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大調整,中國提前反制特朗普 2025-05-14 05:09 貓哥的視界 最近,在所有人都揪心特朗普上臺後會不會對中國加徵60%的關稅的時候,財政部和稅務總局悄悄釋出了一份關於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的公告,一下子震驚了整個外貿圈。 公告核心內容主要有兩項。 1.取消對鋁材、銅材以及化學改性的動、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產品出口退稅。 2.部分成品油、光伏、電池、部分非金屬礦物製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9%。 以上調整,從12月1日開始實施。 字越少,事越大。 我們都知道,以前為了刺激出口賺外匯,把鋁、銅出口到國外是可以拿到國家出口退稅補貼的。 但現在呢?補貼沒有了,同時光伏、電池等產業的退稅補貼,也減少了。 顯然,出口退稅取消必然導致中國產品價格上漲,中國的出口將再次遭遇巨大沖擊。 很多人想不明白了,美國加關稅,本身咱們出口就困難,現在又取消出口退稅,那中國商品還賣不賣到國外了? 這不是在雪上加霜嗎? 其實,並不是如此,相反,這是中國反制特朗普的關鍵。 一、特朗普的念想 11月26日,特朗普宣佈,提名賈米森·格里爾擔任美國貿易代表。 賈米森·格里爾何許人也? 他是特朗普第一個總統任期內擔任時任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的幕僚長。 這麼說吧,特朗普上次對華貿易戰的具體作戰方案,基本都是賈米森·格里爾做的。 特朗普找這麼一個人當貿易代表,顯然,對華貿易戰是基本箭在弦上了。 咱們不要有任何幻想了。 那麼,特朗普為什麼這麼執著於加關稅呢? 我們要從明暗兩條線來看。 明線,是實現競選承諾。 透過逼製造業迴流來增加就業,擴大基本盤,由此保證自己卸任後,不會再次面臨政治報復。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特朗普不僅嚷嚷著對中國加關稅,而且連“盟友”也不放過。 無論是日韓、歐盟還是加拿大墨西哥,都要面對特朗普的貿易戰。 顯然,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並不只是為了打擊中國,它更是特朗普的一項關鍵戰略。 我們也許可以從特朗普反覆提及的美國第25任總統麥金萊身上,找到特朗普的施政思路。 1896年麥金萊上臺的時候,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席捲美利堅。 麥金萊迎難而上,大刀闊斧推行改革,其中關鍵一條就是提高關稅,倒逼各種產業流向美國。 同時,對美國企業大規模減稅,鼓勵企業主擴大再生產。 最終,美國經濟有如脫胎換骨,迎來全面的復甦繁榮。 美國在全球製成品的生產總量的佔比從23%增至36%,世界工廠英國的佔比則從32%下降至14%。 美國變成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人均收入飆升。 自此,人們對麥金萊推崇備至,尊稱他為“繁榮總統”。 雖然麥金萊最後遭遇刺殺,但特朗普仍然對麥金萊推崇備至。 所以特朗普提名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在各個場合說麥金萊時代的美好。 “在一戰前,也即125年前,那時我們沒有所得稅(收入稅),就靠關稅來維持政府運營。 但是,政府來自關稅的錢,多到無法計算,不得不召集最偉大的商人商議怎麼花掉這些錢。” 幾乎可以肯定,推崇麥金萊的特朗普重回白宮後,會很快給國內企業減稅。 財政收入的減少部分,則靠外國進口商繳納更多的關稅填補。 但是問題來了,彼一時也,此一時也,麥金萊當年上臺的時候,可沒這麼多的美債,也沒這麼高的通脹啊! 要知道,在現代社會,關稅這玩意雖然能增加收入,但也是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 尤其是在美國還未完全擺脫通脹困擾的情況下。 如果加徵關稅,那麼各國進入美國的商品價格必然會大幅度上漲。 以資本家的德性,美國商品價格自然也要跟著漲,那美國的CPI會衝到天上去。 這麼簡單的經濟道理,特朗普應該懂啊! 就算他不懂,他有那麼多經濟幕僚呢,也應該懂啊! 顯然,特朗普不是腦殘,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加關稅,心中顯然是有底氣的。 底氣就是他認為關稅不會引發惡性通脹。 按照特朗普的計劃,加關稅之後的結果會是這樣。 一是製造業迴流。 外國商品因為高關稅,不再有優勢; 另外一邊本土產品的企業因為大規模減稅,成本降低,價格反而會有優勢。 這樣一來,消費者就會傾向於購買本土產品。 資本在逐利驅動下,會擴大在美國的投資,美國製造業取得優勢地位。 連帶著國內就業崗位增加,特朗普的計劃成功,受到萬民擁戴。 二是通脹不會明顯反彈。 加了關稅,為什麼不會引發通脹呢? 這就要從特朗普的暗線說起。 暗線就是特朗普的金融戰。 我們都知道,出口與投資、消費並列,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 中國是個出口大國,經濟相當大一部分靠出口拉動。 特別是在消費不振、內迴圈還沒建立的情況下,出口更是不容有失。 說實話,雖然特朗普上次的貿易戰沒打贏,但拜登的供應鏈去風險化的戰略,還是讓中國很難受的。 2023年,全年出口超預期下降4.6%。 工業需求隨供應鏈遷移而流失,特別是對美國的出口經歷了近30年來的最大跌幅。 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經濟不振,有相當一部分都源於外貿不振。 道理很簡單,做外貿的賺不到錢,怎麼可能有錢消費?怎麼可能刺激生產?怎麼可能保證就業? 所以,外貿對中國至關重要,不容有失。 如果特朗普對中國5000億對美出口商品加了60%關稅,超出了中國商品的“廉價優勢比例”,那麼毫無疑問,除了個別美國真的離不了的中國商品,其他中國商品基本就要告別美國市場了。 起碼有4000億美元的額度。 經濟拉動是有乘數效應的,4000億美元的出口,起碼能拉動5萬億人民幣的經濟活動。 如果這部分經濟活動沒有了,中國會非常難受。 所以,中國為了保住對美出口份額,可能被迫大幅度將人民幣匯率貶值。 目前,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均預測,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在2025年底前顯著下跌。 我們假設特朗普對華產品再次加徵20%關稅,理論上中國政府只需要將人民幣匯率貶值20%,那麼對美出口就沒有任何影響,同時美國消費品價格也不會有任何影響。 本質就是中國為了保住對美出口份額,以人民幣匯率貶值20%代價為美國政府提供了1000億美元的財政補貼。 這樣一來,雖然特朗普的加關稅政策效果打了一定折扣,但因為有中國補貼的錢在,特朗普仍然能夠透過減稅來刺激經濟,推動製造業迴流。 先拿下歐盟和日韓產品在美國的市場,站住腳,等美國規模優勢上來之後,再向中國商品發起最後打擊。 這就是特朗普既加關稅,又不至於發生大規模通脹的如意算盤。 畢竟,有中國商品在,想通脹都難。 但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人民幣貶值20%代價極大。 首先,現在中國商品已經在全世界表現出很強競爭力了,如果人民幣匯率再貶值20%,那你還讓不讓其他國家制造業活不活了? 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國家但凡有一點製造業的,肯定會對華產品豎起巨大的關稅壁壘。 你就算把對美出口份額保住了,但是其他國家份額可能要損失大部分。 而且,人民幣貶值20%,不但會對我們金融穩定性造成巨大的衝擊,同時也會讓我們人民幣國際化困難重重。 沒有誰願意持有一個快速巨大貶值的貨幣。 所以,特朗普為了實現自己的如意算盤,逼迫中國政府按照他的算計去做—— 以人民幣貶值來對沖加徵關稅,實際不但是讓中國政府為美國財政提供補貼,同時也讓中國商品在全世界樹敵無數。 到時候特朗普再振臂一呼,起碼能在貿易問題上團結一堆盟友,再次形成一個遏華小圈子。 這樣一來,打壓中國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你看現在,特朗普有意拼湊了一個超級鷹派內閣,擺出一副不談了,直接對華脫鉤斷鏈的姿態。 本質還是特朗普的慣用伎倆,極限施壓,逼中國把人民幣貶值。 然後既享受關稅帶來的好處,也不用承受關稅帶來通脹的反噬。 但是萬萬沒想到,中國使出了取消出口退稅這一招。 二、出口退稅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出口退稅。 出口退稅是指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對我國報關出口的貨物退還在國內各生產環節和流轉環節按稅法規定繳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 即出口環節免稅且退還以前納稅環節的已納稅款。 是不是覺得挺拗口的? 沒關係,我們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以一包煙為例,假設其採購成本為10元,銷售價格定為20元,那麼增值部分為10元。 根據稅法規定,每當商品或服務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價值增值並流轉至下一環節時,就需要對其增值部分徵稅。 目前增值稅是13%的稅率計算,企業應繳納的增值稅即為增值部分的13%,即1.3元。 除此之外,還有消費稅。 和國外的消費稅主要是向個人徵收不同,中國的消費稅是對在我國境內從事生產、委託加工和進口應稅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 按照香菸11%的消費稅率來計算,那麼這包煙的消費稅就是2.2元。 兩項加起來,是3.5元(當然,香菸比較特殊,還有其他稅)。 可是很快問題來了。 如果這包煙賣在了國內,那麼沒問題。 可是如果這包煙出口了呢? 吸這包煙的人,不是中國人,那麼中國能對企業徵收這包煙的消費稅嗎? 顯然是不能的。 如果徵收了,因為香菸在國外還要再交一次消費稅,那就是重複徵稅。 除此之外,本身這包煙要賣到國外,就要交關稅,零售商還要交增值稅。 再加上外國的消費稅,到外國消費者手裡的時候,價錢已經很貴了。 這就大大削弱了中國香菸的競爭力。 所以,中國會選擇把已經預先徵收的增值稅和消費稅,退給生產企業。 只要企業證明這些商品出口了,就能拿到退款。 中國搞出口退稅,其實和中國發展環境有很大關係。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引進的製造業,多處於產業鏈中下游,技術含量低,整點辛苦錢,而且面臨其他國家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藉著“不重複徵稅”的名義,給企業出口退稅,減輕企業負擔。 讓企業有膽魄壓低出口價格,才能夠在這種充分競爭中脫穎而出,把貨賣出去,賺回外匯。 說實話,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不僅惠及了廣大外貿企業,更對促進了中國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 中國能有今天,出口退稅政策功不可沒。 甚至在一些特定時候,出口退稅還是應對貿易戰的重要手段。 比如,中國光伏產業剛剛起步的時候,走的是“兩頭在外”路線。 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在外,市場也在外,自己就是加工環節,利潤最低。 就這,歐洲還不放過中國光伏。 說中國光伏搞傾銷,加徵了254%的關稅。 那咋辦?只能先練內功。 中國先在國內把光伏企業練得死去活來,攻克了核心技術,然後以用出口退稅的方式,再次殺進世界市場。 這個時候出現一個什麼情況呢? 中國因為有出口退稅,企業敢把價格壓到成本線以下來賣! 反正有出口退稅在呢! 這你讓國外企業怎麼玩? 結果,就是中國光伏產業成了世界第一。 當年在歐盟起訴中國企業傾銷的歐洲光伏企業,已經死得不能再死了。 所以,出口退稅在產業升級的時候,是一個不小的助力,可以作為企業破釜沉舟的底氣。 但是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出口退稅是個大殺器,但同樣也存在問題。 第一,企業惡性內卷。 仍然以光伏為例,要知道,在應對國外企業的時候,中國企業在商務部的協調下,可以一致對外。 但把外國企業都剋死了之後,中國企業內卷的本性就又暴露出來了。 為了搶市場,大打價格戰。 一塊光伏板100塊錢成本,你賣120,我賣110!你賣110,我就賣100!還包運費! 有人說,你這不是賠了麼? 沒事,還有13%的出口退稅呢! 只要有的賺,我就做,畢竟,我有工人需要養啊! 生意不做,就是賠。 但是這樣一來,企業的利潤從哪來? 不是從外國來,而是從中國政府來! 這不就變成中國政府拿錢,補貼外國人用便宜中國商品了麼? 這麼虧本的事情,怎麼能行? 第二,增加財政負擔。 因為出口退稅是政府出的,所以一些內卷的企業,出口越多,政府需要補貼的越多。 我們可以看一組資料: 2023全年,中國實現貨物貿易順差4.2萬億元。 同時,2023年全年,中國出口退稅1.8萬億元! 也就是說,中國辛辛苦苦掙出來的錢,三分之一都補貼回去了! 而且出口退稅,竟然比軍費還要多2000億! 這麼多錢,給中國人發消費券不香麼? 拿來造航母不香麼? 就算200億一艘,也能造10艘啊! 更關鍵的是,過去財政有錢,中國補得起。 現在各地財政收入下降,巨大的出口退稅,反而成了財政的巨大包袱了。 我們看一組資料: 今年1-9月份,中國的增值稅收入大約為5.05萬億元,同比下降5.6%。 商品出口呢?是18.65萬億。 與去年相比卻增長了4.7%,光出口退稅都有1.57萬億元。 看到沒,增值稅收入下降了,但退稅卻增加了! 現在各級都在過緊日子,老這麼補貼外國怎麼行? 第三,惡化國際環境。 前面說了,出口退稅是個大殺器,可以幫助中國企業快速佔領市場。 但反過來說,也容易把別人逼得沒活路。 我們看看,為什麼現在很多國家都開始對中國不友好? 除了美國挑唆,相當一部分原因,在於中國產品低價傾銷,砸了人家的飯碗。 那一些政客為了流量和支援率,自然要“為民請願”,讓反華民意把自己推上高位,然後開始對中國加徵關稅。 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中國的一些敵對國家,甚至連一些友好國家都這麼幹了! 比如泰國,相對親華的為泰黨剛上臺,就開始對中國鋼鐵製品加徵關稅。 還有印尼,中國剛幫印尼修了雅萬高鐵,印尼轉頭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紡織品加徵200%的關稅。 有時候,你再跟人家談友好,但你的企業乾的都是砸人飯碗的事情,人家也沒法跟你友好啊! 所以,出口退稅的政策不合時宜的時候,就有必要進行調整。 當然,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也是有門道的。 一些仍然面臨劇烈市場競爭的產業和類目,不能取消出口退稅。 一旦取消,那中國商品的競爭力會大幅度縮小,進而丟失市場。 這在面臨全球貿易壁壘的時候,會很吃虧。 那些成品油、光伏、電池、部分非金屬礦物製品產業呢? 他們已經是世界霸主了,就沒必要搞退稅扶持他們搶佔市場了啊。 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搞退稅了,反正我就算抬價,你也非買不可。 比如這次取消出口退稅的銅、鋁、光伏產品等等。 三、絲毫不慫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次中國取消出口退稅,同樣是明暗兩條線。 明線,減少對外補貼和國家財政支出,以及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減少對外補貼和節省財政支出大家都能理解,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是什麼邏輯呢?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史。 當初,國家出臺補貼政策,結果養出來一堆騙補的企業。 然後國家補貼逐漸退坡,又放特斯拉進來當鯰魚,才倒逼中國車企認認真真鑽研新能源技術。 一部分死掉了,另一部分最終挺了過來,形成了如今的技術和成本雙王炸局面。 同樣的道理,對一些利潤低、缺乏核心競爭力,只知道低價內卷騙出口退稅的企業來說,國家減少一些出口退稅,有利於倒逼他們轉型升級。 誰不轉型升級,誰就要退出歷史舞臺。 所以這次退稅調整,本身和過去的“騰籠換鳥”“取消國補”一樣: 為了倒逼低端產能出清,構建“新質生產力”,以應對新的國際形勢。 暗線呢? 利用自身優勢,粉碎特朗普的加關稅企圖。 中國取消個出口退稅,和特朗普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看看減取消退稅的這兩樣東西就知道了:鋁、銅。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鋁生產國。 2023年中國原鋁(電解鋁)產量為4159.4萬噸,佔據了全球冶煉廠產能的近六成。 銅的情況也差不多。 目前,中國銅儲量雖然只佔世界的4%,但中國精煉銅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40.8%。 鋁和銅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第一,生產極度依賴電力。 比如鋁,是透過電解熔融氧化鋁得到的,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電力。 生產1噸電解鋁,平均需要大約13500度電。 銅呢? 先要把銅礦(或焙砂、燒結塊等)和熔劑一起在高溫下熔化,煉成粗銅,再透過電解的方式,得到精煉銅。 第二,利潤依賴規模。 銅和鋁都很重要,但因為鋁礦和銅礦本身的定價權不在中國手中,所以利潤還是比較少的。 個別時候曾經發生過利潤為負的情況,也只有規模上去了,透過規模效應才能拿到一些利潤。 但擴大規模很困難,需要時間。 說起來,這都是門檻,讓特朗普找替代產品都很難。 我們設想一下,中國取消出口退稅之後,銅鋁價格立馬會增長13%以上。 一時半會也沒有可替代的產能,現建工廠也來不及。 所以銅、鋁一定會短缺。 銅鋁更多的用於航空航天,汽車,機械,軍工等等,特朗普不是嚷嚷著製造業迴流嗎? 只要搞製造業,那銅鋁就不可缺。 這個時候,面對高漲的銅鋁,美國就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自己生產。 但問題在於,銅鋁都是高耗能高汙染產業。 咱們且不說環保組織那一關怎麼過,就說美國孱弱的電網,能支撐得起銅鋁加工需要的用電嗎? 那如果建電站呢? 無論火力發電還是核電站,都是三年起步,水力發電時間更長,光伏倒是快,但光伏是誰掌握呢? 還是中國。而且發展電網,也要買中國的銅啊! 搞了半天,怎麼對中國依賴還加深了呢? Pass! 第二,找替代供應商。 可是找誰呢? 越南自己的電都不夠,墨西哥的基礎設施更是拉胯,而印度呢? 雖然環保不是問題,也有發展製造業的雄心,但印度的電網更差勁,電價也貴,根本沒法支援銅鋁生產。 那如果在印度搞基建呢? 且不說印度有沒有超臨界發電技術,就算有,以印度的基建水平,等銅鋁生產出來,恐怕也要10年之後了。 就算印度生產出來了,因為規模上不去,利潤微薄,也很難做下去。 中國到時候再恢復一下出口退稅,那印度企業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所以,特朗普只能捏著鼻子,繼續從中國進口高價銅鋁。 這一點過去就有類似案例。 我國前幾年陸續取消鋼鐵出口退稅,最後一點也沒影響我國鋼鐵出口(每年能出口1億多噸)。 國際市場只能被動接受我國這類初級產品的漲價。 到時候,特朗普剛剛要對中國在墨西哥生產的電動車加關稅,突然就發現: 因為銅鋁價格提升,來自日本、韓國的電動車都貴了,甚至自己生產電動車也貴了! 這樣一來,不僅會讓中國電動車再次獲得競爭優勢? 更關鍵的在於,因為原材料成本的傳遞效應,這種價格的上漲會傳遞到幾乎所有工業製成品,導致社會商品價格上漲。 這就相當於,中國在特朗普沒加關稅之前,先給特朗普送了一場輸入性通脹。 對於特朗普來說,他既要大幅降息,又要確保通脹不爆,這本身就很難。 中國再一取消出口退稅,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特朗普就會陷入兩難。 如果繼續加關稅,那麼在衣服玩具上加的稅,中國會在銅、鋁、光伏、電池、非金屬礦物製品上把損失找回來。 如果不加,自己的施政計劃難以實施,減稅計劃就沒法完成。 更關鍵的是,這是陽謀。 特朗普就算知道,也沒法破解,最終還是要透過談判解決問題。 現在減少這些商品的出口退稅,還僅僅是開始。 如果特朗普識相,那大家還可以談,最終簽訂一個上一任期時候那種貿易協議也不是不行。 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那中國也只有使出各種手段,把貿易戰打到底了。 今天的中國,不是2018年的中國。 工業體系更為強大,不可替代的領域也更多,已經有了足夠的籌碼和底氣。 銅鋁光伏只是第一步,未來隨著形勢發展,還會擴大到更多中國具備足夠優勢的產業領域。 就算特朗普要加60%的關稅又如何? 一旦中國人為製造市場緊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國商品仍然是有競爭力的。 而且價格高了,利潤也高了,財政也省錢了。 無論是漲工資也好,還是發消費券也好,都能為繁榮內需市場創造基礎。 所以,別看特朗普牛皮哄哄組建了對華超級鷹派內閣,結果還沒上任,中國就送了一見面禮。 傳達出的就是絲毫不慫的堅決態度。 我們倒是想看看,川普到底敢對華商品加徵多少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