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網君:中國首個商業航天共保體成立,在金融化探索中邁出關鍵一步;白宮對NASA的財政閹割引發多米諾效應;蘇聯金星探測器重返地球

01

中國首個商業航天共保體成立,17 家財險機構參與組建

在航天金融化探索中邁出關鍵一步

2025年5月12日訊息,中國首個商業航天共保體於3月底在北京成立。該共保體由北京金融監管局等多部門指導,17家財險機構共同組建。其優勢包括:一是搭建“直保+再保”雙層體系,確保承保能力和風險保障;二是推動“財險+中介”聯動協同,提供優質服務;三是建立“年度+專案”負責機制,動態調整成員資質。共保體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首都產業佈局,最佳化商業航天保險服務,提高全產業鏈風險保障水平,助力北京“南箭北星”產業發展。此前,商業航天創新聯合體也在今年4月成立,旨在破解商業航天領域發展瓶頸,強化行業自律自治。
衛網君
首個商業航天共保體的成立,標誌著我國在航天金融化探索中邁出關鍵一步。這一機制以風險分擔為核心,直擊商業航天“高投入、高風險”的痛點,為產業創新注入強心劑。與商業航天創新聯合體破解資源分散難題形成呼應。
這一金融創新重新定義了商業航天的風險定價邏輯,將市場選擇與政策導向有機結合起來,既保持風險池的活力,又確保國家戰略的落地。既緩衝創新企業的試錯成本,又將社會資本轉化為航天創新的動能。商業航天的創新有望形成“失敗有保障、成功可複製”的良性迴圈。這種金融工具與航天創新的深度耦合,或將成為中國商業航天超越傳統發展模式的分水嶺。
新聞連結:
02

中國商業航天商業化運營,迎來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還言之尚早

2024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的“元年”,這一年,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地出臺支援政策,吸引上百億元社會資本湧入。在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中國商業航天在2024年實現了一系列突破:可複用火箭方面,航天八院、藍箭航天等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衛星組網應用方面,千帆星座開始批次發射,華為等公司釋出直連衛星的手機版本。
2025年,中國商業航天延續良好態勢,朱雀三號、天龍三號等新型號商業火箭迎來首發,中國版“星鏈”計劃千帆星座、GW星座等持續升空,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進入常態化發射階段並建設二期工程。然而,商業航天商業化運營仍面臨成本控制、技術瓶頸、市場應用等挑戰。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控制,商業航天將在通訊、遙感、太空旅遊等領域得到更廣泛應用,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龐大產業叢集,有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衛網君
中國商業航天是否迎來了黃金時代?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重要,“黃金時代”的內涵才是判斷的依據。
事實上,在商業航天一片繁榮景象的背後,根本支撐依然還是政策紅利催生的萬億級市場預期下,各類資本湧入形成的"太空淘金熱"。這種繁榮的本質是政策套利驅動下的資源錯配。最典型的就是航天企業爭相申報巨型星座計劃,卻陷入"軌道圈地運動"的囚徒困境——當馬斯克的星鏈已發射數千顆衛星時,許多企業的星座計劃尚停留在PPT階段。
因此,當商業航天滿足於政策催熟的虛胖,而非靜水流深的沉澱時,“黃金時代”還言之尚早。
新聞連結:
03

白宮對NASA的財政閹割正在引發美國航天霸權鬆動的多米諾效應

德國表示仍將繼續推進貢獻,ESA與印度簽約合作,其他國家開始搖擺。

2025年5月12日,國際宇航聯合會全球太空探索會議(GLEX)在新德里舉行,討論了美國宇航局(NASA)阿爾忒彌斯計劃的未來。白宮5月2日提議削減NASA預算,取消月球門戶計劃、SLS火箭和獵戶座飛船計劃,這給參與該計劃的加拿大、歐洲、日本和阿聯酋的航天機構帶來不確定性。德國航天局局長瓦爾特·佩爾策表示,儘管預算存在不確定性,歐洲仍將推進對阿爾忒彌斯計劃的貢獻。歐洲航天局(ESA)局長約瑟夫·阿施巴赫也表示,ESA將繼續作為可靠合作伙伴,但若情況變化,ESA已做好調整準備。阿聯酋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主任薩利姆·阿爾·馬裡提到,阿聯酋正努力保持靈活性,以應對預算和專案不確定性。加拿大航天局也表示將繼續致力於阿爾忒彌斯計劃的貢獻。與此同時,ESA與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於5月7日簽署意向宣告,加強合作。
衛網君
白宮對NASA的財政閹割正在引發美國航天霸權鬆動的多米諾效應,曾經被視為"航天北約"的阿爾忒彌斯聯盟,開始瀰漫因巨大不確定性而導致的信任危機。
這場危機本質上是航天單極秩序解體的前兆。印度空間站2035時間表與ESA的技術輸出,正是意圖建立獨立於阿爾忒彌斯的“去美國化”體系的明確訊號。當美國傲慢的缺席GLEX 2025時,各國代表在新德里開始謀劃“後美國時代”的全球太空格局,國際航天合作正在開啟從"美國主導"轉向"去中心化"模式的大幕。
新聞連結:
04

結束53年太空漂泊,蘇聯金星探測器重返地球

蘇聯太空遺產

2025年5月14日,蘇聯1972年發射的金星探測器金星9A號(後更名為Kosmos-482)在印度洋安達曼島以西560公里處墜落,結束了長達53年的太空漂泊。金星9A號原計劃前往金星,但在發射過程中因未知故障導致計時器錯誤,發動機執行時間不足,未能進入霍曼轉移軌道。其軌道部分元件曾墜落紐西蘭,而465公斤的著陸器則留在太空中,以衛星方式圍繞地球運轉。Kosmos-482的墜落引起了人們對太空垃圾問題的關注,但該探測器未裝備核燃料電池,因此不會產生輻射汙染。
衛網君
出發時,背後是全球唯二,風光無限的超級大國蘇聯,歸來時,面對的卻是步履蹣跚,跌落神壇的繼承者俄羅斯。
作為蘇聯太空遺產,經歷了53年太空漂泊金星探測器的迴歸猶如跨越時空的曲線,勾勒出一個航天大國的衰落軌跡。當昔日帝國用舉國之力將500公斤金屬送入深空,其繼承者卻放任其墜落後永遠沉入歷史的深海中,這一令人唏噓的現實不僅折射出一個航天大國的沒落,更是後冷戰時代航天業從國家主義向商業主義轉型的註腳。
新聞連結:
05

老二”收購“老大”,衛星通訊行業將如何洗牌?

“以小吞大”收購案反映了衛星通訊行業發展深層邏輯的正規化轉換
國外媒體近日報道稱,歐洲衛星公司(世界排名第二的衛星運營商)宣佈以31億美元收購國際通訊衛星公司(世界排名第一的衛星運營商)。此次收購旨在應對低軌大規模星座的挑戰,如“星鏈”等專案對傳統高軌衛星通訊業務的衝擊。合併後,歐洲衛星公司將擁有超過100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26顆中地球軌道衛星,整合頻譜資源、地面站設施及客戶網路,增強在行動通訊市場的競爭力,並推動多軌道通訊解決方案的發展,提供更安全、高速、低延遲和低成本的服務。
此次收購將導致衛星通訊行業格局集中化,市場向少數多軌道巨頭集中,小型運營商和提供商面臨更大競爭壓力。同時,衛星製造流程趨向標準化、整合化、模組化與自動化,業務體系從單一軌道和用途向多元化、綜合化發展,使用者需求和市場導向更加重要。衛星運營商正從傳統行業使用者向下遊服務拓展,如發展手機直連衛星等新興業務,滿足使用者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軍事、應急通訊等領域有望率先受益。
衛網君
衛星通訊行業的收購案例並不少見,少見的是老二”收購“老大”。從產業競爭與戰略調整視角分析,歐洲衛星公司(“老二”)能夠收購國際通訊衛星公司(“老大”),核心原因在於低軌星座崛起引發的行業結構性危機迫使傳統巨頭主動求變,而歐洲衛星公司憑藉靈活戰略和資源整合能力反而更具競爭優勢和發展性。
事實上,這一“以小吞大”收購案反映了衛星通訊行業發展深層邏輯的正規化轉換:當技術代際變革顛覆行業時,傳統巨頭的規模優勢反而成為轉型包袱,而次優企業透過戰略卡位和資本槓桿可實現“以小吞大”。標誌著衛星通訊從資產密集型向服務敏捷型轉變的產業大趨勢。
新聞連結:
>End
>>>                     
本文系“太空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部分圖片難以找到原始出處,故文中未加以標註,如若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
HISTORY/往期推薦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 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編輯:豔玲、哈玫,周泳、邱莉、黃榕、娜娜
主筆記者:李剛、魏興、張雪松、霍劍、樂瑜稻子、趙棟
策劃部:楊豔、若㼆、李真子
視覺總監:董濘
專業攝影:馮小京、宋偉
設計部:顧錳、潘希峎、楊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業務部:王錦熙、瑾怡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等事宜,請加微信:15910858067
商務合作;展覽展廳設計、企業VI/CI及室內設計、企業文化建設及品牌推廣;企業口碑傳播及整體營銷傳播等,請加微信:13811260603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wangxiaoyu9960
· 衛星與網路各分部:
成都分部負責人:沈淮
長沙分部負責人:賓鴻浦
西安分部負責人:郭朝暉
青島分部負責人:江偉
· 衛星與網路總部負責人:農燕
· 會議活動部負責人喬顥益、許克新、董今福
· 投融資及戰略層面合作:劉雨菲
· 本平臺簽約設計公司:一畫開天(北京)文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負責人:楊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