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斯羅普·格魯曼的MEV-1和MEV-2任務成功實現了商業航天器在GEO軌道的首次對接和在軌服務,就像是給太空探索領域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掀起了軒然大波。這項技術可不簡單,它一旦成熟,對未來航天器的在軌管理、壽命延長,還有太空安全環境都有著巨大影響。
在太空裡,衛星的“壽命”很大程度上由推進劑決定。傳統的GEO通訊衛星,因為推進劑消耗的限制,壽命一般只有10-15年。燃料一旦耗盡,衛星就只能“退休”,以前的解決辦法就是趕緊發射新衛星頂上,這成本可高了去了。
但MEV出現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它對接衛星時,對方不用專門設計對接埠,就能享受服務。MEV能幫目標衛星控制姿態、維持軌道,讓它們多“工作”5-10年,完美避開提前“下崗”的命運。這樣一來,衛星運營商能推遲更換衛星的計劃,節省一大筆開支,還能把手裡的衛星資源利用到極致,提高運營效率。

而且,在軌服務商業化的大門也被MEV-1和MEV-2成功推開了。以後,說不定會冒出好多專門做在軌維修、燃料補給、部件更換的公司。像任務機器人飛行器(MRV)和任務延伸艙(MEP)這種超酷的概念,讓衛星延壽變得像搭積木一樣模組化。MEP就好比給衛星外掛的“油箱”,能提供推進力;MRV可以帶著好幾個MEP,給不同衛星“送補給”。未來,這種技術還會拓展到低軌(LEO)、中軌(MEO),甚至給月球和深空探測任務“加油打氣”。

有了在軌加註技術,航天器就像有了“超能力”,機動能力變強了,任務靈活性也大大提高。衛星壽命延長,國家和商業航天資產的利用效率跟著提升,不用頻繁發射新衛星,發射壓力一下子就小了。那些掌握在軌服務技術的國家和機構,還能根據新需求,靈活調整衛星的軌道、任務和功能,讓航天器的用途更多樣化。

在軌加註技術雖然好處多多,但要是被心懷不軌的敵人利用,對咱們國家的航天資產來說,可就是個大麻煩。
敵人要是掌握了類似MEV的對接技術,就能悄悄靠近咱們的高價值衛星,像偵察衛星、預警衛星和通訊中繼衛星這些。他們不用直接搞破壞,透過電子干擾、資料竊取或者物理控制,就能讓衛星“癱瘓”。打著“服務”的幌子,偷偷幹壞事,實在太可惡!
MEV強大的軌道維持能力,要是用在軍用航天器上,那麻煩可就大了。能自主補給燃料、調整軌道的軍用衛星,能輕鬆躲開反衛星武器的攻擊,讓傳統的軌道封鎖戰術失效。而且,這還能給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續航”,大大提升敵人的軍事航天能力。
更可怕的是,敵人可能會利用這種技術發動“太空戰”或者“非破壞性反衛星行動”。他們可以附著在咱們的衛星上,篡改控制指令、改變衛星姿態、干擾通訊,甚至把衛星推進錯誤軌道,讓它墜毀。這種手段特別隱蔽,事後還很難追究責任,很可能成為未來太空戰的新形式。
面對這些潛在威脅,咱們國家也有不少應對辦法。首先就是大力發展自主在軌服務和燃料補給技術。加速研發像MEV、MRV和MEP這樣的技術,讓咱們的航天資產有自我維護的能力,關鍵時刻不依賴新發射的衛星。還可以建立“燃料補給站”,讓在軌飛行器隨時能補充燃料,任務執行起來更靈活。
加強太空態勢感知(SSA)和預警系統也很關鍵。透過發展軌道監測、目標識別和碰撞預警系統,時刻盯著那些靠近咱們衛星的可疑目標。利用人工智慧和感測器網路,提高對軌道異常行為的識別能力,一旦有危險,能第一時間發現。
咱們還得提升航天器的自主防禦能力。在關鍵航天器上安裝機動規避系統,遇到不速之客靠近,能趕緊躲開。研發電子對抗和干擾技術,防止敵人篡改衛星引數。另外,研究微型防禦衛星,給高價值衛星“站崗放哨”,組成護衛編隊,有危險就及時出手。
最後,發展在軌反制技術。研究“軟殺傷”手段,像高能微波、定向雷射和電子干擾,不摧毀目標,卻能讓它失去作用。研發機動攔截系統,專門對付敵人的在軌服務飛行器,全力守護關鍵衛星的安全。
MEV-1和MEV-2任務讓在軌服務和燃料加註技術嶄露頭角,它在商業、民用和軍事領域都有著巨大潛力。不過,機遇背後也有挑戰,這項技術可能被軍事化,給太空安全帶來威脅。咱們國家積極應對,發展自主技術,提升各方面能力,就是為了守護好在軌航天資產的安全。未來,咱們一起期待中國航天在這場太空“競賽”中取得更多突破!
>End
>>>
本文轉載自“智研防務”,原標題《在軌加註技術:航天器的“續命仙丹”還是太空的“危險暗箭”》。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