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出圈,優質音樂人如何開啟知名度?

作者 | 林侃侃        編輯 | 範志輝
秋風颯爽的北京水立方,剛剛落幕的2024年WMA微博音樂盛典,無疑是音樂行業一年一度最大的盛會。
微博話題總曝光178.3億,討論量高達1.8億,話題霸榜熱搜;抖音相關播放2.8億次,小紅書登上熱點榜,600多萬人在看。掀起全網熱點狂潮的同時,WMA微博音樂盛典也貢獻了眾多出圈名場面:劉宇為“搭子”騰格爾伴舞,周深在臺下瘋狂揮舞熒光棒,Capper和周震南啃蘋果官宣演唱會……讓我們看到了星光之外的真實與鬆弛感。
值得關注的是,微博在盛典上重磅推出拿雲計劃,旨在以全平臺之力扶持音樂新人,引得樂壇前輩蔡國慶直呼:“微博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對於音樂行業來說,各個平臺先後都推出過扶持新人的計劃,但一直無法真正解決推新難、推歌難的問題。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臺,微博在這個節點推出拿雲計劃,能否解決音樂行業的痛點,讓行業走上一條品質發展之路?

華語樂壇兩大痛點:
推新難,出圈難
長久以來,華語音樂一直面臨新人出頭難的問題。音樂綜藝曾經承擔過推新的職能,但隨著短影片崛起,使用者注意力被分散,綜藝市場疲軟,華語音樂進入由短影片統治的熱歌時代。
不過,隨著2023年流量紅利見頂、AIGC技術的爆發,熱歌也進入疲軟期。製作歌曲的成本變低,平臺每秒鐘都有新歌上傳,原創歌曲在海量曲庫中難以被發現,音樂人想要破圈變得更難,音樂行業需要新玩法來應對挑戰。
AI歌曲工具Suno
而在聽眾側,華語聽眾也一直面臨歌荒的局面。許多聽眾痛心樂壇停滯不前,音樂榜單至今還被“周王陶林”霸佔,但實際上,樂壇優秀的新人層出不窮,但是聽眾卻沒有一個合適的平臺,去發現這些新人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網路熱歌制霸華語樂壇,並不是一種良性的發展狀態。眾所周知,熱歌模式以版權為核心,歌紅人不紅是常態,流量很難反哺到歌手、創作者身上;同時,碎片化、低質量的熱歌也是在劣幣驅逐良幣,擠壓優質音樂人、音樂作品的生存空間,陷入了一種惡性迴圈。
《2024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數字音樂產業規模達到893.45億元,網路音樂使用者規模達到7.26億,佔網民整體的67.6%。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音樂人都無法靠音樂養活自己,音樂行業的“二八效應”尤為明顯。
2018-2023年中國數字音樂產業市場規模對比圖(單位:億元)
面對行業長久存在的痛點,有沒有一個平臺,既有音樂宣推功能,又有社交屬性,還能實現演出的線上線下互動,同時有豐富的媒體生態幫助音樂及音樂人破圈?
在洞悉行業痛點的背景下,微博推出拿雲計劃,提供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扶持新人新作,
拿雲計劃有什麼不同?
過去,各大音樂平臺也發起過不少扶持音樂新人的計劃,而目前從微博拿雲計劃釋出的資訊中,還是能看到明顯的差異與亮點。
拿雲計劃匯聚了騰格爾、鄭雲龍、GAI、林志炫、郎朗、葉蓓、黃綺珊、韓紅等一眾華語音樂中堅力量,覆蓋流行、美聲、民謠、古典、嘻哈等多圈層,惠及不同風格音樂人。在推薦機制上,音樂人、資深樂迷和經紀公司都能參與推薦,讓每一種好音樂有機會被看到、聽到。
相比其他音樂人扶持計劃,拿雲計劃的獨特之處在於,作為國內頂級的社交媒體平臺,微博與其他平臺並非競爭關係,而是能以開放共生的姿態,依託自身強大的社交勢能,聚合行業和各平臺的資源與力量,形成扶持合力,放大扶持效果。同時,微博可以發揮平臺優勢高效聚合粉絲群體,提升社交討論熱度,為音樂人的成長提供平臺化的強力賦能,以資深帶新人、流量帶新銳,構建起音樂新人成長的全新生態。
比如,美國音樂人Jake Miller雖然有大熱單曲《Rumors》,但是歌手本人並沒有太被國內觀眾熟知。在WMA微博音樂盛典上,時代少年團在臺下聽Jake演唱《Rumors》時直接聽嗨了,隨著律動搖晃的反應也隨之登上熱搜。透過這個破圈性的話題,Jake Miller也被國內的觀眾認識並記住,粉絲互動量從過去的十位數變成5000+,足見微博的造星推人能力。
據悉,除了標配的資源曝光支援,拿雲計劃還將給加入的音樂人提供個性化運營扶持、稀缺產品支援、音樂舞臺輸送機會、品牌活動推薦等實實在在的賦能。
而這些扶持並非是口頭承諾,而是有著一大批成功的案例支撐。作為當下音樂與演出產品宣發主陣地,微博在音樂娛樂互動營銷上有了顯著成績,衍生出了豐富的宣發策劃和音樂生態運營的打法,為新人新作的出圈提供了多維“組合拳”。
比如音樂宣推測,微博音樂聯合愛樂小浪推出“七號打歌中心”,透過掃樓線下打歌、電臺(微專訪、直播)、challenge挑戰(合拍、手勢舞)等形式,解鎖關於新歌的N種開啟方式,接受每一個創意百出的打歌新招,以挖掘新歌和新人作品的滄海遺珠。
又比如,音樂人可以在微博建立自己的“明星V電臺”,透過釋出音訊與粉絲進行互動。實力新人黃霄雲就曾以音訊形式,提前釋出新歌片段,讓粉絲期待值拉滿;老牌歌手張棟樑則在電臺裡化身溫柔主播,與粉絲分享生活。這種生活化、接地氣的互動形式,極大增強了粉絲粘性,為音樂宣推提供了生動的場景。
在內娛呼喚活人的今天,微博即時互動、多媒體的社交內容生態,更能展現出音樂人性格的一面,比如周深就時常在評論區與粉絲“互懟”,這種鮮活有趣的互動,打破了傳播單一的星粉互動方式,實現了粉絲與音樂人的強情感連結。
在行業合作側,微博還策劃了針對音樂演出和作品的“微博觀演團”、“微博樂評團”等運營IP,調動頭部音樂KOL、樂評人參與,一起為聽眾安利優質的音樂人和作品;而“微博演出季”則彙集了藝人、博主、粉絲、主辦以及全站使用者等共同參與,演出資訊、演出現場、觀演Repo、臺前幕後都一網打盡。比如最近孫楠就首次玩起了排練直播,順便分享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和挑戰,更立體地傳達藝術家的人格魅力,提升演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對於樂壇新人來講,參與拿雲計劃就意味著有機會享有微博海量的使用者資源、媒體資源和行業資源,獲得專業完善的運營扶持。這種凝聚行業、平臺、公司、專業人士之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音樂人成長體系,在目前國內已有的推新計劃中,微博還是獨一家。

如何讓華語樂壇“破土生長”?
其實,從新浪微博誕生之初,就一直與音樂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
一直以來,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音樂明星,都把微博當作自己釋出歌曲、粉絲互動交流、更新演出動態的第一平臺,超話的形態更是建立起了粉絲與明星溝通的橋樑。從2015年起,由微博主辦的亞洲新歌榜見證了樂壇一代代群星閃耀,到如今的WMA微博音樂盛典,玩法一直在升級,但是陪伴華語音樂圈成長的初心不變。
《2023微博年輕使用者發展報告》顯示,微博擁有1.3億的16-22歲月活躍使用者,這些年輕使用者已經成為音樂消費的中堅力量。微博使用者的年輕化、社交化,讓它憑藉龐大的興趣使用者社群聚整合社交傳播優勢,成為音樂人與樂迷聯絡情感的橋樑,也在未來,進一步展現出音樂娛樂消費生態的形態更迭。
對比流媒體平臺和短影片平臺,微博的音樂內容生態更完整,解決了音樂行業“人 – 作品 – 演出”分離的問題,打通了“音樂 – 線上 – 演出”的全宣推鏈路,實現了音樂的IP化、娛樂化、互動化,打破了“歌紅人不紅”的困境,讓每一位不平凡的追夢人都能在音樂道路上得到扶持,破土生長。
與此同時,微博不僅推出拿雲計劃,扶持年輕音樂人成長,還將目光聚焦於音樂產業的幕後,以致敬的姿態,體現了自己的行業擔當。今年的WMA微博音樂盛典上,還特別設立了“金葉榮耀”榮譽,聚焦音樂行業的幕後英雄,致敬在音樂產業中默默付出、做出卓越貢獻的幕後工作者。

時隔16年又站在水立方的舞臺上,獲得金葉榮譽的知名音樂製作人小柯感慨道:“謝謝大家還記得我們臺上這些人,這些幕後工作者”,在小柯眼中,“微博一直是音樂的聚集地,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歌手,都會透過微博跟大家見面。”
年度女歌手黃綺珊說:“入駐微博以來,直到今天我釋出的微博數字是4816,今天讓我見識到了微博的凝聚力,老中青三代幾乎聚齊了,讓我感受到青春的飛揚和晚霞的成熟。”獲得年度男歌手的周深也感慨到,“在微博上記錄了我非常多的人生片段,從開始想要嘗試追夢的懵懂的男大學生,到後來卡布出現,再到後面大家知道有個歌手叫周深,我覺得每一步都很非常感謝,能夠用微博去記錄”。
華語音樂行業想要良性發展,需要不斷注入新的勢能、新的玩法、新的聽眾,只有不斷創新,行業才能生生不息。
就像拿雲計劃的Slogan:“拿雲志遠,扶搖可接”,藉助強大的平臺優勢,在未來,微博將成為音樂新人實現夢想的最具活力的舞臺,發光發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