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騰新片官宣!瘋狂爆梗爆笑全網:這嘴能不能借我回家過年?!

小IN最近沉迷於綜藝《現在就出發2》,狠狠被沈騰圈了一波粉。
這人怎麼那麼有梗啊?!
他不僅會接還會造,金句多得要拿本子記——
和嘉賓詭辯“螞蚱是不是蝗蟲”,偷換概念:“你是人類的一種,但你是沈騰嗎?” 
吐槽隊友“動腦”添亂:“既然腦子都休息這麼多年了,也不差這一晚上。
昨晚意猶未盡地看完最後一期,看到彈幕刷著“過年再見”,小IN突然忍不住想象:
如果沈騰的嘴能借我回家過年,那該有多爽!
比如過年回家,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比較和暗示。
隔壁家的誰誰結婚了,親戚家的小孩買車買房了……
從前只會點頭陪笑生悶氣的人,都應該來學習沈騰的豁達
別人調侃他外形幽默,他咧嘴一笑:楊洋你知道吧?以前我是軍藝校草,後來是他。
上節目展示廚藝,他切菜調味氣勢如虹,結果就做一簡單的土豆絲,還沒炒熟。
事後覆盤,沈騰總結:菜刀不好使。
發現了嗎,不內耗不自責,凡事多往外歸因,聊天戰鬥力能直接提升一倍。
還沒結婚?時機不對。
車房沒著落?老闆給太少了。
只要語氣夠真誠,別人就沒法責怪我。
拜年總是啞口無言,親戚太熱情不懂拒絕?
無所謂,沈騰的高情商會出手。
比如誇小孩吧,沈騰自創了一套秘訣:優先誇長得好,其次誇長得白,兩者都不行就說個兒高或腿長。
咱們照著這個套路來,誇大人嘛,先誇樣貌再誇能掙錢,實在沒得誇,就說ta身體健康
然後拒絕也未必要直接,可以像沈騰一樣用幽默來化解。
菜做鹹了說“來年再來吃都不帶壞的”。
菜燒糊了就說“我不愛吃巧克力”。
少指責他人,適時給自己找“藉口”,不僅能避免衝突,還能巧妙化解尷尬。
親戚盛飯吃不下,都是胃在鬧脾氣;
親戚勸酒不想喝,最好隨身備頭孢。
有種很強的預感,按沈騰思維行事,今年過年我一定無敵
話說回來,這些年來無論臺上臺下,對沈騰來說,似乎就沒有一個梗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個

所以,就連人人抱怨的“過年沒有年味了”,他也給出了不一樣的解答。
在2025年到來之際,沈騰和海瀾之家共同打造了一支賀歲大電影,用一貫幽默的方式,帶我們重新解讀了年味。
影片中的沈騰,扮演的是一位不打算回家過年的爸爸。
他三分吊兒郎當——借陪孩子玩捉迷藏之名,躲起來打手遊。
三分缺根筋——會忽略危險警告,橫跨高壓告示牌。
但他也足夠愛孩子。
所以才會在聽完朋友的話後,改變主意回家過年,幫孩子也給自己找回“消失的年味”。
第一層年味,自然是帶孩子體驗年俗活動:包餃子、拜年、放鞭炮……
俗是“舊”的,但展現形式帶著濃重的麻花式幽默。
別人是在一堆餃子裡找硬幣,沈騰是“一鍋餃子裡面每個都有硬幣”,也不嫌硌牙。
給大舅拜個年,還callback了馬冬梅梗:“新年什麼?什麼好?”
孩子要壓歲錢的吉祥話,不僅順口還單押,好上加好。
大舅聽得心花怒花,紅包一個接一個。
“給孩子那麼多錢幹嘛呀”,年味兒瞬間變得更濃了!
而第二層年味,則藏在沈騰和朋友、孩子的對話裡,需要細細品味才能讀懂。
艾倫把沈騰“騙”回了家,自己卻沒回。
艾倫為自己開解,“沒有年味兒回家幹嘛?”
此時沈騰難得地正經了起來:“人回來了就有年味兒了。”
可不咋地,低頭再看看“每逢佳節胖三斤”的肚子,這味兒就更對了。
帶著一身的幸福“肥”,一家人到了海瀾之家買新衣服。
其樂融融之時,孩子忍不住問:“爸爸,我們以後能不能天天過年?這樣你就能天天陪我玩兒了。”
正是這樣的笑點和動人場景相互穿插,逐步勾勒出了影片的主題:
年味並非僅僅是傳統習俗的堆砌,而是家人團聚、親情凝聚的那份溫暖。
誰能想到啊,本以為是個搞笑短片,看完竟然眼眶溼溼的…
不得不說,海瀾之家獻上的這份賀歲大電影,真是一份充滿溫情的新年禮物。
從洞察到成片,它展現了海瀾之家對消費者需求和情感的深刻關注。
在春節這種團圓的時刻,海瀾之家把關懷和祝福融入了一支賀歲大電影裡,以一種溫暖、輕鬆的方式陪伴著我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年回家,逛海瀾之家」不再是一句單純的口號,它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當中,成為了一種節日提醒,和走訪親友、喜慶過年的美好回憶緊密相連。
在新年來臨之際,這部賀歲大電影無疑給觀眾帶來了快樂,也讓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過年的意義。
中國人總說,無論如何回家過年。
或許是因為,過年不僅僅意味著“團圓”,也是一種“自我充電”的過程。
在與親友的相處中,我們總能收穫溫暖與力量,然後更堅韌、更從容地迎接新一年的挑戰。
那麼新的一年,就祝福大家都能平安、順利地回家過個好年。
然後,別忘了和家人一起去逛海瀾之家哦~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下小IN

每天會分享INS新資訊


長按新增訂閱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
InstaChina
 ▼
廣告


相關文章