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議:不要焦慮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

前幾天收拾屋子,在書架上翻出一套貼紙。包裝還在,一張都沒用過。
我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但當年,它是我好不容易才搶到的聯名限量款,總想著這麼珍貴的貼紙一定要留著裝飾最特別的東西,一直捨不得用。現如今找出來,貼紙已經泛黃開膠,沒法再用了。
看著手裡的貼紙,發現自己有很多類似的經歷。
  • 拍立得裡的相紙捨不得用,最終放久了壞掉了,卻錯過了很多想要記錄的瞬間;
  • 很早就加入待看清單的電影卻一直沒有看,終於有了時間,當時的熱情卻早沒了,一點也提不起興致……
圖片來源:《西部世界》
從小到大,我們常會因為珍惜,而把一樣東西收藏起來,覺得好東西要留到最後享受,可現在回過頭去看,卻發現很多原本可以在當下獲得的最直接的快樂,自己其實直到最後也並沒有享受到。
不禁懷疑,如果當時不顧後果地把它「揮霍」掉了,是不是更快樂?

最近刷到過這樣的一句話:不要焦慮 2 小時和 8 公里以外的事。

我們似乎總是在為未來做打算,這本身並沒有錯。可那些深謀遠慮的猶豫,又有多少最終變成了追悔莫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有些時候,盡情體驗才是真正的珍惜。
佔有不等於擁有——
與珍惜有關的 3 個迷思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或許還有人記得,2015 年,一名女教師寫下了這封后來風靡網際網路的最短辭職信,而後真的搭火車,踏上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
十年以後,記者再次採訪了這位放棄了人們眼中穩定工作的自由主義者,10 年間她換過城市、開過客棧,最終卻又回到了老家鄭州,結婚生子,過上了人們眼中的平凡生活。很多人笑她折騰一通「回到原點」,但她卻覺得:遺憾可能會有,但是不多,但後悔肯定沒有。
那些嘲笑她沒有珍惜時光的人,其實陷入了一種思維定勢——以結局「好壞」來判斷選擇正誤,而忽視在過程中收穫的生命體驗的價值。
人類對如何好好「珍惜」,還有很多類似的誤解。
❎ 誤解 1:將「佔有」
等同於「擁有」
當物品被使用時,其價值才真正完全體現。
買到喜歡的東西不捨得用,小心翼翼地留起來,那隻能獲得這個物品的交換價值,即它對應的金錢價值;
只有實際使用它,由它帶來愉悅、便利或體驗,才能真正擁有它的使用價值
把佔有交換價值當成最終目的,卻忽視了沒有真正使用它,它就只是一件與自己無關的「物」。
從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存在的真實,是在當下被體驗出來的也就是說,想要「擁有」某個東西(或生活的某段時光),只有在它被充分感知和使用的瞬間,才能將「佔有」兌現成「擁有」,讓它真正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小森林》
❎ 誤解 2:物品有無限的「保質期」
留著也不會影響它的價值
儘管不像食品一樣有明確的保質期,那些看似不會壞的物品,其實也有著心理層面上的「保質期」。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是指人們在經歷很愉快的事情後,情緒波動會隨著時間逐漸迴歸到一個穩定的幸福基準線。
這意味著,即使是令人興奮的購物行為,帶來的快樂也是短暫的。購買新物品帶來的喜悅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一張新的貼紙、一個新的掛件,與其買來珍藏在櫃子裡直到遺忘,不如在最喜歡它們的當下,好好使用。
❎ 誤解 3:認為「越等待,越美好」
而將體驗不斷推遲
事實上,多多收集眼前觸手可及的「小確幸」,比起攢著錢或是時間以待獲得巨大的享受,長久看來更讓人感到幸福[1]
一直以來,我們都被教育要「先苦後甜」,但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如何抓住此刻的快樂。
而研究顯示,那些相信活在當下、傾向及時行樂的人,參與了更多有趣的活動,並在能力、意義、目的、人際關係等方面體驗了更多的幸福感[2]
更不用說,人的狀態會變化,體力、熱情、關係都不是靜止的,「等以後」 等到的,可能是力不從心或物是人非。
總想著將來有多好,反而會讓我們喪失「現在」。

對「延遲滿足」的推崇

讓人不敢在當下盡情體驗
延遲滿足並不等於未來成功
也許,你早就聽說過大名鼎鼎的「棉花糖實驗」
讓一個孩子獨自呆在放著一顆棉花糖的房間裡,並告訴 ta:如果你能忍住不吃這顆棉花糖,實驗結束後,你就能得到兩顆。
圖片來源:《棉花糖實驗》
1972 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透過這一實驗與十年後的跟蹤調查,最終得出結論:能夠為了獲得兩顆棉花糖而忍耐、而不立刻吃掉面前的一顆棉花糖的孩子,未來的學業表現確比其他人更優秀[3]
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才更有出息。長久以來,這一結論流傳甚廣,在家庭教育之中更是被奉為圭臬。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2018 年,心理學家們重複了棉花糖實驗,結果卻發現,相較 1972 年的實驗,孩子們在棉花糖面前忍耐的時間與未來學業發展情況的相關程度只有原研究的一半,而其中三分之二又是由家庭環境、自身能力等其它因素引起[4]
吃不吃那顆糖,和成功的關係真沒那麼大。
甚至,另一項實驗的結果則表明:強迫自己堅持困難任務後,人在後續任務中表現更差。實驗中,那些強迫自己吃小蘿蔔而放棄巧克力的人,在面對無解的謎題時,反而更快地選擇放棄[5]
很多時候,「沒苦硬吃」還真的不如「哄好自己」。
以為「等到……就好了」
卻可能遭遇「到達謬誤」
很多時候,人們比自己想象中更不擅長判斷什麼能讓自己快樂。
有時候,當我們努力實現人生目標之後卻發現非但不快樂,反而充滿了失落或壓力。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可能是遇到了「到達謬誤」,即誤認為實現某個遠大的目標將帶來幸福,比如完成找一份好工作、升職加薪、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自己就會變得更加幸福。然而研究表明,這類事情不會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快樂,幸福是有「半衰期」的。一項研究調查了貧民窟居民在獲得改善住房後的幸福感變化,在獲得新住房後的 16 個月內,居民的主觀幸福感顯著提升,但在接下來的 8 個月內,這種提升有 60% 消失[6]
除了以上因素,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在提醒我們「及時行樂」的重要性——我們並沒有太多控制權來決定這些遠大目標什麼時候能實現。
在這個「扎心」的真相面前,如果還沒有一點「及時行樂」的精神,就要在漫長的等待中失去很多快樂的機會。
圖片來源:《破產姐妹》
更容易做到及時行樂的人
常常有這些特質
追求快樂這件事本身是困難的,尤其是對那些相「及時行樂」是不好的人。
很難快樂的人
往往都有這些特徵
  • 責任感、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太強
Ta 們可能會習慣於優先滿足工作的要求、身邊他人對自己的期待,而將自己的需求、快樂放在次要位置。長此以往,自己的「快樂」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也會越來越看不清什麼才是自己想體驗的快樂。
  • 習慣了認為自己「不快樂」

很多人的自我認知是一個不太快樂的人。這種對自我的認知雖然消極,但會讓人感到熟悉舒適和安全;而追求及時行樂可能會擾亂 ta 們的自我認知,讓 ta 們感到不舒服和焦慮[7]。

在傳統文化之中,痛苦似乎總與高尚純粹相關,而享樂則是貪婪驕奢的密友。當我們習慣了對忍耐痛苦的讚美,自然難以意識到,擅長讓自己快樂,也是一種寶貴的品質。
圖片來源:《我,到點下班》
能讓自己快樂,不僅包含了自我需求與現實規律的深刻洞見,更是個體穩定核心的體現在生活中,一個擅長快樂的人非但能把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好,更能將這一份愉悅帶給身邊的人。
具有以下特質的人
會比其他人更容易做到及時行樂
  • 具備特質正念(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具備特質正念的人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可以向內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力量與支援。正因為如此,ta 們更容易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與樂趣[8],活在此時此刻。
  • 體驗自我更強的人
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自我,分別是體驗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記憶自我(remembering self),這兩個自我的強弱決定了我們如何衡量自己的幸福感。
體驗自我是親身經歷著我們人生的那個自己,是每時每刻的直接體驗——既不沉溺過去,也不憂慮未來,只屬於現在。因此,體驗自我更強的人,有能力享受當下的小幸福,這種幸福或許轉瞬即逝,但卻直接而真實。
  • 開放性高、豁達
大五人格特質中開放性(openness)更高的人也更容易享受當下的生活。Ta 們對新穎的經歷表現出開放態度、喜歡嘗試新事物,過著不那麼傳統的生活,沒有強烈的需要去滿足社會期望。另外,開放性得分較高的人往往更喜歡審美體驗,具有更高的審美敏感性,更喜歡藝術、音樂和美麗的風景等體驗[10]
這些特點,令開放性高的人更關注當下的感官體驗,更容易做到及時行樂。
試試透過這些小事
狠狠「捕獲」當下的快樂吧!
電影《死亡詩社》中,「Carpe diem」這一格言令人印象尤其深刻。它出自於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在公元前23年所寫的《頌歌》(Odes),直譯成英文就是「pluck the day」(摘下這一天)。
快樂的瞬間就像植物的花果,會生長、成熟,卻也會枯萎、凋落。可是對於自己人生中的果實,我們好像一直在學習如何耕種栽培,卻好像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收穫,如何享受。
生命中固然存在著需要等待釀成的、未來的美好,但那不是全部,也有一些快樂是此刻限定,不去享受也就就等於浪費。
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大膽「揮霍」。就從此刻起,摘下那顆果實。
別再把生活過成等待的漫長苦旅,此刻就出發,去擁抱每一份心動,去暢享每一刻歡愉。
圖片來源:《悠長假期》
那麼,要如何抓住眼前的快樂呢?
Tips:普通人如何「及時行樂」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多調動感官,練習有意識地品味(savoring)和享受積極經歷和快樂時刻。暢銷書作家 Gretchen Rubin 提出,我們的五種感官可以幫我們更深入地享受當下、激發幸福。比如,需要一些能量和鼓舞,就聞一聞讓自己感覺愉快的氣味;感覺壓力很大時,就摸摸毛絨玩具、捏一捏解壓玩具。
社交活動中,多靠近你身邊那個踐行「及時行樂」、YOLO(You Only Live Once)的朋友。每次和 ta 一起玩,你都會體驗到生活真美好。也記得多對別人說謝謝,培養感恩與增加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有關。
工作學習中,當我們想要實現一個遠期目標時,最好給自己設定一些小的里程碑,收集生活中的一個個「小勝利」,這可以讓我們覺得每天都在取得成就,更有可能感到滿足。試著列出一份讓你感到快樂的小事清單,經常花時間踐行這些小事。
就像那些沒有用掉的貼紙、沒有去看的電影……我們以珍惜之名,精打細算捨不得使用的快樂,最終都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不見。
曾經以為「沒苦硬吃」只會發生在老一輩身上,而今才意識到自己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過度珍惜,反而造成了浪費。
「Carpe diem」,及時行樂,才不負這僅有一次的人生。
今日互動
你有沒有什麼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
你有沒有特別難忘的快樂體驗?
References:
[1] Dunn, E. W., Gilbert, D. T., & Wilson, T. D. (2011). If money doesn't make you happy, then you probably aren't spending it right.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1(2), 115–125. https://doi.org/10.1016/j.jcps.2011.02.002
[2] Park, L. E., Fujita, K., Naragon-Gainey, K., Radsvick, T. M., Jung, H. Y., Xia, J., Ward, D. E., Paravati, E., Weng, J., Italiano, A., & Valvo, A. (2023). Happiness—To enjoy now or later? Consequences of delaying happiness and living in the moment beliefs. Emotion, 23(1), 138–162.
[3]  Mischel, W., Ebbesen, E. B., & Zeiss, A. R. (1972). Cognitive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2), 204-218.
[4] Watts, Tyler & Duncan, Greg & Quan, Haonan. (2018). Revisiting the Marshmallow Test: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Investigating Links Between Early Gratification Delay and Later Outcom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 10.1177/0956797618761661.
[5] Baumeister, R. F., et al.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 Galiani, S., Gertler, P. J., & Undurraga, R. (2015, April). The Half-Life of Happiness: Hedonic Adaptation i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or Slum Dwellers to a Large Improvement in Housing. (Working Paper 21098). DOI: 10.3386/w21098
[7] Firestone, L. (2015). 5 reasons we don’t let ourselves be happy. Psychology Today.
[8] Tomlinson, E. R., Yousaf, O., Vittersø, A. D., & Jones, L. (2018).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Mindfulness, 9, 23-43.
[9] Leary, M. (2020). Openness: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ypes explained. Wondrium Daily.
本文關鍵詞:及時行樂、即時滿足、快樂、生活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一佳、日十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專業支援 / Wany、Lena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享受當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