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MOD組][第十屆機王爭霸賽]MOD組——影金暴徒bymarsxiang1230

CHH ID:marsxiang1230
CHH第十屆機王爭霸賽

作為機王爭霸賽的新人,我從第二屆開始就一直關注著大賽動態(從曾經老賬號到現在的新號)。奈何之前這麼多年每一次都非常巧妙地錯過了比賽,深深感覺遺憾!不是距離大賽開始的半年前就已經完成全部的裝機,就是大賽結束了才開始採購、裝機。作為浪跡在分體水冷界十多年的“野生”菜鳥,終於逮到了這次機會可以讓我在眾多大佬面前賣弄賣弄了,並且終於也可以新建檔案夾了!



為什麼說自己是水冷界的“野生”菜鳥,是因為自玩分體的十多年以來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埋頭髮燒、研究方案,從沒加入過任何交流群。給朋友裝機也是線下默默地進行。又因為完全是自己研究,所以就算玩了十多年,但自己還是覺得自己像個菜鳥。

言歸正傳!本次我參加MOD組的比賽,給大家帶來了我的MATX小鋼炮作品。我稱此作品為:

影金暴徒
我們先來快速解讀一下命名由來:

影金:作品圍繞黑金色作為主色,所以稱其為影金。低調但又顯得貴氣!
暴徒:此作品的配置接近目前市面上最高配置,體積小但又狂暴!

來看一組完工後的照片吧

看完這組照片就能理解影金暴徒的含義了:












ROG顯示卡送的支撐杆,logo怎麼都擰不正,強迫症看了好難受







我們來解開影金暴徒的詳細配置吧。配置單中詳細地列出了整套分體水冷配件的型號和數量。一般情況下,我會留非常充足的預算在新機器上。因為我總是覺得,一步到位是最省錢的,而且要裝就裝裝好,配件也選用料最好的。



這裡肯定有人會問:”都到這個時候了,為什麼不等明年年初的9950X3D和5090?“
“野生”菜鳥:”就算沒多久就會迎來9950X3D和5090,但這也不影響我現在再買一套4090的配置啊。早買早享受,晚買等折扣。想著要裝了但還要花時間等,我心裡膈應得很。我可等不及要到明年才能動手裝機!“

開箱前來一組配置全家福:



分享一下配置選擇的原由:

主機板以及CPU,玩了這麼多年的分體水冷,一直在ATX和EATX之間來回折騰。這次突然想挑戰一下在一個極致的小空間裡能不能做出一套分體水冷。所以,我選擇了ITX的主機板搭配23.5L體積的機箱。因為Intel CPU縮槓的問題,不想折騰也不想降頻。所以CPU我選擇了AMD 9950X,主機板我選擇了ROG的X670E-i。因為我採購的時候,X870i剛剛發售,價格還處於不穩定的階段。由於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不想等了,而且X870i提升的並不太多,我也不用WiFi(WiFi 7對我用處不大),所以我選擇了X670E-i。效能不弱,並且價格也香。

記憶體不用多說,市面上支援AMD EXPO的記憶體條也就那幾款。我選擇了芝奇的焰峰戟64GB(32GBX2) DDR5 6000/C30。AMD的架構不需要高頻記憶體來解決延遲問題,所以EXPO到6000已經足以。購買的時候皇家戟也釋出了EXPO的版本,可惜目前看只有16GB x 2 套裝在JD發售,所以暫時不考慮更換成皇家戟。要做Cache所以記憶體需要大一些。

顯示卡,不用多說肯定是4090/4090D了。因為在裝這臺機器之前,我已經有一臺4090的機器了,所以新機器我選擇了ROG猛禽4090D。雖然最後要改成分體水冷頭,看不出ROG得元素。但是,這也阻擋不了ROG全家桶得心。

電源,因為機箱是MATX規格,為了更合理的利用空間,所以我選擇使用了SFX的電源。我在海韻和ROG之間糾結了一下,但想著主機板,顯示卡都是ROG了,那我電源沒道理不上ROG。最後,電源選擇了ROG洛基1200W的SFX-L電源。

機箱,種草Deng Studio的工作室鋁坨坨機箱很久了。正好藉此機會體驗一把,我選擇了F15 Max機箱。雖然工作室機箱比較貴很多人覺得沒必要,但真的拿到手後,我真覺得他值這個價。從照片看很難看出他的做工有多精緻,這個真的得親眼見到和親手摸到後才能下定論。從主框架到幾塊蓋板,甚至再到沉頭螺絲,做工、質感是真的一流。這款機箱正好預設也是黑金搭配,非常符合我的顏色主題,就像是量身打造一般!

分體水冷配件:各類接頭,快擰,CPU和顯示卡的水冷頭不用考慮,閉眼EKWB和BitsPower。因為是小機箱,所以我選擇了上下兩個240mm普通30mm厚度的冷排。首先買來了EKWB和Bitspower的240mm冷排,在實機安裝上仔細測量了一下,發現受限於機箱的尺寸,冷排長了一點點導致沒有足夠的空間塞下泵箱。其實就長了大概5毫米,但就因為差這個5毫米導致泵箱塞不進去。最後,再次仔細斟酌研究後,選擇了Alphacool(OCool) HPE系列的冷排。因為參考了官方引數後發現長度剛剛好。水冷管採用金屬銅管。論質感還得是金屬管,並且也一定程度上防止爆管的風險。泵箱一體我基本沒得選擇,最佳方案就是EKWB FLT 80小水箱配上DDC水泵,尺寸剛剛好。

風扇,因為這臺機器不需要特別多的燈光(要低調,而且也早就看膩了RGB光汙染),所以無光風扇是最佳選擇。那毋庸置疑,無光風扇中貓頭鷹的NF A12x25 就是最佳選擇。chromax.black純黑外觀完美融合進了這臺機器得色調中。NF也算是貓扇中散熱好又安靜的最佳之選了。正常情況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貼近聽能聽到非常催眠的白噪音 —— 呼呼的風聲。

打住!又要報流水賬了!那,我們邊看照片,邊講解分享組裝過程吧:

首當其中,Deng Studio F15 Max鋁坨坨機箱:

前面板開關出那一處金色裝飾呼應了影金暴徒,真·量身定製!



內部空間,想要在這麼極限的空間來完成分體水冷確實挑戰是蠻大的!


Deng Studio背部銘牌也是金色:


質感真的無敵!


這裡有一個蠻有意思的設計:開關按鈕是一個機械鍵盤的軸體,預設配的類似ROG的藍軸,有段落感。這個開關軸體可以自己更換喜歡的軸。



主機板、CPU以及SSD開箱和組裝:


X670晶片組唯一一塊ITX主機板,特別符合我的審美。雖然是敗家之眼,但是這塊主機板沒有燈,這正是我想要的。




這塊主機板因為空間有限,所以把主機板開機自檢狀態燈移到了這個外接Hub上。透過定製針腳的USB練到主機板背面專用USB介面上。


並且SATA,clear BIOS, CPU over Voltage和電源鍵的跳針也都移到下面這個擴充套件卡上了,透過兩個USB-C口與主機板對接:


先安上4T的990Pro



英睿達PCIe5的2T SSD:



CPU方面,直接上到9950X,不上9800X3D的原因是核心數太少:






快速裝上主機板後來一張:



4090D快速開箱:


ROG猛禽正面,因為之前一臺主機上的4090是MSI的超龍,所以我自己其實也沒見過更沒摸過4090猛禽。真的好看,為了提升散熱,使用了全金屬散熱框架,集顏值、效能於一身。




影片輸出介面比我手上的MSI超龍多了一個HDMI



ROG洛基 1200W電源開箱:


不虧是SFX電源,真的非常的小巧,同時也比ATX電源輕了很多。下單的時候ROG的銷售經理還反覆詢問我你電源確定是SFX哦?哈哈,可能他覺得按照慣例我怎麼也得上雷神才是。




這款電源介面豐富還提供了兩個12V的顯示卡供電。據說5090可能有兩根12V供電了,這是給未來預留了口了嗎?哈哈。因為我電源不需要燈光,所以ARGB的電源和控制線我後面不會安裝。



芝奇焰峰戟記憶體開箱:

記憶體不多介紹了,中規中矩6000 C30,EXPO記憶體。因為我需要高相容性和穩定性,所以我只會挑EXPO記憶體而不是XMP相容記憶體。上機照片我會放在後面





基本配置全部齊全,開始“乞丐版”裝機進行初次點亮,安裝系統以及各元件的測試:


記憶體的光效,因為還沒裝系統所以燈光目前無法調整


顯示卡上長了一塊主機板啦!哈哈哈!顯示卡比主機板大好多!





因為在初次點亮測試階段,CPU散熱用了一個非常便宜也沒什麼散熱效能的風冷散熱。所以初次點亮進系統後並沒有做過多的壓力測試,只是做了一些簡單的穩定性測試確保各個部件正常工作。跑分以及一些測試會放在全部裝完後進行。

裝完系統,穩定性測試通過後。我便開始最重要的環節了:開始裝水冷頭、進機箱開始設計水路!

CPU冷頭開箱以及組裝:




放心!我記得撕膜!哈哈哈!


塗完矽脂與主機板合體!



CPU冷頭我原本想上EKWB X670E-i的主機板冷頭,奈何主機板冷頭只有亞克力透明的,只能選擇AM5的冷頭了。

4090D猛禽顯示卡冷頭開箱以及組裝:

顯示卡冷頭選擇了和CPU冷頭一樣非透明黑色,確保外觀的統一。因為不需要特別多的光所以不需要亞克力透明款。


開始拆卸顯示卡風冷散熱模組:


AD102核心!


拆下來的散熱殼,據說可以賣不少錢。哈哈哈


與主機板PCB合體!這個EK的logo可謂是除ROG以外第二個信仰標了!



對接連線座,快擰配件:

半個全家福,因為我是一邊收集帖子素材一邊裝機,所以在拍照的過程中快擰、連線座這些只到了一半。自己設計安裝沒辦法,一定得多買,不然沒辦法測試各種方案。這裡真的羨慕水冷裝機店,有完整配件隨時可以測試各種方案!


EK的量子快擰




BitsPower的90°快擰,Logo是真的好看!



接頭快擰配件種類很多,就挑了幾個顏值好看的拍了點細節圖。

水冷泵箱,冷排,風扇以及定製線:

EKWB FLT 80水箱配上自家的DDC水泵,這個泵箱一體非常適合緊湊型小機箱使用





Alphacool(OCool) HPE 240冷排:





貓頭鷹NF風扇,chromax黑色版本真的好看且百搭:





為了匹配黑金風格,從Deng Studio家一起定製了一套黑金相間配色的包網線:



所有東西準備就緒,開始上機箱組裝,測量以及水路設計!

先來聊聊泵箱一體的空間,在先前的文字中有提到選擇OCool 240mm冷排的原因,來看下面一組照片:



從上面兩張照片就可以很容易看明白為什麼EKWB以及BitsPower就長了一點點也導致泵箱子塞不下的原因了,泵箱已經完全貼緊機箱前面板了。使用OCool冷排後,這個泵箱便可以嚴絲合縫地塞進右下的空間中。原本這個泵箱的固定方式是需要安裝支架後固定在12cm的風扇位,但是因為空間受限,安裝固定支架後太厚塞不進機箱裡,所以最後水泵的固定方式是底部使用3M透明無痕膠貼在機箱上。雖然這是沒辦法的辦法,但是實際效果很好也很牢固。

先前提到水管我使用的是金屬銅管。因為不像亞克力管加熱一下就能彎管,所以我買了90°預彎的銅管來解決拐彎的情況。買的是Barrow他們家的管子。管子的切割直接可以用旋轉切割工具,然後利用90°預彎的部分當手柄很容易的就能進行切割:



由於FLT 80的水箱特別小,不利於散熱。所以我另外與發燒友水冷老闆一起完成了水道板的設計。這也是我第一次和大佬一起探討方案哈哈。

使用水道板的幾個好處:

1. 增加儲水量便於散熱;
2. 簡化水路設計;
3. 美觀;
先使用老闆給的小樣品模擬測量和定位快擰的孔位。因為發來的樣品不適配這個機箱的尺寸,所以在後續的仔細測量期間,按照機箱,顯示卡安裝距離讓水冷老闆幫忙做了一個適配的樣板:

一邊研究水道板,一邊把其他水管和接頭也一起完成

在設計水路期間原本只想加一個水流計,但是發現加再頂部冷排出水位置不太理想。因為購買的這個水流計有一定重量,管子比較長的情況可能會影響美觀。就是水流計的重量可能會導致這塊地方有點彎曲不直。所以我換成了Bykski的OLED電子水流計。做到這,大概的雛形就已經出來了。

水路loop的迴圈走向是:

FLT80 出水 –> 上方冷排 –> 水道板進水 –> CPU –> 水道板 –> 顯示卡 –> 下方冷排 –> FLT 80回水



水路設計確定後,我便開始和發燒友水冷老闆完成正式水道板的製作了:

經過反覆測量快擰孔位以及水道板固定孔位後,水道板的尺寸,孔位距離資料就都出來了:

資料全部確定後,就剩下上機器CNC了:

水道板完工照:

拿到水道板後,開幹!一口氣全部裝完:

在安裝最後一根水管之前先做一個氣密性測試。照片中SSD位置,我把主機板的散熱盔甲拿走了,原因是散熱盔甲擋住了水道板,導致水道板無法放置到固定位置(這裡就是因為經驗不足在測量期間沒注意到主機板的SSD散熱馬甲有一塊地方是凸出來的)

拿走主機板的散熱馬甲後,裝上了EKWB的SSD散熱馬甲,整機的信仰值又拉高一層哈哈!

氣密性測試兩小時確保都沒問題。把最後一根水管安裝上後,成品如圖

影金暴徒的樣子終於浮現出來了!呀!實際效果要比我想象中的好看太多了!黑色主題與些許金色點綴光真的太好看了!


後續的一些調整:

Deng Studio的這個機箱側面玻璃預設發的是標準全透。全透缺少了一些高階感。所以聯絡了Deng Studio定製了一塊暗光玻璃。老闆一直建議我上亞克力吧,但亞克力無論光澤和質感與玻璃差的還是蠻多的。所以一再堅持下定做了暗光玻璃。這下質感又一次得到了提升。在暗光玻璃內隱隱約約閃著一些金色光,這誰看了不愛!哈哈!

是真的好看!

至此,整個作品就已經安裝完畢。接下來,上一些各種測試跑分的圖吧!

注:以前年輕的時候各種折騰極限超頻,大學的時候還去了實驗室用液氮來玩極限超頻。現在年紀上去了,一切都以穩定為主。所以,以下測試跑分均在預設電壓和預設設定的情況下完成。後續想折騰一下超頻跑分,我會跟帖更新在後續評論區裡。

SSD Benchmark:

4TB 三星990Pro:

2TB 英睿達T705 PCIe 5:

SSD跑分大致可以看出,PCIe5的在順序讀寫上有比較大的提升,但是4K隨機讀寫上面還是差了點意思。

CPU Cinebench以及CPU-Z:

Cinebench多核心測試:

預設電壓,預設睿頻下,多核心40012分:

跑測試期間CPU兩個CCD和電壓:

因為這代AMD積熱問題相對嚴重,所以溫度偏高,倆CCD達到80℃。

Cinebench單核心測試:

預設電壓,預設睿頻下,單核心2211分:

GPU甜甜圈壓測以及GPU-Z:

甜甜圈壓測維持了1小時,基本溫度穩定在55℃。壓力測試時間為晚上9:00-10:00,室溫在18℃。水溫基本維持在42℃。顯示卡功耗基本鎖定在296瓦。

來個AIDA64的雙烤壓力測試:

CPU+GPU+Memory同時滿載烤機30分鐘。測試時間是12月1日下午2點多,當天上海的氣溫比較高,室內25.5℃。測試期間我都穿著短袖短褲,所以烤機的溫度相對偏高。

AIDA64烤機半小時,CPU Clock會在4.7-5.4Ghz之間浮動,顯示卡的功耗也來到了300+瓦。

壓力測試的同時用分貝儀簡單測試了一下噪聲:

雙烤壓力測試之前待機的噪聲,測試了頂部風扇附近的噪聲,大致在47分貝左右

雙烤進行10分鐘後測試了一下頂部風扇以及機箱外側的噪聲。頂部風扇來到了67分貝上下,機箱外測得57分貝:

3D Mark遊戲效能跑分:

注:跑分都是預設頻率業餘跑分,所以跑分分數不是很好看。

經典Time Spy Extreme以及Fire Strike Ultra跑分:

額外來一點DLSS質量模式以及Speed Way跑分:

【遊戲實測】黑神話悟空效能測試:
DLSS 50 + 最高光追 + 電影級畫質平均98FPS非常的絲滑

將DLSS引數拉到質量檔,調整成80來測試:

幀數也能穩定在70左右,但平時在玩的時候,我還是會調整成DLSS 50。

在遊玩黑神話悟空半小時後的噪聲表現:
頂部風扇:

機箱外側:

噪聲沒在機箱內測試是因為人去感受噪聲是從機箱外感受的。從測試到的分貝數來看,NF貓扇的風噪做的真的很極致。機箱外測到的噪聲與待機時不相上下,非常的靜音。

雖然這次成功的在23L的MATX機箱中塞進了頂配+分體水冷,但也不會是最完美的方案。其中一個缺點就是後期維護上,因為安裝空間受限,沒有辦法在水箱介面安裝止水閥來放水。目前想到並測試成功的一個放水維護的方案就是外接一個小魚缸用的水泵,把水從水箱中分批逐漸抽出來。

另外,也用兩張照片展示一下過去我錯過機王爭霸的機器吧!

最後的最後,來套桌面全家福吧!

整個桌面帶上所有裝置的全家福:

總結:第一次參加機王爭霸比較激動,所以寫了好長的篇幅,也分享了好多照片。這套作品也算是注入了我愛折騰,愛分體水冷的“靈魂”。在組裝期間也把很多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暫時放了一放,專注於這臺機器的組裝和設計中。身邊也有一些朋友會質疑我,為什麼這麼耿直地上分體水冷?現在CPU一體式水冷+風冷顯示卡也足夠對付散熱了。而我想表達的是,對我來說,分體水冷已經不再是保護硬體,最佳化散熱方案的其中一種方式了。分體水冷更像是我愛折騰的一種象徵。自己設計水路,自己設計燈光效果,當做出成品的那一刻,看到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不是一件特別自豪,特別快樂的事情嗎?



謝謝大家耐心看到了最後!!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作品!!

注:拍攝使用了五臺裝置:

  • 索尼A7R5 24-70 F2.8 GM2(在作品完成後滅門了索尼)
  • 哈蘇X2D 100C 25V
  • 徠卡Q3
  • VIVO X200 Pro
  • iPhone 15 Pro Max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