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青年消費者大額借貸現象增多,中消協提示風險

有報告顯示,在中國年輕人中,總體信貸產品的滲透率已達到86.6%,實質負債人群約佔整體年輕人的44.5%,僅13.4%的年輕人零負債
|《財經》研究員 程維妙
編輯|張穎馨
當前,無處不在的貸款推廣入口,以及快速審批放款、彈性分期還款等機制設計,讓借錢變得觸手可及,但也助長了部分青年群體的超前消費衝動。
7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下稱中消協)釋出提示稱,近期,部分青年消費者盲目超前消費、大額借貸現象增多,因超出自身還款能力而陷入債務困境,甚至影響個人信用記錄,對未來發展和生活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對此,中消協呼籲青年消費者深刻認識過度借貸的危害,做到理性消費、審慎借貸。
信貸產品在年輕群體中滲透率有多高?據尼爾森市場研究公司此前釋出的《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下稱《報告》),在中國年輕人中,總體信貸產品的滲透率已達到86.6%,實質負債人群約佔整體年輕人的44.5%,僅13.4%的年輕人零負債。
網際網路借貸尤受青睞。上述《報告》顯示,網際網路分期消費產品憑藉靈活便利等優勢,滲透率和好感度最高,其使用率高達60.9%(信用卡為45.5%)。
《財經》從部分助貸平臺和金融機構處瞭解到,當前借款人也以中青年為主,單筆借款大都不超過1萬元。
例如某助貸平臺人士透露,該公司服務的客戶中,40歲以下的中青年借款人佔比近七成,平均借款額約為8500元。另一家助貸平臺的客戶平均借款額則在7000元上下,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同樣以中青年為主。此外,中部地區某消金公司的青年客群則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單筆借款普遍在1萬元上下。
不少借款人在單家平臺借款額度不算高,但存在共債問題,就是同時使用多個銀行的信用卡,或在多個平臺借款,因而困在高額負債中。一位金融業觀察人士稱。
我們一般不會涉及大額借款,對多頭借貸的容忍度也比較低,不太容忍給很多家負債的借款人放款。有消金公司人士表示。
中消協在上述訊息中提示廣大青年消費者,要審慎評估還款能力,量力而行消費,避免因一時衝動或盲目攀比,進行超出自身經濟實力的消費,尤其要警惕大額網貸。同時,堅持適度原則,抵制非必要透支,特別是超出當前支付能力的高消費,應保持克制,避免過度依賴借貸工具陷入以貸養貸惡性迴圈,最終無力自拔。
中消協還提到,廣大青年消費者要認清借貸本質,警惕非法網貸陷阱。務必透過正規、持牌金融機構,仔細閱讀並理解合同條款,特別是利率、費用、還款期限及違約責任。
目前市面上的網貸平臺普遍存在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不一致的情形。網貸平臺通常宣傳零利率或低息,折算的年化利率不高,但實際借款成本(服務費、手續費、逾期違約金等)往往會高於宣傳利率。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怡對《財經》表示。
他進一步稱,部分平臺透過隱形費用將綜合年化利率推高至24%-36%甚至更高,形同高利貸;而且這些平臺往往設計了複雜的司法程式,借款人維權成本高、時間長、可能得不償失。
王德怡提醒,要對低息”“免息宣傳保持警惕,關注綜合年化利率和服務費用;避免因即時滿足感衝動借款,制定合理的消費和還款計劃。還要重視,不要輕易為他人借款提供擔保。他說道。
多家機構也向《財經》表示,已在App和宣傳品中會寫明貸款有風險,借款需謹慎”“請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借款,理性消費,杜絕借款犯罪”“信守借款合約,避免逾期等,借款人要對自己的實際需求和償還能力進行評估,適度借款,不可多頭借貸”“以貸養貸
責編 | 張雨菲
封圖來源 | 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