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披露,隨著本週的最新資料顯示,美國企業已經開始切實感受到壓力。下面是他們的詳細報道,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特朗普關稅的代價正逐漸顯現
起初,許多美國人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似乎“無成本”。原因很簡單:關稅的經濟衝擊需要時間才能傳導至終端市場。然而,本週的最新資料顯示,美國企業已經開始切實感受到壓力,“關稅幻覺”正在逐步破滅。
儘管特朗普將原定於7月9日的貿易談判最後期限延長至8月1日,給予相關國家更多時間來與美國達成協議,以避免高額關稅,但這一決定並未取消已經實施的10%全面性關稅,更未觸及對鋼鐵等特定商品徵收的附加關稅。甚至在接受NBC記者克里斯汀·韋爾克採訪時,特朗普還表示可能將關稅進一步提高至15%甚至20%。他同時也無視了孩之寶(Hasbro)執行長關於關稅將推高玩具行業價格的警告。
事實上,僅是目前這一輪的基礎性關稅,就已標誌著美國貿易政策的重大轉變。而最新發布的資料表明,這些政策正開始對美國經濟造成實質性打擊。作為未來通脹的前兆,進口“中間產品”的成本——即美國企業用於生產最終商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正在迅速上升。這些中間產品包括用於製造汽車、房屋、冰箱等的大宗材料和元件。
資料顯示,今年1月至5月期間,美國進口的鋼鐵和鋁的平均價格上漲了近30%。而美國市場上大約一半的鋁和四分之一的鋼鐵依賴進口。此外,紡織品、皮革、橡膠與塑膠等其他關鍵輸入品的價格也出現了顯著上漲。
這意味著,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僅沒有保護美國企業,反而正在傷害它們,尤其是那些嚴重依賴海外中間產品的行業,如汽車製造業。本週,特朗普還宣佈對銅徵收50%的關稅,無疑將進一步加劇問題。
面對原材料成本的持續上漲,一些企業被迫提高產品售價;另一些企業則可能在維持價格的同時壓縮利潤空間;而無法承受兩種選擇的企業,或許只能縮減規模,甚至倒閉。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企業在邊境支付的是進口成本,而非最終售價,因此這些成本上漲的影響會滯後體現,往往要經過整個生產鏈條才能最終反映在消費者價格指數中。
然而,當前的中間產品價格變化,已經是“成本推動型通脹”的預警訊號。經濟學界普遍認為,生產成本上漲最終會傳導至消費者端。有研究估算,如果一家企業有15%的生產材料依賴進口,那麼特朗普徵收的10%關稅將使終端商品價格上漲3%左右。
目前,這種趨勢已經初現端倪。根據本週公佈的資料,6月份曼海姆二手車價值指數(衡量經銷商購入二手車的成本)創下近三年來最大年度漲幅。與進口資料一樣,該指數往往領先於消費市場的價格波動,因此成為汽車市場通脹的“先行指標”。
更令企業焦慮的,或許還不是成本上漲,而是特朗普政府製造的不確定性。由於其政策反覆無常,企業難以預測未來的生產成本,這使得是否新建工廠、推出新產品、或更換供應商等決策充滿風險——畢竟,下一月的成本可能翻倍,也可能驟降。
受此影響,企業已經開始收縮投資。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私營固定投資(包括建築、裝置和智慧財產權投資)年化增長率為7.6%;而亞特蘭大聯儲預計第二季度該資料將萎縮1%。
最理想的做法,是全面撤銷特朗普施加的關稅。然而,從特朗普一貫對貿易壁壘的態度來看,他不太可能主動改變路線。他似乎更傾向於把更高的關稅當作談判籌碼,以逼迫其他國家在貿易上讓步。但必須認識到,隨著經濟成本的不斷上升,“保護主義”的政治紅利也可能隨之反轉。
即便特朗普不願放棄已實施的關稅政策,他也至少應當給出明確、穩定的數字並維持不變。只有在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下,企業才能制定預算、開展投資、實現增長。否則,企業只能觀望甚至縮減業務,最終拖累整個經濟體。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