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來聊個跟所有人都有關的大事吧。
“集採藥”最近上了風口浪尖,上海、北京兩會期間,多位醫療專家提交提案,質疑集採藥質量,倡議給病人多一些選擇。

集採藥,顧名思義,就是集中採購主打一個以量換價,透過與藥企進行談判,達到降低藥價、減輕患者藥費負擔的目的。
截至目前,國家已經組織開展了294種藥品集採,覆蓋抗感染、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治療等多個領域。
讓窮人也能吃得起藥治得起病,理念聽著好像還挺不錯的吧?但事實遠非如此。
藥企的利潤中,一部分用於公關宣傳,還有 一部分是用於研發和學術支援的,有雄厚的資金支援,才能研發更多特效藥。
如果單以一款特效藥的生產成本去對標它的價格,那確實是暴利,所以【我不是藥神】裡的那些癌症患者才會爭著去吃同樣成分的印度山寨藥。
但問題來了,研發不要錢嗎?一款特效藥只有
經過對成千上萬種化合物層層篩選和嚴格的臨床試驗才得以獲准上市,這個過程需要花費15年左右和數億美元,目前只有大型跨國製藥企業才有這個實力。都罵它們吸血,沒有它們小藥企山寨誰去啊?
把利潤降到最低後,拿什麼錢去做研發搞學術?用愛發電嗎?
原本成本五塊錢的藥賣你個百八十塊,老百姓說太貴了,能不能降到十塊八塊,讓我們也買得起?好,現在集採藥把價格給你打到五毛錢了,生產成本都覆蓋不了,怎麼能起到效果?麵粉都沒那麼便宜,它敢賣你敢吃嗎?這不是集採藥,而是安慰劑,主打一個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
很多人對集採藥有誤解,盲目地把它跟國產藥劃等號。其實這並不是國產藥的問題,我們也有很好的國產藥,問題是好的國產藥也沒有入選,能進來的都是根本沒有任何研發創新能力的藥企。
便宜是真的便宜了,效果差也是肉眼可見的。血壓不降,瀉藥不瀉,不良反應一大堆。
浙江有個父親發文說他的孩子支原體肺炎去看病,醫院只能給孩子開集採藥名錄裡的一款國產阿奇黴素,孩子打了兩天點滴後還是高燒不退,最後轉去另一家醫院換成進口的輝瑞希舒美,沒多久就退燒了。
最崩潰的還是麻醉醫生,幾塊錢一支的丙泊酚,一支推進去病人還可以笑著和你打招呼,一場手術醒來好幾次,只能不停加藥。甚至連針刺麻醉這種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產物都捲土重來了,就問你慌不慌?

我們不是不能消費降級,幾萬塊的包嫌貴了,幾十塊的帆布袋也不耽誤背出街,大幾千的護膚品不買了,百來塊的國貨也是香的。
但藥不是別的東西,這是救命的啊!在哪都能摳出錢來,在這事上省不得啊。
要說為了節省醫保開支,那經濟條件好一點的人自費買原研藥,不走醫保總行了吧?對不起,很多醫院現在還有沒有原研藥都是兩說,壓根不給你選擇。
只能說,現在醫院開的藥還是看清楚再吃,大病急病實在不行就自己去藥房買原研藥。
以前做奶粉代購那幫人,現在可以改行代購進口藥了。

病人總治不好病,原本就緊張的醫患矛盾只會進一步激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專家坐不住了,紛紛站出來批判集採製度。
最新訊息是醫保局已經聯多部門赴上海聽取建議,收集臨床資料和藥效問題線索了。

至於後續如何,咱們保持高度關注吧,這個事件的熱度關係到每一個人,絕對不能散。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