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首例基孔肯雅熱報告社群:下水井蓋都加裝紗網和膠帶,已很難見到一隻蚊子!千人投入“防蚊戰”

進入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之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做了充分的準備,長袖長褲必不可少,帽子面罩一應俱全,從頭到腳捂得嚴嚴實實,又噴了一遍防蚊藥水才出發。
從三樂西路拐進騰衝社群時,最先看到的是一條河涌(河汊),正午的陽光讓水面亮得晃眼,一位穿短袖的本地居民正在岸邊的樹蔭下悠閒地釣魚。
騰衝社群原名騰衝村,始建於南宋,有著800多年的歷史。最近,騰衝社群因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 以下簡稱“基孔熱”)而受到外界關注。
騰衝社群,就是今年我國報告首例基孔熱患者的社群。
1
基孔熱來襲
當地打響“防蚊戰”
在廣東,“順德人會吃魚”是出了名的,這或許與其地理位置有莫大關係。這座城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域內水網縱橫,河涌交錯,8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域面積佔比達到32.6%。當地官網介紹,在千百年的漫長歲月中,水是貫穿順德城市發展的重要角色。河涌穿行於村莊之間,連線起各處的房屋和土地。
騰衝社群被河涌環繞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金喆 攝
但當持續降雨、高溫天氣來臨,再加上世界範圍內的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水”成了這種蟲媒性傳染病主要傳播媒介——伊蚊(俗稱花斑蚊)的孳生溫床。“沒有積水就沒有蚊蟲孳生,沒有蚊蟲就沒有基孔熱傳播”,是順德、佛山甚至廣東其他城市隨處可見的防控宣傳標語。
對長期生活在嶺南地區的居民來說,家中安裝紗窗、睡覺掛蚊帳、屋裡點蚊香、出門噴防蚊藥、社群定期消殺蚊蟲,都是夏季防蚊的日常行為。每年7月是登革熱的高發期,社群也會做大規模的宣傳工作,動員居民早防早治。
據記者瞭解,當地醫護人員王俊(化名)是在7月初發現醫院門診有異常情況。那幾天,醫院陸陸續續來了不少手腳關節痛、還高燒不退的患者,看起來和發燒感冒差不多,還有的患者是身上出皮疹。
王俊介紹,基孔熱與登革熱都是經伊蚊傳播的熱帶常見病,但症狀有些區別,基孔熱進展非常迅速,從出現症狀開始幾個小時內就變得嚴重,“就像關節被卡住了、打不開了,疼到走不了路”。針對前來問診的患者,王俊和同事一一對症治療,並把這些異常情況上報。
有臨床醫生表示,由於基孔熱症狀與登革熱高度相似,臨床存在誤診可能。絕大多數患者病情較輕,一週左右可康復。
基孔熱的傳播速度似乎更快。在得到確認後,最多的一天,王俊所在醫院接待了20多位感染者,大家忙到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對絕大多數居民來說,“基孔熱”更加陌生。在7月9日這天上午,騰衝社群居委會主任陸培浩接到了社群內首例基孔熱病例確診通知。據記者查證,該病例是一名境外返回人員,也是引發本次基孔熱傳播的“零號病人”。在那之後,病毒在伊蚊體內增殖,再透過叮咬他人形成社群傳播。
“我們社群有了疫點,但不能變成疫區。”有一定防控經驗的陸培浩瞭解到,基孔熱主要經伊蚊傳播,伊蚊依靠在各類積水容器中產卵繁殖,產生幼蟲。沒有積水就沒有蚊蟲孳生,阻隔傳染病的流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阻斷其傳播途徑,動作要快,嚴防死守。
隨即,一場翻盆倒罐、清理積水、清除雜物、消殺宣傳的“防蚊戰”在這裡展開。騰衝社群在7月9日就完成了轄區的網格管理和人員分工,2171戶住戶被劃分成20個大網格和74個小網格,1名村民搭配2名先鋒隊隊員組成“三人小組”,每天進入所負責網格內的居民家中檢查、消殺。對於無人居住、閒置房屋和公共區域,則由另一組隊員負責消殺工作。最忙碌的時候,騰衝社群有1000多人的工作小組投入到“防蚊戰”。
社群工作人員正在消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金喆 攝
7月27日,本是週末休息日,騰衝社群居委會一樓大廳裡卻不見清閒,不少工作人員在有條不紊地處理手頭事務。每經記者在這裡見到居委會主任陸培浩時,他正在部署落實防控工作重點任務。
記者在現場看到,騰衝社群內部街道的顯眼位置,都張貼或懸掛著預防基孔熱的宣傳知識和標語;下水井蓋、排水溝都加裝了紗網和膠帶,隨處可見的消毒粉,也讓蚊蟲“知難而退”;居委會和社群衛生服務綜合中心,都擺放著滅蚊噴霧和防蚊液。
社群內下水井蓋、排水溝加裝了紗網和膠帶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金喆 攝
“花盆裡的積水,還有一些堆放雜物的地方,統統都要清理。現在工作組每天必須入戶消殺一次,對有感染病例的房屋還要設定50米、100米的消殺圈。”陸培浩說,居委會給社群居民發放蚊香、消毒劑,屋內主要靠自己,大部分居民配合度都很高。
7月18日晚,順德區委、區政府釋出《告全體市民書》,其中建議市民及時清理蚊蟲孳生地,措施包括棄養水生植物,不使用花盆托盤,及時清理洗衣機底部、洗手池、廚房水槽等易積水部位,清除廢舊容器,填平屋外窪地等。
社群內隨處可見宣傳標語 來源:每經記者 金喆 攝
“大家知道怎麼回事了以後,就更重視防蚊了,都叮囑我們認真工作、徹底消毒。”陸培浩說,每天下午,社群居民都會根據要求在屋內點蚊香,睡覺掛蚊帳,而且家裡基本都安了紗窗。
不少居民還參與到公共區域的消殺中。騰衝社群的居民老周就負責其中一組網格的公區消殺。最近半個多月,他每天7點半就會跟著三人小組的專業人員一起工作,老人們最愛去的祠堂、下水道附近的角落,一個都不放過。
每經記者也在騰衝社群看到,中心公園的亭子裡圍坐著幾位下棋的老人,不遠處的祠堂裡更熱鬧,有聊天的、打麻將的,此起彼伏的談笑聲與大榕樹上的蟬鳴摻雜在一起。
祠堂內聚集的居民,無需特殊防護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金喆 攝
陸培浩說,經過這麼多天消殺,防蚊效果很明顯,“社群裡已經很難見到一隻蚊子了”。從居民穿著來看,也能印證陸培浩所說,大多數居民都穿著短袖短褲和拖鞋,只有少數居民穿防蚊效果更好的長袖長褲。
2
未出現重症和死亡病例報告
無需過度恐慌
基孔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急性蟲媒性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於7月22日發出警報,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情況,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
傳播速度快,是本輪基孔熱引起廣泛關注的主要原因。廣東釋出微信公眾號在7月27日晚間釋出的資料顯示,7月20日0時至7月26日24時,全省新增報告2940例基孔熱本地病例,未報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佈在佛山2882例,廣州22例,中山18例,東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門、陽江、肇慶各2例,清遠、深圳、湛江各1例。
圖片來源:廣東釋出微信公眾號截圖
每經記者在廣州注意到,已有居民緊急購買驅蚊水等防護用品。從記者的走訪和官方釋出資訊來看,提前防範值得提倡,但無需過於焦慮或恐慌。根據廣東釋出公佈,截至7月26日24時,今年全省累計報告4824例基孔熱本地病例,均為輕症,無重症和死亡病例報告。目前,已治癒出院和解除醫學觀察3224例。
臨床專家提到,基孔熱臨床治療以對症支援為主,比如使用退燒藥緩解高燒,用止痛藥減輕關節疼痛,同時注意補充水分和休息。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首席專家蔡衛平向每經記者確認稱,多數基孔熱患者症狀較輕,病程1—2周後可自行恢復,但新生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現更嚴重的併發症。典型症狀有發熱、關節疼痛和皮疹,目前治療以對症為主,既無特效藥,也無疫苗。
騰衝社群配備了防蚊用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金喆 攝
據蔡衛平介紹,臨床上對於一些高熱病人應先採用物理降溫。有明顯出血癥狀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體抗炎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類藥物。對於一些關節疼痛較為嚴重者,可使用鎮痛藥物;若感染者出現腦膜腦炎,則需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藥物降低顱壓。出院後,關節疼痛或活動障礙者可進行康復治療。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也對每經記者表示,基孔熱引起廣泛關注,主要原因是傳播速度太快。
記者注意到,有報道稱,約40%的基孔熱患者可能出現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殘疾。對此,彭劼表示,這裡的“殘疾”主要指的是關節痛,“即便患者不發燒了,病毒血症過去了,但關節損害會留下來,炎症恢復時間會比較長,雖然關節痛不是很致命,但會影響生活質量”。
廣東釋出微信公眾號也發文介紹,針對基孔肯雅病毒,所有年齡人群均易感,但需要重點關注重症高風險人群,包括圍產期感染的新生兒、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
3
受天氣影響
今年基孔熱病例可能較多
每經記者瞭解到,基孔熱高發於非洲、東南亞等熱帶地區。該傳染病在全球範圍內曾一度沉寂,但從2004年起,該病再度活躍,先是在肯亞出現,後往東席捲印度洋島嶼和國家。2005年至2006年,在法留尼汪島現大流行後,又波及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及我國香港、臺灣等。隨著我國居民國際交往增多,國外旅行的人員也日益增多,給該病的防控帶來較大困難。
基孔熱在我國內地並不常出現,零星幾次,也都是輸入性病例,並未發現本土原發病例。
2008年,廣州報告了兩例輸入性基孔熱病例。2010年9月,在廣東東莞萬江發生的基孔熱流行,是我國第一次社群聚集性流行,確診病例過百,但很快得到控制。
東莞的基孔熱傳播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廣東東莞市人民醫院感染科的多名醫生曾進行調查分析併發布了相關論文,其中提到,該病毒的流行與當地氣候、環境有密切聯絡。
當地社群工作人員進行消殺 圖片來源:騰衝社群居委會供圖
以東莞萬江當時的流行區域來看,確診病例較多的社群周圍均有多條萬江河支流,且部分河涌水流不暢,周邊積水也較多。同時,當地村民有容器蓄水的習慣,流行前及流行期間處於雨季,天氣潮溼。該調查顯示,2010年8月1日至10月17日的78天中,當地有46天為下雨天氣,佔比59.0%,平均氣溫超過27度。這些客觀情況,都助長了伊蚊幼蟲的孳生。而這些情況,也與目前的順德相似。
基孔熱在我國的傳播,與全世界範圍的“大暴發”不無關係。世衛組織蟲媒病毒小組負責人迪亞娜•阿爾瓦雷斯在新聞釋出會上介紹,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情況,約550萬人面臨這種蚊媒病毒的風險,而且可能出現大範圍疫情,給衛生系統帶來壓力。
廣東釋出在發文中也提到,基孔肯雅病毒正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境外輸入風險持續存在,輸入到我國,加上我國也有這種疾病的傳播媒介——伊蚊,就會引起本地傳播,疊加汛期颱風、降雨等天氣影響,今年有可能基孔熱病例比較多。記者也注意到,本次報告首例基孔熱病例的騰衝社群,距離人員流動較大的樂從傢俱城不到3公里。
應對基孔熱這類蚊媒傳染的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舉措就是防蚊滅蚊。
7月24日,廣東省愛衛辦釋出倡議書,號召全省居民即刻行動,積極參與“清積水滅蚊蟲,共築健康家園愛國衛生運動”,預防登革熱、基孔熱。在佛山、廣州、深圳等多地,各個街道、社群、小區等,均在開展防蚊滅蚊活動。
例如,7月25日,廣州越秀區楊箕社群發現基孔熱病例,社群已迅速開展全面滅蚊工作。同時,廣州市也宣佈,於7月26日至8月1日啟動全市防蚊滅蚊攻堅行動周,重點整治各類蚊蟲孳生環境,提升重點場所消殺頻次,推動全民參與清積水、除蚊害。
7月27日,記者瞭解到,廣州市黃埔區文衝新村社群居委會工作人員當天15時至17時,對社群進行預防登革熱和基孔熱入戶走訪宣傳活動。而在這之前,部分小區物業已先行一步,對小區進行全面消殺,聚焦衛生死角、垃圾站、下水道等區域開展滅蚊行動。
記者|金喆 吳澤鵬 林姿辰
編輯|金冥羽 董興生 蓋源源
視覺|帥靈茜
排版|董興生

◆ 往期推薦 
家族信託“金鐘罩”,何以被宗馥莉拿住“命門”?資深人士全面解讀“宗慶後式難題”:三個坑不能踩
獨家:瑪多縣當地有牧民稱40年前就曾看見“崑崙石刻”,是否“秦始皇遣使採藥”遺蹟,尚需國家權威部門認定

1萬元就能從官網刪行政處罰?1.5萬元還能刪法院判決書?刑法八大重罪也行?信用修復江湖大起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