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隱形眼鏡,突破了光譜對人類視力的限制

圖源:中學技術大學
導讀:
最近,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發出一種神奇的隱形眼鏡,首次讓人類實現了近紅外視覺。這一突破,源於年前在小鼠身上驗證的理論,如今首次成功應用在人類身上,成為擴充套件人體感官邊界”的關鍵一步。
瑪雅藍 | 撰文

清楚的夜間視力是許多人嚮往的“超能力”。人眼能看到的可見光波長只佔光譜的一小部分波長區間僅為400-700奈米nm。而在這一範圍之外,許多物體,如電子裝置的遙控訊號、安防監控的紅外光源甚至溫血動物都會發射或反射紅外光,但這些資訊對人眼完全不可見。如果能夠突破這一限制,擴充套件人眼可見的波長範圍,我們就能獲得更豐富的環境資訊比如在煙霧中穿透視野、甚至直接看到熱源或特定訊號。
202552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教授團隊在《細胞》Cell雜誌發表文章[1],宣佈他們與合作者研發一種新型隱形眼鏡,首次在人體中實現了無需電源、可穿戴的近紅外視覺系統
這項突破性進展意味著:過去僅在小鼠實驗中驗證的理論,終於被成功拓展至人類,標誌著人類感光能力人工擴充套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SAIXIANSHENG
從小鼠到人類的驗證
2019年,薛天團隊將上轉換奈米顆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UCNPs注射到小鼠視網膜中,使小鼠獲得了近紅外視覺[2]這些顆粒使用稀土元素製備,能夠吸收低能量的光子,經過物理過程將其轉換為高能量的光子。透過選擇合適的材料,就能將波長在980nm左右的近紅外光轉換為波長535nm左右的可見光。
如今,為了避免操作的侵入性,以方便推廣應用,研究團隊嘗試改用更溫和、可佩戴的方式,將上轉換奈米顆粒融合到隱形眼鏡中。
一新材料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加入一定比例奈米材料的同時,使隱形眼鏡保持良好的光學效能。薛天告訴《賽先生》,奈米材料摻雜太少,則轉換效率不夠,難以獲得理想的近紅外視覺;而當奈米材料摻雜超過1%,隱形眼鏡的透光度會顯著下降。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奈米材料與隱形眼鏡材料折射率的不匹配。薛天介紹,透過從商用隱形眼鏡材料中篩選折射率匹配的材料,研究團隊可以實現上轉換奈米顆粒7%以上的高比例摻雜達到較高的轉換效率,同時保持良好的透明度
為檢驗這種新型隱形眼鏡的效果,研究團隊首先在小鼠身上開展了實驗。戴隱形眼鏡的小鼠表現出的行為表明,它們確實看到了近紅外波長。例如,讓小鼠在暗箱和近紅外照明箱中進行選擇時,戴隱形眼鏡的小鼠表現出躲避光線的習性,選擇了暗箱,而不戴隱形眼鏡的小鼠則沒有表現出偏好。生理訊號檢測也表明,戴上隱形眼鏡的小鼠確實產生了近紅外視覺——它們在紅外光照射下瞳孔收縮,腦成像顯示此時它們的初級視皮層被啟用。
小鼠實驗顯示,與普通的商用隱形眼鏡相比,新增上轉換奈米顆粒的隱形眼鏡不會對眼睛造成額外的傷害。
而在人體中的功能性測試實驗顯示,人類受試者戴上鏡片後,不僅能看到一定光強範圍的近紅外光,還可以分辨不同頻率閃爍的近紅外訊號。
SAIXIANSHENG
近紅外光的視覺編碼
藉助這樣的隱形眼鏡,使用者還能辨認出訊號的方位,但是無法很好地識別出影像的細節。這是因為在將近紅外光轉換為可見光的過程中,光線經過吸收和再發射,然後立即進入人眼,方向資訊發生了損失。
為了讓人類進一步區分不同波段的近紅外資訊,研究團隊對奈米粒子進行工程設計,研發了三色正交上轉換奈米顆粒,可以將近紅外光轉換為三段不同的可見光譜,對應紅、綠、藍三原色。例如,波長為980 奈米的近紅外線被轉換成藍光,波長為 808 奈米的近紅外線被轉換成綠光,波長為 1532 奈米的近紅外線被轉換成紅光。
這樣的轉換原理與我們用紅外探測器、夜視儀進行觀測並不相同。這類儀器藉助感測器識別紅外光,然後依據系統設定,透過光電倍增技術將弱光訊號放大到可檢測的範圍。然後人為透過系統設定將影像加上偽彩色,呈現出人眼能夠識別的影像,稱為偽彩色影像。而上轉換奈米材料無需藉助外部電源,就能夠將遠紅外轉變為可見光,使用起來更加便捷,使用場景也隨之擴充套件。
例如,在有煙霧、粉塵的環境,近紅外光的穿透性要比可見光更強,所以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特殊環境的作業。對這類奈米粒子進行改良,調整它們的激發波譜可以幫助色盲人士看到他們無法直接感知的光波長範圍
近紅外光佔據環境中光照輻射能量的約45%,能夠看到近紅外光能夠給我們提供周圍世界豐富的資訊。例如,不同顏色的物體反映著其不同的反射波譜資訊,也表明其不同物質屬性;就像西紅柿由綠變紅,顏色發生了改變,我們知道它熟了。那麼物體紅外波段的反射波譜就會攜帶更豐富的物性資訊,比如不同礦物有不同的近紅外反射光譜我們剛剛還在同地質專家討論也許可以用類似技術做便攜的紅外波段物性識別和檢測。薛天講。
另外,為了改善視覺效果,研究團隊採用了框架眼鏡設計,將三片凸透鏡和一片新增上轉換奈米顆粒的平面材料相疊加。這樣的結構能夠實現更高的影像空間解析度,幫助使用者識別出橫向、縱向和曲線等細節的近紅外影像,看見以紅外訊號顯示的USTC(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英文名首字母縮寫)字樣。
SAIXIANSHENG
科幻走進現實
薛天自己和實驗室的一些學生嘗試了佩戴這一隱形眼鏡。其實把近紅外光經過轉換之後,你看到的就是可見光了。不戴眼鏡的時候(暗室裡)什麼都看不到,但是戴上它之後,它就根據波長,把訊號轉換成對應顏色的可見光。”薛天介紹說。
他補充道,在普通的自然光環境下,轉換之後的畫面會直接疊加在背景之上;如果環境昏暗或閉上眼,近紅外訊號就能看得更清晰,這是因為近紅外光可以穿透眼瞼,避免了可見光干擾。這就好像當我們把手掌蓋在手電筒上,能透出來的只有紅光一樣。
看見別人肉眼看不見的東西聽起來像是科幻中的設定,但科學家的努力正在將這樣的幻想轉變為現實。但薛天強調,這項技術目前還無法實現許多人嚮往的“夜間視物”,需要藉助近紅外光源發出訊號或照射物體,使用者才能看見。而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發出的熱輻射屬於遠紅外輻射,波長要比近紅外更長,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將其轉換為可見光。
“我們只是實現了用可佩戴式裝置擴充套件人體感光光譜理論驗證,比2019年的工作往前走了一步,但離直接在夜間看到物體發出的熱輻射還有相當的距離,”薛天說。

參考來源:
[1] Maetal.,Near-infraredspatiotemporalcolorvisioninhumansenabledbyupconversioncontactlenses,Cell (2025),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4.01
[2] Ma et al. Mammalian near-infrared image vision through injectable and self-powered retinal nanoantennae, Cell(2019),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1.038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