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NUC這個東西相信各位玩家都不會陌生,NUC作為迷你電腦最早都是主打商務或是影音路線,而今天ROG為我們帶來了該品牌旗下第一款NUC迷你遊戲電腦,並搭載了目前移動端CPU和GPU裡效能強大的硬體.

產品規格
本次收到的ASUS ROG NUC 970搭載了Intel Ultra 9 185H處理器以及NVIDIA RTX 4070 Laptop顯示卡,記憶體配置為32GB DDR5 5600Mhz,搭配一塊1TB的NVMe M.2 SSD儲存配備.其餘引數請參考下圖.

產品解析
外包裝仍舊是一貫的ROG紅黑斜線風格,表面印有產品彩圖.

去掉最外層的封套,才可開啟包裝盒.

將兩側的蓋子翻起即可開啟外包裝.

包裝內上層為主機擺放位置,有著充足的泡棉保護.

下層則是配件位置.

配件包括,紙質說明書三本.

電源介面卡一套.

介面卡最大可提供330w功率.

介面卡的體積和重量也較為龐大,長寬基本都可比肩紅磚,僅在厚度上薄一些.

附件中還提供了直立擺放支架一副.


支架內側包裹有厚厚的防滑膠墊.

底部還印有點陣風格的ROG LOGO以及標明瞭機身的放置朝向.

支架底側,三角形結構撐腳.

每個角都設定有防滑墊.

直立擺放效果.




主機本體,採用全黑配色.造型上為基本方正的長方形.



機器在四角的過渡以及左右兩側的交界處做了切角和斜面處理,以使其外觀質感上更加豐富立體.


機身頂部.

頂蓋中央設有RGB燈.玩家可以自由更換DIY圖案.

RGB燈預設為固定紅色.支援調節多種RGB燈效,


在頂蓋的斜對角還設有兩道暗色的slogan裝飾.


在頂蓋的右下角還設有散熱開孔.

機身前部,包含前置I/O介面區域.

下部設有一條半透黑的ROG裝飾板.

ROG裝飾板的左側為橫向條紋裝飾,其餘地方則為斜線裝飾.


電源開關按鈕位於前面板的右上角.

前置I/O區域,包括一個SD讀卡器,兩個USB 3.2 Gen2 Type-A,以及一個3.5mm音訊多用途介面(Line out/Mic in/麥克風輸出/耳機).

在前I/O位置還隱藏了通風設計.

機身左側沒有介面,但設有散熱通風口.

並貼有Windows的反光徽標一枚.

右側與左側保持一致,沒有介面但設有散熱通風口.

機身後部,包含散熱出風口以及後置I/O區域.

後部裝飾與前部基本保持一致,同為斜紋的裝飾圖案.

下方左右為兩個散熱出風口,可以看到其內部黑化的散熱鰭片.

上部的後置I/O區域,包含2個USB 3.2 Gen2 Type-A, 2個USB 2.0, 1個2.5G RJ45有線網路介面, 1個雷電4介面(支援DP 2.1以及快充協議)

1個HDMI 2.1, 2個DP 1.4a,以及一個電源介面.

在雷電4介面的上方還有一個滑塊,用於解鎖頂蓋用途.

機身底部,採用了大面積的斜紋網格開孔設計,並在中間位置融入了ROG的LOGO字樣.


網格開孔除開裝飾作用以外,作為散熱的進氣之處才是實際主要用途.透過網格可以隱約看到下方一左一右的兩個散熱風扇.


在兩側的切面上設有輔助的散熱開孔.


機身四角設有防滑腳墊,來保證其橫置擺放的穩固性.同時腳墊均做了一些加高,來保證底部有足夠的空氣流量可供吸入.


機身的寬度約為270mm.

機身的深度約為181mm.

機身高度約為58.5mm.(包含腳墊)

機身本體的重量為2.55kg.

加上介面卡重量為3.55kg.

加上支架重量為3.00kg.

內部解析
首先需要推動後I/O位置的滑塊,以解鎖並推出頂蓋.前面板則是卡扣式固定,直接撬下.

頂蓋與前面板內側沒有什麼額外的裝置.

頂蓋中間的半透明視窗用於投射出LOGO燈.

去掉頂蓋後的樣子,最先看到的是上層內框架.

位於中間的RGB投射燈裝飾.

預置的燈片可以自由更換,下方為實際的發光板,根據插入的卡片來透出圖案.

附件中也提供了兩張無圖案的卡片可供玩家充分發揮DIY創作的樂趣.

拿下上層內框架.

內框架背面.

在記憶體位置貼了絕緣紙.

在M.2 SSD位置和GPU背面位置也設有導熱墊用於輔助散熱,但在導熱墊上方還貼了一層黃色絕緣紙.


去除上層內框架後就可以看到主機板,主機板為倒置安放佈局.
在該位置可以進行增改記憶體條以及M.2 SSD等操作,正常玩家一般到此即可不用繼續拆解.


拆下主機板,背面位置.

主機板設有兩根SO-DIMM記憶體插槽,預置兩根記憶體已全部佔用.

記憶體為來自三星的DDR5 5600Mhz 16G記憶體,兩條共組成32GB容量.

主機板共設有三條PCIe 4.0 x4 M.2 SSD插槽,均只支援2280長度規格.
其中1號以及2號插槽位於主機板左上角,均為空閒狀態.

3號插槽則豎置在主機板右側,並預置了M.2 SSD.

M.2 SSD為三星提供,型號為PM9A1a 1TB.

拆下SSD後可以看到在下方還佈置了M.2 WiFi網絡卡的位置.

WiFi網絡卡型號則為Intel Killer AX1690i,支援WiFi-6E以及藍牙5.3規格.

翻過主機板,來到了正面.主機板正面為核心硬體以及散熱模組的安裝位置.

左側為CPU部分,採用兩根熱管負責其核心散熱,對於應付Ultra 9 185H的發熱從規格上來說略有不足.

右側為GPU部分,則是採用了均熱板方案.

散熱鰭片為兩側整體式的一排.

散熱模組正面.

散熱模組內側.

可以看到CPU核心為銅底接觸,並只搭配了兩根熱管連結到散熱鰭片上,並沒有與均熱板相連.這種規格對於發熱大戶的Ultra 9 185H來說是不太夠的.

GPU部分為均熱板,負責GPU的核心,視訊記憶體,以及電感部分的散熱.

同時均熱板繼續延申並與後部的整排鰭片相連,可起到平衡發熱作用.

散熱鰭片外露側末端為全黑化.

鰭片頂部則是銅原色.

在拆除散熱模組後,還可以看到第二層的純銅散熱片.


散熱片覆蓋了CPU的供電電感+MOS管,以及GPU的供電MOS管.


散熱片正面.

散熱片背面.

CPU與GPU核心均採用了常見的矽脂作為散熱填充.


拆除所有散熱模組後的主機板正面.

Intel Core Ultra 9 185H核心,採用了7nm工藝以及全新的分離式模組架構進行封裝.

位於上方的CPU供電部分.

NVIDIA RTX 4070 Laptop GPU顯示核心.

四顆來自於鎂光的GDDR6視訊記憶體顆粒,共組成8GB容量.

位於上方的GPU供電部分.

拆除主機板後,就看到了下方框架和散熱風扇.

可與外底殼分離.

下方內框架以及散熱風扇.


可以看到兩顆散熱風扇由富士康代工,且從風扇背面也可以輔助進風.

翻到內框架底部就可以看到2枚渦輪式風扇.

對稱式方式佈置,單顆的尺寸和厚度都是比較大的.



效能測試
(均基於出廠預置模式中效能最優的增強模式,特別說明的除外)
(PCMark10由於一直報錯無法完成測試故而沒有成績)
出廠預裝Windows11系統.

ROG的機種配套的調整軟體自然是我們熟悉的ARMOURY CRATE.
主頁提供一個基本的執行狀態概覽,並可對某些儲存的專案選項進行快速操作.在左側效能排程方面提供了Windows,安靜,效能,增強共4種預設模式.

裝置頁面,提供記憶體釋放功能,可在執行大型遊戲時關閉多餘程序以釋放記憶體.

提供資源監視器功能,可檢視各個硬體的使用狀態.

機型支援Aura Sync系統,可與其他外接支援Aura的裝置,以及Aura桌布組建,共同組成一套完整的燈光鏈.

Aura燈效支援多種模式的邏輯/顏色/速率等進行調節.對於燈光系統有一定進階追求的玩家還可使用Aura Creator創造更加高階的燈光效果.

遊戲庫可自動掃描新增遊戲,並可針對每個遊戲進行單獨的情景模式選擇.


情景設定檔,可對系統執行模式以及燈效,自動清除快取等設定進行更改,並可建立多個檔案以連線不同的應用程式.

該軟體還支援皮膚更換.

並內建元件升級功能.

此外,雖然配套軟體內沒有關於風扇邏輯的相關選項,但可進入BIOS中修改.

兩個風扇都可自定義風扇曲線.


甚至可以修改風扇的獲取溫度源,但一般不推薦改動這項.

CPU為最新7nm工藝的Intel Core Ultra 9 185H,採用6大核+8小核+2個低功耗小核設計,最大可睿頻至5.10 Ghz.

CPU規格一覽,更多詳情請前往Intel官網:https://www.intel.cn/content/www/cn/zh/products/sku/236849/intel-core-ultra-9-processor-185h-24m-cache-up-to-5-10-ghz/specifications.html

記憶體為DDR5雙通道5600Mhz,總容量為32GB.

顯示卡為NVIDIA RTX 4070 Laptop GPU,視訊記憶體為鎂光8GB GDDR6.

GPU最大效能釋放最高可至140W.

檢測顯示卡最高Boost頻率約為2580MHz.

SSD硬碟配備一塊1TB NVMe M.2 SSD,為PCIe 4.0 x4規格.型號為三星PM9A1a.

AS SSD測試成績為5725.

PCMark 8 Home conventional 3.0得分為4919.

PCMark 8 Work conventional 3.0得分為3885.

3DMark Speed Way的得分為3056.

3DMark Port Royal的得分為7732.

3DMark Time Spy Extreme的得分為5983.

3DMark Time Spy的得分為12661.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的得分為7221.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的得分為14305.

3DMark Fire Strike的得分為27091.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的得分為2273.

3DMark CPU Profile得分如下圖所示.

Cinebench 2024測試結果為1059pts,單核心為97pts.

Cinebench R23測試結果為19008pts,單核心為1633pts.

額外測試:室溫影響
我們選取了20/22/24/26/28℃這五個室溫情況下,對於該NUC效能發揮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GPU在散熱方面還有著較為寬廣的冗餘,因此在效能釋放上基本對於環境溫度不太敏感;而到了CPU這裡由於本身7nm工藝的積熱就較為嚴重,外加散熱模組規模上本身也不是很夠用,因此環境溫度還是會影響一定的發揮,但是從20-28℃來說整體的效能差距之間還是比較微小的,對於正常使用來說基本沒有太大的影響.

散熱和噪音測試
測試在室溫22℃ (正負1℃)的環境下進行.

CPU的待機溫度為56攝氏度左右.GPU為45攝氏度左右.

在增強模式下,單烤FPU(AVX2)直接一秒破百,在滿載15分鐘後溫度達到了100攝氏度,此時CPU功耗限制在了85W左右.大部分核心維持在3.3Ghz,個別核心可達到4.3-4.1Ghz.

在效能模式下,單烤FPU(AVX2)同樣一秒破百,在滿載15分鐘後溫度達到了99攝氏度,此時CPU功耗限制在了80W左右.大部分核心維持在3.3Ghz,個別核心可達到4.1-3.9Ghz.

增強模式下,GPU滿載烤機穩定後溫度為72.3攝氏度左右.平均頻率為2104.9MHz.烤機時TDP可穩定輸出140W的滿功率.

效能模式下,GPU滿載烤機穩定後溫度為70.6攝氏度左右.平均頻率為2033.1MHz.烤機時TDP可輸出130W左右的功率.

待機時噪音為35.4 dBA.

待機功耗為23.3 W.

增強模式下:
CPU烤機時噪音為48.6 dBA.

CPU烤機功耗為125.4 W.

GPU烤機時噪音為43.1 dBA.

GPU烤機功耗為174.8 W.

效能模式下:
CPU烤機時噪音為45.8 dBA.

CPU烤機功耗為117.9 W.

GPU烤機時噪音為41.1 dBA.

GPU烤機功耗為164.0 W.

總結
從外形上,該款ASUS ROG NUC 970作為ROG旗下的第一款NUC迷你型遊戲主機,在體積以及厚度上保持的還是比較的剋制,並配有立式支架來減少擺放體積.表面的裝飾也恰到好處,沒有各種花裡胡哨的顯眼RGB,純靠整體的線條勾勒出頗具質感的科技感.效能方面,搭載了最新的頂級移動端處理器Intel Ultra 9 185H,在日常的效能發揮上有著完全富足的保障,只是在散熱模組上的熱管數量略有不足,在需要大負載壓力的執行情況下,CPU的散熱能力會稍有些跟不上,從而影響效能釋放表現;GPU方面倒是配上了均熱板,足以滿足滿功率效能輸出下的RTX 4070 Laptop GPU.散熱風扇的噪音表現也還不錯,整體來說使用起來還是比較靜音的.綜上所述,該款機型對於擺放空間或是其他條件有限,但是仍舊想要獲得較高效能遊戲體驗的群體來說還是不錯的選擇.
ASUS ROG NUC 970 官網連結:
https://rog.asus.com.cn/desktops/mini-pc/rog-nu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