背後,是許多心理疾病患者共有的困境 —— 既渴望理解,又害怕被標籤化。
雙相情感障礙,這個被稱為 “天才病” 的疾病,常常被大眾誤解為 “脾氣不好” 或 “性格問題”。實際上,它是一種以抑鬱和躁狂交替發作為特徵的嚴重精神疾病。
根據相關資料,患者會經歷 “情感高漲 – 思維奔逸 – 活動增多” 的躁狂期,以及 “情緒低落 – 興趣喪失 – 精力減退” 的抑鬱期,兩種狀態的劇烈反差如同坐過山車般痛苦。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2-3%的人口受其困擾,中國患者數量超過1500萬。更令人痛心的是,患者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的10倍,25-50%曾有過自殺行為。
這種高致殘率的疾病,卻因大眾認知不足,導致許多患者延誤治療。
程瀟的分享並非個例。今年4月,湖南衛視主持人齊思鈞也曾公開自己服用一年藥物、接受兩年半心理諮詢的經歷,呼籲社會正確看待心理疾病。這些公眾人物的勇氣,正在打破 “病恥感” 的枷鎖。
在精神科醫生看來,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需要藥物、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援的綜合干預。
有專家強調:“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能顯著改善預後,但患者往往因病恥感拒絕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