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訊號,說明你的伴侶正在“吸光”你的能量,難怪你總是內耗!

以下文章來源:壹心理,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作者袞袞
最近聽一個朋友傾訴說,跟老公吵架很心累:
“他永遠不肯承認錯誤,總是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對的,每次吵架都像辯論一樣。”
比如有一次,她老公煮湯的時候跑去客廳打遊戲,忘記關火然後把鍋燒壞了,卻反過來責怪她說:“都怪你沒有提醒我,害我忘記關火了。”
還有一次開車去玩,明明不熟悉路,但老公就是不願意開導航,最後真的走錯了路。
結果他卻說:“還不是因為你在旁邊跟我說話,影響我開車……”
朋友很不理解,為什麼他就是不肯承認做錯了,甚至還把責任推給自己,簡直讓人火大。
在親密關係中,像朋友老公這樣的人,正是典型的“詭辯式伴侶”
其實這類人在親人、朋友、同事等人際關係中也很常見,很多人都遇到過。
和TA們相處,你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陷入痛苦內耗,彷彿被吸食了“心理能量”一樣。
那麼,我們該如何識別習慣“詭辯”的人?
又該如何更好地跟TA們相處?有可能改變對方嗎?
今天,社長想跟你聊聊,極易破壞感情的“有毒”關係:詭辯式關係
3種常見的“詭辯”手段,
你遇到過嗎?
習慣性“詭辯”的人,即使面對再確鑿的證據,TA們都絕不認錯,反而會用各種方式為自己開脫。
常見的“詭辯”手段有以下3種:
1.習慣性否定和反駁
一旦被指責,TA們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否認。
“我沒有”“不可能”“我覺得你說得不對”這類說辭,是TA們的口頭禪。
當你和TA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時,TA們往往也會習慣性反駁
比如你興致勃勃地和TA分享一部很喜歡的電影,TA卻說:不會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很難看吧?你怎麼品味這麼差了。”
甚至,有的人還會上升到人身攻擊,否定對方的一切。
想起《再見愛人2》中的張婉婷,時常對丈夫宋寧峰冷嘲熱諷:
指責他是“拖油瓶”“罪人”;
評價他“膚淺”“蠢”;
還會質疑他的工作能力、職業價值。
即便是日常閒聊,丈夫每說一句話,她都會立刻打斷,然後反駁。
有一次,在短短2分鐘的對話裡,她就打斷了丈夫6次:
“我真的不覺得”“那是你自己認為”“我覺得沒有必要”“你很可笑”……
最後直接說“禁止你發言”,單方面結束對話。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習慣性反駁是一種條件反射,被稱為“病理性詭辯”
2.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為
最常用的句式是:
“我也不想出軌啊,還不是因為在家你都臭著臉,我沒辦法才出去找別人。”
“又不是我要冷暴力,你這種態度誰能跟你聊,都是你逼我的。”
“你自己非要付出這麼多能怪我嗎?我又沒逼你對我這麼好。”
TA們喜歡把自己的錯誤合理化,甩鍋給別人,自己則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比如《再見愛人1》中的kk,宣稱自己不做家務是為另一半好。
“我不是不能做飯。”(否定)
“我不做飯是為了讓她感覺到自己被需要,是有價值的。”(合理化)
甚至,即使鐵證如山,TA們也能顛倒是非,把過錯轉嫁到別人身上。
總之,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絕無問題。
3.轉移重點
除此之外,TA們還很擅長在吵架中模糊重點、轉移話題。
比如你和伴侶前一天晚上吵了架,第二天早上你想繼續溝通時,對方卻自顧自地跟你聊起其他事,就像沒事發生一樣。
或者上綱上線,一點小事就上升到很大層面,希望引起你的愧疚,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這裡還是舉《再見愛人1》中kk的例子。
他和妻子佟晨潔因為生育問題一直有矛盾,當妻子指出,自己不願意要孩子的理由是覺得他缺乏做父親的能力(如酗酒、情緒控制差等),他的反應是:
  • 先是迴避酗酒問題;(否認)
  • 接著說喝酒是為了應酬,為了給妻子更風光的生活;(合理化)
  • 最後表示自己是為了妻子才背井離鄉,作為外地人很孤獨,需要孩子來證明自己存在的痕跡。(上綱上線)
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問題上升到人生價值,就是不願直面自己的問題。
除了親密關係外,其他人際關係中也存在著喜歡“詭辯”的人。
比如即便錯了也從不道歉的父母:
熱播劇《漫長的季節》裡,沈默被閨蜜殷紅下迷藥,導致被富豪性侵,殷紅卻辯駁說,“是你自己喝醉了……我是在給你創造機會”。
和習慣性詭辯的人爭論時,你會總有種“明明對方沒有道理卻說不過”的無力感。
忍不住捶胸頓足,在心裡吶喊:
“天底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

“詭辯”背後,


是一種自我保護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否認、合理化都是正常的心理防禦機制。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
當我們面對惡意的話語時,使用這些防禦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我們的心理感受。
這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本能。
然而,如果過度依賴心理防禦,就會陷入“詭辯”。
導致即使自己真的犯了錯,也控制不住地推卸責任。
“詭辯”的背後,存在著不同的心理動機。
一類來源於對權力感的迷戀。
這類人大多屬於“自戀型人格”。
TA們自戀、自負、自我感覺良好、極度自我中心,認為世界應該圍著自己轉。
一旦不合心意,就會暴怒、咄咄逼人、打壓貶低報復對方等。
韓劇《黑暗榮耀》中的妍珍,就是典型代表。
明明是她出軌有錯在先,她卻認為自己一直在努力遮掩“醜事”,都怪丈夫揭穿她,才導致他們婚姻破裂。
因為她無法接受自己的完美形象被戳穿、摧毀,於是利用“詭辯”維持自己在關係中的強勢地位,滿足自己的控制慾
可怕的是,這種過度自戀,最嚴重的可能會發展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不止“詭辯”,TA 們還會利用一切手段對伴侶施加操縱和利用,直到榨乾對方的心理能量,給對方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另一類則來源於恐懼。
這類人屬於“高防禦型人格”。
TA們內心脆弱、對外界的評價十分敏感,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
每當遇到困難,就會逃避問題,轉嫁責任,把自己偽裝成“受害者”。
例如有的人事業不順,而伴侶的成功帶給自己很大壓力,威脅到自尊心。
所以就透過“詭辯”維持自我價值感,緩解內心的不安。
歸根結底,這兩類心理動機的本質,都是種自我意識的缺失
當一個人無法獨立地獲得完整的自我意識時,就需要不斷地透過他人的正反饋來確定自己的價值。
如果他人沒有產生正反饋,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覺得自己很糟糕。
進而透過“詭辯”,把這種想法轉化為“糟糕的一定不是我,而是別人”,獲得心理解脫。
“詭辯”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慣於“詭辯”的人,大多受到過往體驗的影響。
第一種體驗,是童年時期的過度評價,這種評價一般有2個方向:
1.過度讚揚
如果父母傾向於過度誇大孩子的能力和表現;
或者像《黑暗榮耀》裡妍珍的媽媽一樣,從小到大都毫無底線地滿足她所有的要求,甚至替她收拾校園霸凌、乃至殺人的爛攤子。
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從而產生極高的自尊和不真實的自我意識,形成“自戀型人格”。
2.過度批評
如果父母傾向於過度批評孩子,哪怕一點小錯誤也會大發雷霆。
那麼孩子就可能會把最原始本能的自我保護方式延續到成年,形成“高防禦型人格”。
第二種體驗,則是未被滿足的需求。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兒童最本質的需要,就是被承認、被接受、被認可,即“鏡映需要”被滿足
張婉婷在節目中提到,父親去世時,自己被關在車裡整整一天,沒有任何人發現。而母親甚至不記得,那年她才 12 歲。
很顯然,童年的張婉婷甚至沒有被父母“看見”過。
當父母未能滿足孩子的“鏡映需要”時,孩子的成長就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
1.病理性的自戀(指向自戀型人格)
2.過低的自尊(指向高防禦型人格)
這兩種表現都會造成個體自我意識的脆弱性,為了自我保護,只能自己給自己建構一個安全的世界。
當有人試圖打破這個世界時,TA 們就會變得極具攻擊性。
如何與習慣“詭辯”的人相處?
當你和這類人相處,不僅時常感到溝通無力,還會因為對方的否定陷入自我懷疑,產生嚴重的精神內耗。
因此,假如出現以下2種情況,建議你可以嘗試遠離這段關係:
1.對方是嚴重的“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障礙”經過了漫長的先天和後天的塑造,往往很難改變。
2.你自己的心理能量不足
無論對方多重要,你都要暫時離開,透過自我恢復或是心理諮詢等幫助,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再考慮去幫助他人。
如果你暫時無法擺脫這種關係,那麼你可以試著採用“灰巖法”,來保護自己。
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哈里斯提出的方法,它的關鍵在於“不要給出任何情緒反應”
舉個例子:
——“你好胖,除了我誰還會要你。”
——“嗯嗯。”
當你表現得像灰巖一樣沉悶無趣時,對方就會認為無法操控你,從而主動遠離你。
另外,如果你決定要留在這段關係,那麼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認知轉變——
意識到對方的不耐煩、嘴硬、拒絕對話等,其實是在努力自救,不願意承認自己被否定。
接著,你可以深吸一口氣,表達自己對TA的認可。
比如文章開頭的朋友,被老公指責沒有提醒他關火,可以這麼回覆老公:
我不是在指責你燒壞了鍋,誰都有可能粗心大意,我只是想提醒你,下次煮東西的時候要注意安全。”
最後,開誠佈公地和對方溝通彼此的想法和思考,從無意義的爭吵進入深度對話,真誠地面對彼此。
如果你喜歡“詭辯”,該如何自救?
前面提到,“自戀型人格障礙”很難改變,原因就在於TA們經歷了漫長的行為塑造,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但只要“詭辯者”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都是有可能做出改變的。
前提是,你有非常強烈的自主動機。
這時,你可以這麼做:
1.練習正面表達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習慣性反駁他人,可以有意識地練習一些正面表達。
比如在與人溝通時,學會說是的,而且……”。
就是不管對方說了什麼,你可以先認可、接納TA,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
舉個例子:
另一半說:“夏天來了,真想去海邊玩啊。”
如果你不想去,不要馬上反駁說:“天氣這麼熱,傻子才會去海邊暴曬吧,你肯定會中暑。”
而是嘗試這樣表達:“是的,而且夏天去看海挺浪漫的。”
接著再說:“就是我擔心你會曬黑,而且萬一中暑就不好了,我們可以選個沒那麼熱的時候去。”
先接納和肯定對方的情緒、需求和感受,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即使你們有矛盾,也會更容易解決。
2.積極傾聽
如果你從對方的話中聽出了額外的含義,冷靜下來仔細思考,自己是不是曲解了對方的意思?然後真誠地提問聽不懂的地方。
比如你覺得伴侶在責怪你,可以開門見山地問:“你是覺得我哪裡做得不好嗎?”
如果主動冷靜很難,可以提前和伴侶設定一個“冷靜詞”,可以直接喊“停”,也可以約定一個你們才懂的詞語。
比如在馬上要吵起來的時候,只要一個人說“愛你”,雙方就必須強制冷靜下來。
3.尋求幫助
當一個人感到安全舒適時,防禦性也會更低。
所以,你可以透過深呼吸、冥想、心理諮詢等方式,尋求專業的幫助,恢復心理能量。
關鍵就是,透過各種方式給自己創造一個安全區。
比如在你感覺很不舒服的時候,不要急於否認和攻擊,可以先深呼吸幾次,中斷當下的情緒,也有助於你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寫在最後
好的關係不應該是一場辯論,事事都要爭出個對錯輸贏。
而是:
我們都不完美,會犯錯,但我們願意陪彼此修繕自我,共同成長。
祝我們都能在關係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
安利時刻

經過一個月的籌備,【2025社沒共讀會】

正式跟大家見面

了。


如果你對【2025社沒共讀會】感興趣,可以加入社沒共讀會交流群,推薦共讀主題和書目,第一時間瞭解共讀會的最新進展,參加共讀會的部分活
在群內,四大福利:
1、領取2023年【美好關係】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2、領取2024年【自在成長】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3、一些梁老師讀書寫作、搞錢成長閉門會名額等
4、第一時間瞭解最新進展,參加部分公益共讀活動。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共讀交流群,成長快人一步。
暗號:2025共讀

作者:袞袞
來源:壹心理
編輯:KK
我知道你也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