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吒》都去看了吧?

助力打榜的時候
也會有些疑惑

也會有一些回憶湧上心頭


以前的紅藍3D眼鏡,見過的都是90後吧

現在的3D眼鏡
關於3D眼鏡
Let's 一篇講明白!
其實,從紅藍眼鏡
進化到油乎乎的3D“墨鏡”
它們的成像原理
都是參考的我們的大腦

我們的左眼和右眼之間
大概有6.5~7cm的間距

圖片來源 bilibili 四象Studio
就是這幾釐米的【視差】
會導致我們左眼和右眼
看到的畫面也稍有不同

圖片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JGmy_RUWYc
兩幅不同角度的畫面
一起傳到大腦
腦子咔咔一合成
平面幕布就變成了立體的空間


3D電影拍攝時
也模仿了大腦這個“合成影像”的過程
用了兩個攝像頭拍攝
模仿我們的左右眼

拍電影時,有兩臺靠得很近的攝像機,像不像你的左右眼?
再把這倆不同角度的畫面疊加在一起
所以我們不戴眼鏡看3D電影會“重影”
好像散光一樣



甭管是啥眼鏡,基本原理都是一個:
過濾!
去1,留1
左右鏡片這倆霸道總裁
各自過濾掉了一個畫面

左鏡片只保留想讓你左眼看到的畫面
右鏡片只保留想讓你右眼看到的畫面
再讓大腦合成,從而產生立體感

圖片來源 https://youtu.be/koWdKqyTrHE?si=BNzGDONKZ1u2w_cl

就是利用色分法
左鏡片的紅色濾光片擋住藍光
右鏡片的藍色濾光片擋住紅光
這樣雙眼就分別接收到不同的畫面
大腦再合成出立體效果

圖片來源 bilibili 四象Studio
1922年,全球首部3D電影
《Power of Love》上映
當時觀眾戴的就是紅藍眼鏡

不過,它的缺點也很明顯
首先,灰濛濛的像得了白內障
90% 的可見光都被濾光片擋住了
原本色彩鮮豔的畫面變得昏暗失真

其次,太暈了,腦瓜子疼
因為左右眼接收的光譜差異太大了
左眼的紅色通道(波長 620 – 750nm)
和右眼的藍色通道(450 – 495nm)
波長差距超過 150nm
睫狀肌為了調節焦距一直痙攣

看個 20 分鐘
頭就疼得受不了
所以紅藍眼鏡淘汰在時代的風中
也是情理之中

為了解決顏色失真和腦闊疼的問題

光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線偏振眼鏡就像是百葉窗
光線只能從固定方向穿過

左邊的眼睛只能看到水平偏振的光波
右邊的眼睛只能看到垂直偏振的光波
光的色彩不會被紅藍鏡片干擾
這樣一來,畫面的色彩就保住了
而且透光率還能達到 38%
睫狀肌也不用一直抽搐調節焦距
就不容易暈了
但它也有個麻煩
不!能!歪!頭!

觀眾看電影時得必須保持頭部絕對水平
一旦傾斜超過 10°
光波就被“柵欄”攔截了
畫面就看不完整了

歪一點就啥也看不到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普通3D和數字IMAX 影廳
工作人員總提醒得大家坐直


有有有
如果有物件的想把腦袋靠在對方肩膀上
帶小孩的管不住熊孩子搖頭晃腦
大懶蛋想癱著……


圓偏振眼鏡是最近商業影院的 “寵兒”
它透過1/4波片把線偏振光
轉換為左旋 / 右旋圓偏振光

觀眾可以隨意變換姿勢
不管怎麼搖頭晃腦、左擁右抱
光的旋轉方向都不受頭部角度影響
畫面始終穩定

不過,它的代價就是
透光率降到了 28%

圖片來源 bilibili 橙紅Iris
圓偏振的亮度都比線偏振高了不少
為了彌補亮度損失
普通影院會使用高增益金屬幕
成本就蹭蹭往上漲
票價也蹭蹭往上漲
一句話總結普通3D廳、數字IMAX,用的都是線偏振,不能歪腦袋雷射IMAX、中國巨幕、CINITY 、LUXE用的都是圓偏振,可以搖頭晃腦
偏振技術雖好
終究需要戴眼鏡
於是,另一場技術競賽悄然開啟——

已經有了!
比如索尼2021年研發的“空間現實顯示器”
螢幕可以追蹤你的眼球
動態調整光路
不戴眼鏡就能實現3D效果

圖片來源 微博@索尼中國
還有更牛的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的奈米光子晶片
可控制1280個光波匯出口
重建64個視點光場
讓電子螢幕逼近人眼的自然觀察效果!
期待在不久的未來
我們或許會像懷念紅藍眼鏡一樣
感嘆“當年的人看電影居然要戴眼鏡啊!”
附錄
1. 紅藍眼鏡的消失,本質是光學精度對粗糙模擬的降維打擊。從濾光片到偏振片到光場顯示,3D技術的演進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命題:如何用現代技術,完美復現人類雙眼6.5cm瞳距構建的立體世界?或許答案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接受——有時候,最高明的幻覺,恰恰需要隱匿所有欺騙的痕跡。
2. 還不知道怎麼挑選電影廳?IMAX、杜比、CINITY、巨幕…還傻傻分不清楚?後臺回覆“3D”,手把手教你挑到價效比最高、效果最好的3D影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